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見證人”申紀蘭和西溝村的變遷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见证人”申纪兰和西沟村的变迁

資料圖: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參加會議。中新社發 楊華峰 攝

中新社長治5月7日電 題:(新中國70年)人物誌: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見證人”申紀蘭和西溝村的變遷

作者 範麗芳

“哪個山上都有我的腳印,哪個山上都有我們的汗水。”初夏,地處太行幹石山區的西溝村已被綠樹覆蓋,耄耋之年的申紀蘭依舊身體硬朗,時常去山裡轉一轉,看看她和鄉親們一起栽下的樹;一起修好的路;一起創辦的企業。

一頭短髮、一雙布鞋、藍色西裝、青色褲子,申紀蘭4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樣的裝扮。她被譽為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見證人”“活化石”。上世紀50年代,她因帶領農村婦女勞動並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而名揚海內外。多年來,申紀蘭不斷探索山區發展道路,帶領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治山治溝、興企辦廠,逐浪市場經濟大潮,“紀蘭精神”成為中國農村艱苦奮鬥和與時俱進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關鍵的是思想越來越開放。”申紀蘭說。

上世紀50年代,西溝村還是一個山連山、溝套溝的貧困小山村。1947年,申紀蘭嫁到西溝村,婚後第六天便開始下地勞作。

“那個時候,我們婦女和男人一起參加勞動,但是男人勞動一天記十工分,婦女只記五工分,還記到丈夫名下,導致婦女們參加勞動不積極。”申紀蘭認為,男女應該掙一樣的工分。為此,她組織村裡開展男女勞動競賽,並最終爭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待遇。

這個在申紀蘭看來“很平常”的舉動經媒體報道後,引起全國關注,許多人來西溝村參觀學習。1954年,25歲的申紀蘭作為勞模代表,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男女同工同酬也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說話,人民代表就要給人民辦事”。此後,根據“山上松柏核桃溝,河溝兩岸種楊柳,梯田發展蘋果樹,西溝發展農林牧”的規劃,申紀蘭帶領西溝村民在石頭山上植樹造林,打壩造地。

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西溝村也面臨改變。“當時農村還在發展農林牧,談不上工業問題,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申紀蘭回憶,直到從南方考察歸來,創辦了鐵合金廠,“沒想到西溝村也能流出鐵水,壘豬圈的石頭也能變成寶貝,捏慣鋤把子的手也能辦成工廠,一下子就解決了兩百個勞動力就業,第二年就給西溝帶來了幾十萬元(人民幣)的利潤”。

近年,西溝村在關停汙染企業的同時,還建起了香菇大棚,引進了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發展紅色旅遊,不僅讓村民錢包鼓起來,更重要的是農民的觀念有了大改變,“鄉下人開始走出大山,帶著農家人的粗茶淡飯,讓城裡人嚐個新鮮”。

申紀蘭的一生從不曾離開勞動,如今雖年過九旬,依然堅持抄寫新聞、下地幹活。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關注的問題始終與農民相關,如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決農村乾旱地區飲水困難、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山區公路交通建設、發展農村教育等。

“我宣過誓要跟西溝人一起建設好西溝,讓農民的思想更開放,生活更美好,這是我應該做的”,申紀蘭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