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品讀┃晏殊:踏莎行·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詩詞品讀┃晏殊:踏莎行·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踏莎行·碧海無波

宋代:晏殊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譯文

碧海波平無險阻,瑤臺有路可通行。細思量,當初就該雙飛去。想當時,輕別意中人,現如今,山高水遠何處尋。

灰塵落綺席,煙霧鎖香閨。寫好的書信,如何送給你。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

註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踏雪行”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碧海:傳說中的海名。《海內十洲記》:“ 扶桑在東海 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瑤臺:指傳說中的神仙居處。晉王嘉《拾遺記·崑崙山》:“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

思量:考慮;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戀或屬意的人。

綺席:華麗的席具。古人稱坐臥之鋪墊用具為席。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惠休〈怨別〉》:“膏爐絕沉燎,綺席生浮埃。”

香閨:青年女子的內室。唐陶翰《柳陌聽早鶯》詩:“乍使香閨靜,偏傷遠客情。”

紅箋(jiān):紅色箋紙。唐韓偓(wò)《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附:帶去。

參考資料:1.沈謙.詞話叢編·填詞雜說.北京:中華書局;2.沈祖棻 .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

賞析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賦性“剛峻”(《五朝名臣言行錄》),處事謹慎,沒有流傳什麼風流豔事。他自奉儉約,但家中仍然蓄養歌妓,留客宴飲,常“以歌樂相佐”(《避暑錄話》)。他喜歡納什麼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會在男女愛情上產生多少離愁別恨,但他詞中寫離愁別恨的卻頗多。這可能和當時寫詞的風氣有關:酒筵歌席上信手揮寫,以付歌妓、藝人歌唱,內容不脫晚唐、五代以來的“豔科”傳統;也可能和文學創作的特點有關:它可以描寫人們的普遍感情,不限於作者的自我寫照。但晏殊寫的這類詞,也不像完全脫離自身生活的客觀描寫,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這樣的一首詞。(陳祥耀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