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都萧氏“三公祠”

 在江西宁都县肖田乡朗际村,有建于明清时代的萧氏“三公祠”、进士牌坊、萧氏祖屋等众多古建筑,朗际村的兴起,与萧氏家族密不可分,至今,萧氏一族的故事仍在村里代代流传。

江西宁都萧氏“三公祠”

远望萧氏“三公祠”

来到朗际村时,大家会看到一块“村情简介”碑,根据碑文所述,朗际村有200余名村民,全村以萧姓为主,村子始建于唐朝末年,属于千年古村,至今仍有众多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朗际人杰地灵,历代都有乡贤官宦。村民们说,曾经的“萧”如今已被写成“肖”,因此,他们称呼祖先仍用“萧”姓,自己则写作“肖”姓。

来到萧氏祠堂,翻开萧氏家谱。通过家谱记载,寻到了萧氏在肖田乡的兴起过程。根据记载,北宋太宗年间进士萧采明曾任宁都州同。其间,其次子萧云端辞去官职,随父到宁都。萧云端“爱兹(宁都)风土饶盛”,便来到宁都清泰乡定居,并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萧坊(今肖坊),后来萧氏愈加兴旺,遂有萧田乡(今肖田乡)。

江西宁都萧氏“三公祠”

纪念明代进士萧敏的淳仁公祠。

说起自己的祖先,萧集德津津乐道。比如明代进士萧敏,至今村中仍有为他建的进士牌坊和淳仁公祠等古建筑。萧敏一生为政清廉,为时人称颂。萧集德说,萧敏一生都在地方任职,据说皇帝曾想召他进京当官,但他没去。听村里老人提起,萧敏不进京任职的原因还有个传说。据说他在浙江当县令时,有个朝廷大官员的儿子在其任职地胡作非为,被萧敏依律处死。为防那个朝廷大官员报复,在皇帝召他进京任职时,便拒绝了。还有一说是,他已经应召进京了,结果在进京路上休息时,听到一农妇在呼唤自家的家畜回圈,却总叫不应,便骂道:“该死的哦,有头去没时回。”萧敏听到这话,觉得进京任职恐有不好的事发生,便上书皇帝,请求仍在地方任职。传说的背后,是后人对他坚持公正为官的敬佩。萧敏逝后,仍葬回肖田。萧敏还担心别人写墓志时夸大自己生平所为,那样“非其志也”,自己写了墓志,如实又简单地叙述了生平。

可惜后来萧敏的墓葬被盗,听说盗墓贼从中发现了金制餐具等随葬品。“宁都萧氏一族曾经很富裕,据说古代鼎盛时期,萧氏族人在宁都建有108间的大屋。”萧集德如是说。

朗际村除了萧敏等人,还有萧立之、萧士赟父子,同样是令村民自豪的祖先。这父子俩都是诗人。萧立之为南宋进士,自号冰崖,著有《冰崖诗集》。南宋危急时,他曾参与保卫南宋的战争。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乡里。如今,朗际村为纪念他,建了立之亭。其子萧士赟不仅是诗人,还是元代文学评论家,他如今仍流传下来的有《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

萧集德说,萧氏一直重视教育,所以村里读书风气浓厚。2018年村里有4名学生参加高考,均考上了大学,其中3名学生都是萧氏后人。当然,萧氏的家风不仅体现在重视教育上,还有为人处事。从小,老一辈的人就教导他和其他孩子为人要淳朴、踏实,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家训之一。在萧氏的老屋上面各自挂着不同的萧氏家训牌,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当笔者离开时,只见几个孩子笑着跑到村情简介碑前,念着自己认识的字。或许年纪尚小的他们还不懂萧氏的传承,但挂在村里的萧氏家训,会日日伴随他们成长,在他们一字一句的朗读声中,在长辈们的教导声中,慢慢刻在心上。重视教育,不忘家训,这也是萧氏能兴旺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江西宁都萧氏“三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