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北京市女子監獄裡的“學校生活”

如何讓監獄不再是印象中的“深牢大獄”,進而讓這裡成為服刑人員翻開生活新篇章的“學校”?在極具性別特徵的服刑場所——北京市女子監獄,帶著為社會回送“四自”守法公民的信念,堅守“智慧”內核,讓“大家在出獄後能夠儘快融入社會”的“因人施教”,無疑讓服刑人員受益良多。

迴歸社會,絕非宣佈“服刑期結束”那麼簡單。這需要更多前置性措施,要從細節入手。在北京市女子監獄,一名名服刑人員,正是通過學會“用淘寶”“知曉熱門電影”“會用手機支付”等“小事”入手,才不至於對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

改過自新,由此被賦予了更多與文明進步相匹配的內涵。

帶上VR,在大屏幕前踩踏共享單車,“V”觀體驗城市美好生活;

登錄模擬社會交互式實訓系統,身臨其境進行互動式學習;

在線點擊智慧網絡教育平臺,觀看海量高品質內容視頻

……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一系列最新穎的智能化技術手段,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被廣泛應用到監獄的智慧化管理中,在對服刑人員的管理和改造中提供更精細化的支持。

不久前,在司法部召開的“智慧監獄”建設全面推進暨“智慧監獄示範單位”命名會上,北京市女子監獄被正式命名為司法部首批部級“智慧監獄示範單位”。在這個極具性別特色的特殊場所,以“潤”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改造手段,輔以載有“智慧”內核的多種新技術新模式,讓監獄不再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深牢大獄”,而是幫助服刑人員積極改造、接受新時代教育的“第二所學校”,讓她們更好地改過自新、再次與時代同頻共振。

基於特點改造服刑人員

我國監獄法第一條,即明確了該法設立的意義:“為了正確執行刑罰,懲罰和改造罪犯,預防和減少犯罪”。在北京市女子監獄教育改造科書記張景潔看來,要行之有效地教育改造服刑人員,首先要正確認識對待雙方存在的多重關係。“首先是警囚關係,其次是改造者與被改造者的關係,第三是監管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

揭秘北京市女子监狱里的“学校生活”

服刑人員政治改造宣誓。

“幹警和服刑人員一樣,都有七情六慾,而對服刑人員的改造必須投入情感、有同理心。”張景潔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如今,監獄警察隊伍呈現年輕化趨勢,如何在適度與合情合理的範圍中對服刑人員開展教育,對年輕女警們提出了考驗,特別是“有的女幹警剛走出大學校門,就走進了監獄大門,有時還要負責七八十歲老年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

那麼,這些年輕甚至涉世未深的女監獄警察們,是如何基於女服刑人員特點開展教育改造工作的呢?

說起女監服刑人員的犯罪特點,張景潔有自己的體悟:雖然從犯罪成因來說,男性服刑人員有的罪名,女性服刑人員也一定會有。但無論是體力情況還是心理特點,女性服刑人員與男性服刑人員確實存在很大區別,體現出的特徵全然不同。

“就拿殺人犯罪來說,男性的暴力成分多高於女性。同時,女性還有必經的三期:青春期、生理期、更年期。”她由此認為:“嚴不過人,寬不過囚。再嚴格的管理,也要正視她們的社會屬性,基於這種特點對女性服刑人員進行改造。”

由此,在女監中,女監獄警察們就如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樣,以多重身份——警察、老師、醫生、母親——引導女性服刑人員積極轉變思想,迎來脫胎換骨的那一天。

“智慧”內核讓服刑人員在希望中改造

每到週六,都是服刑人員李某最期待的一天。在這一天裡,她能聽到來自各個單位的精英警官所帶來的精彩課程,有時是針對時下當紅影片的賞析,有時則是學國學、唱紅歌、詩詞吟誦抒發愛國情懷等。這些社會時興、靈活有趣的活動,讓李某由衷感嘆:“我感到沒有被國家和時代拋棄,更能激發我繼續改造之路。”

去年6月28日,全國監獄工作會議提出構建“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統籌推進監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勞動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

在構建“五大改造”新格局的過程中,女監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既有成效顯著的傳統手段,也引入VR體驗館等一批“高精尖”的智慧化技術,為服刑人員徹底認罪悔罪、走好改造之路,設計出一套清晰的解題步驟。

揭秘北京市女子监狱里的“学校生活”

