彝族傣族心手相牽 這個村拔“窮窩”挪“金窩”

雲南網訊(記者 翟芯冉 通訊員 康家東)平村彝族傣族鄉是臨滄市臨翔區最偏遠的鄉鎮,平村群眾曾常年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偏遠、貧窮、革命老區、少數民族為一體的平村鄉是臨翔區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翔區向平村鄉發起了脫貧攻堅“總攻戰”。

我們是“筷子兄弟”

彝族傣族心手相牵 这个村拔“穷窝”挪“金窝”

少數民族一家親

土生土長的平村鄉人大主席徐永雷感概地說:“彝族和傣族就像是一雙筷子,在精準扶貧路上誰都少不了誰,少了一支就夾不住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民族團結一直是貫穿平村鄉脫貧攻堅的一條主線,面對兩個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上的差異,平村鄉的鄉村兩級幹部始終保持著“平常心、團結心、迎難心、公德心、為民心”,把民族團結作為攻堅克難的突破口,從最細微處做好民族團結工作,與各少數民族共同畫出脫貧致富的“同心圓”,大家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親如兄弟姊妹、互敬互助、血水相融。

我們的心是“紅色”的

彝族傣族心手相牵 这个村拔“穷窝”挪“金窝”

平村紅色革命博物館

在脫貧攻堅中,平村人感恩共產黨,珍惜新生活,骨子裡就有一種紅色革命的精氣神。勤勞的平村人開山鑿路、遇水搭橋、發展產業、自主建房,在活動場所、公廁、環境衛生保潔、道路交通和人畜飲水等公共基礎設施管護上,他們自覺主動做到“集體的資產大家管、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認真落實黨委、政府和村組理事會制定各種管理制度,把“要我脫貧”真正變成“我要脫貧”。77歲的彝族老黨員陳枝洲說:“共產黨在我們平村鄉幹革命是流過血的,所以我們平村人的心是紅色的,現在扶貧政策好,黨委、政府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

我們挪“窮窩”進“金窩”

彝族傣族心手相牵 这个村拔“穷窝”挪“金窝”

技術人員進村給他們講解種植要領

平村鄉許多少數民族群眾分散居住在條件惡劣的深山老林中,一直秉承著“靠山吃山”的生存理念,生產生活極度困難。為此,平村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一批”的政策機遇,採取“保姆式”的服務,一家一戶地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搬遷,全方位配套建設了道路、飲水、電力、養殖區等公共基礎設施,組織群眾發展牛油果、堅果、石榴、咖啡、烤煙等產業;對搬遷群眾的勞動力狀況進行排查統計,點對點開展組織化就業務工,增加轉移就業收入,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那玉村回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貧困戶殷朝西時常唸叨:“我們以前住在山頭上,路是路不通、水是水不通,房子住得像窩棚,日子過得像野人,還是搬遷政策好,今天才曉得什麼是好日子!”

現如今,平村鄉已經實現了整鄉脫貧,5個貧困村、693戶2740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6.73%下降到零。平村鄉的脫貧之路或許艱辛、或許平凡,但卻充分彰顯了共產黨精準脫貧“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信心和決心,譜寫了少數民族群眾“心手相牽”的脫貧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