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广东省博物馆



黄岐山记

来源揭阳读书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从老家地都调到当时的城郊东山,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编写《黄岐山志》,主责则在党政办公室任事。当时正处于揭阳撤县建市人心浮动的时刻,山志编写的事没能正式进入议事日程,后来我调到市委组织部门去,这项光荣的文字工程终于与我擦肩而过。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然而我毕竟安家在黄岐山下,时有上山走走,为这座揭阳的名山写点文字,以广宣传的念想未曾间断,有时甚至还是颇为强烈。迟迟没有行动,恐怕主要还是不知从何下手。

黄岐既是一山,虽然面积不过十几平方公里,但因为在过去的揭阳县城北郊,今之市区北缘,难免就会有些故事产生,有些掌故流传,有些古迹知名,有些特产标异。好像明朝末年那个揭阳知县冯元飚侍妾黄月容的坟茔,就不时有人流连凭吊,那个据说是宋人陈希伋读书处的竺冈岩,就经常有人虔诚拜访,那个传说曾为罗万杰滞留隐居的崇光岩,就总是有人专程探幽。上面所记的这些儿“那个”,无疑都是黄岐山的精华、黄岐山的名片。但是不是黄岐山的灵魂?但为一个带着“理论”性质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终于,我顿悟了——在写作这篇短文前夕。成果是:只有把黄岐山定位于揭阳文明发祥地之一,它才会是形象高大、意义深远,才值得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它顶礼膜拜。仅仅因为葬了黄月容,而要来作为它的文化定位,怎么说都在惠州西湖之下,无论历史之悠久,还是事迹的感人。但作为一地文明的发祥地,西湖这个宋代开发,明清全盛的胜地,就拿不出可以媲美的资质了。

黄岐山上有许多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而且与通常的墓葬、居住遗址不同,它是远古时期石器、陶器制作、生产的场所。现在有人要把揭阳定位为粤东制造、物流中心,可拿黄岐山几处遗址以证明揭阳在这两方面的源远流长。我想,黄岐山的“历史贡献”,也就有着强度的支持了。这便是黄岐山之值得歌颂处,比之作为古揭阳八景之一,这个开启文明的贡献,要光彩多多。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黄岐山远古磨制石器加工场,在主峰岐山塔的南坡。面积逾于1000平方米。如此规模的远古生产基地,在广东——别说粤东,尚未发现第二处。这里的石器很少用于作为武器、猎具,大多是生产资料。好像石锛,数量大、形式多,梯形、直身、长身、短身及舟形,无所不有,反映了距今三、四千年,揭阳农业生产力因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提高,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那时的作物品种、产量,产业结构等等,我们已无从明确。但是,生产工具的多种多样,却也折射了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深加工迈进的脚步。而且,从遗址出土的环形壶,宛似蛇的盘屈与昂扬,有学者推测这是以蛇为图腾的古越族的遗物。如果假设与史实相符,那么,可以断言,揭阳的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后来的汉人潮汕文化,则是以之为基础,改造、融合、发展而成。历史不能割断,于是有人说揭阳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也就不是臆造之语了。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远古的黄岐山人不但磨制、生产(可能还销售)石器,而且还研发、烧制陶器。在黄岐山东部赤血坷遗址,人们发现大量变型残器以及成堆的陶片;在红烧土块和炭屑堆中,发现了豆、罐、钵等器物,颜色则灰、橙、红兼而有之。造型也相当丰富,以罐而论,直颈敛口者有、束颈侈口者有、直颈卷唇者有。豆则多为盘状高喇叭足。当然,纹饰稍为简单,大抵为方格,斜雷纹、夔纹等较少。从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窥见先人在器形设计、火候控制、风格追求上的努力与挫折,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的试验,而后自辟蹊径,创造积淀了自己的特色。专家通过试掘了解到,这个遗址达到500平方米左右的规模,如果这是毁坏了的窑址属实的话,那么,这里应是一个窑群,它的生产绝对不仅是为了自给自足,而还有交换、销售的需要。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当然,黄岐山还有着许多有待发现的人文矿藏,假以时日,这些陆续发掘的含金量高的矿藏,肯定会给人们带来连串的惊喜。虽然未来的诸多发现不一定能给人们以经济上的帮助,但对地方历史内涵的丰富,却无疑会有莫大的意义。文化遗产证史的意义,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作用,往往不是可以用“元”作为单位来衡量的。诚然,每日的晨昏,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有成千上万的红男绿女上山踏青,或者在黄月容的坟头、在侣云寺的香炉上,插上一炷清香。黄岐山的被今天的许多人看重,是因为它提供了这样的场所。这与古人只在城内遥望这满山的“晓翠”,已是不同的景区价值取向了。这也象征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在共享香魂、佛光陶冶的同时,人们还需要更深层次去审视脚下这块土地,才会看到它还不是那么浅显单薄,而是丰厚历史文明的载体。在学界界定的“史前”,已有无数先民启扣山林,以汗水和心血,塑造一个类型独异的文化体系。虽然这个体系的文化,不一定让今日的人们享用着某些实惠,但它却以润物无声的形态,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铸就着我们的灵魂。


广东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群在揭阳!揭阳文明史从越人时代写起!


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文化像飘散入土的细雨,滋润着一方的民性、一地的精神。而黄岐山,则是揭阳文化的源薮。对它的全方位的解读,不应只是古人理解的“土黄色,故名”那么表面,那么简单。

在有了这些觉悟之后,我不因未有编写《黄岐山志》而遗憾。因为还不具备那样的才华、那样的功力,于是写成这篇小记,勾勒出事功与心路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