服刑人員在“琢心匠”皂雕坊製作皂雕作品。

今年2月,張景潔給服刑人員帶來一堂政治大講堂——解析電影《流浪地球》。課後,她收到了服刑人員的積極反饋。

“影片裡傳達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熱血沸騰,被深深帶入。”提到那堂課,服刑人員李某眼神中透出一抹興奮的亮光。

在這之前,張景潔曾深入思考:什麼是政治改造?怎樣對服刑人員施行教育?思考帶來的結論是:“給她們灌輸家國情懷、政治情懷和愛黨愛國愛家的情懷,這就是一種思想上的引領。

走進女監的政治改造中心和“潤”文化教育基地,一股紅色基調的清風正氣撲面而來,這裡是對服刑人員開展集中教育的主要場所。

據介紹,基地主要開展紅色教育、革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夢教育等。特別是其中一塊“厲害了我的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讓服刑人員也能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祖國的成就和變化。

在這裡,女監始終堅持以政治改造為統領。每天的特定時段,多媒體工作室、廣播站和電視臺都會發揮廣播媒體作用,將紅歌、新聞聯播以及政治理論教育同步輸出到每個監舍的電視,將政治教育分散直達到各個角落。

在這裡,還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傳統文化教室和智慧網絡教育平臺,以潤德、潤行、潤心、潤智、潤為的文化內涵和海量資源,實現“每一面牆壁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的教育目的。

那麼,有了“智慧”內核的加持,對女監的管理和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到底產生了哪些直觀影響呢?對此,張景潔有著深刻感受:“‘智慧監獄’的建設既符合時代潮流,又與每一名服刑人員的改造息息相關。特別是通過智慧網絡教育平臺的運用,以及各種現代化手段,提高了教育效率,在充分調動服刑人員興趣的同時,在教育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社會回送“四自”守法公民

在服刑過程中,服刑人員都要面對“經典三問”的“考問”:你是誰?你在哪?到哪裡去?這三問,貫穿了女監的入監教育、常規教育和出監教育。

頭三個月,服刑人員要適應、瞭解監獄生活,對自己的改造設立初步規劃,繼而可以投入漫長的常規改造中。而臨近出監,服刑人員則會被集中到出監監區,進行迴歸社會的銜接教育。

在監獄警察們看來,改造服刑人員重要,而助她們迴歸社會、為社會回送“四自”守法公民尤為重要。

“有的服刑人員入監時用的電腦還是486,現在社會已進入5G時代。對她們來說,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的遠離社會,一定會有近鄉情怯的茫然無措、緊張興奮等各種情緒,如果她們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勢必會再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必須要建立她們迴歸社會的信心。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為縮短迴歸適應期,女監引入社會上各種新穎、開放的教育形式,讓服刑人員能時刻感受到社會發展變化。

在基地,人機模擬面試系統、模擬社會交互式實訓系統、模擬淘寶、騎行漫遊等各種智能設備,針對各類生活場景如購物、打車、手機支付等,為服刑人員提供一點一滴實景再現般的指導。

女監內開設的烘焙、插花、美容美髮按摩、計算機等符合女性特點的技術培訓課程,有效幫助服刑人員樹立自信、獲得技能,迴歸社會後都能重啟美好新生活。

走進設在女監一層的技術教育基地,一間間特色工作坊展示出大量服刑人員的手工藝作品,讓記者眼前一亮。“琢心匠”皂雕坊的皂雕作品晶瑩剔透;紙藝坊的“招財貓”“孔雀”等作品栩栩如生;反映“改革開放40年”的繩編作品更是精緻大氣、獨具匠心……這些業餘文化生活,不僅滿足了服刑人員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愛好,也幫助她們重塑對生活的熱愛。

“服刑久了,大家總擔心會與社會脫節,但是在迴歸適應體驗中心體驗後,對我們瞭解未來的新生活幫助很大,特別是重樹了我們的信心。”

服刑中,今年50歲的服刑人員周某參加了監獄組織的美容美髮、烘焙技能培訓班,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看到熱騰騰的蛋糕成品被從烤箱裡端出來,大家一起分享美味,那一刻不僅讓我有了信心,更有無窮的感動和感恩之心。”她渴望著迴歸社會後,能通過自己學到的技能給家人烤制一個生日蛋糕,以報養育之恩。

歡迎轉發點在看

大家都在看

緊急提醒!"約會強暴藥"已在多地出現!可能正在危害你身邊的人

魯迅在線打假,網友:李白杜甫張愛玲莫言也要……

不要再這樣吃了,全是蟲!快告訴家人!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周韻曦

圖片/北京市女子監獄供圖

美編/李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