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媒体时代,选秀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不少音乐新人脱颖而出。但音乐新人的培养并非只在竞赛舞台上唱歌,音乐工业化时代只有选手把自身价值融入到音乐产业链当中去,才能实现价值。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提起选秀歌手,华晨宇、毛不易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样都是选秀节目的冠军选手,李琦、张磊却没有了踪迹,让人唏嘘不已。不单单是李琦和张磊,好声音的历届冠军,除了第一季的梁博稍有“国民度”之外,其他人无一例外的“凉”了。从选秀节目本身来说,华晨宇参加了《快乐男声》,毛不易参加了《明日之子》,这两档节目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目标就是在寻找未来的巨星。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而李琦、张磊参加了《中国好声音》,这档栏目的目标不是奔着如何捧红选手,制造未来巨星,它更偏向于热播的效果,导师制造话题成为节目的一部分,节目性质的不同也就造成了风格的不一样,观众在认知基础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华晨宇、毛不易等歌手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巨星,而张磊、李琦等歌手是实力唱将。但这个时代并不缺实力唱将,缺少的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巨星。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从制作团队来说,华晨宇、毛不易在获得冠军之后立即签约了公司,以个体的身份走向乐坛,他们脱离了选秀节目,甩去了选秀歌手的标签,并在有流量的基础上去综艺节目进行宣传积攒人气。作为选秀歌手,他们的本身是自带网红属性的,只有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自身的价值,他们才不会走出舞台从大众视野中消失,而这前提是进行包装运营获取更多的人气。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华晨宇在比赛结束后参加了多档综艺节目,其中包括《《花儿与少年》《唱游天下》《歌手》等等,而毛不易也参与了《无限歌谣季》、《我是唱作人》等,但是好声音出来的张磊、李琦等歌手缺少包装和宣传,他们在出道以后并没有参与任何的节目录制,因此他们即使在节目结束以后仍然不能脱离节目本身,提及他们映入脑海的并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品,而是他们是某节目的选手,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仍然是标签化而不具备个人品牌化。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从个人来说,华晨宇、毛不易都有属于自己的人设,华晨宇“火星弟弟”的称号引人注意,而毛不易“业余巨星”也颇有意思,两个人因为独特的身份设定囊获了坚实的粉丝基础,为自身商业价值的变现打好基础,而李琦、张磊并没有明显的个人品牌,粉丝群的稀少和不稳定不能够实现商业变现。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除此,这四个人就音乐性来说也是存在不同的,相对李琦、张磊来说,华晨宇和毛不易的原创功底更强,不仅能唱还能够自己写歌,说起华晨宇的原创歌曲《异类》、《浮游》榜上有名,而且他的改编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而毛不易更是以原创作品著称,其中《消愁》《不染》都成为大家喜欢的歌曲,实力强劲这也是粉丝维护他们的重要原因。

选秀冠军比赛结束立刻失去流量,实力强劲越混越差反而合情合理

因此,简单的概括能够火的选秀歌手一定具备音乐市场上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与自身的个人品牌是息息相关的。选秀歌手能够出道但是能够成名的还是少数,多数仍是昙花一现,要想改变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在走下舞台之后,及时拥有自身的音乐作品维护好自身的粉丝,将个人品牌整合打造个人IP从而通过粉丝实现商业化变现,只有这样选秀歌手才能够在走出竞技舞台后拥有自己的地位而不是销声匿迹般的“凉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