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取得新文学最高成就的,竟然是一对亲兄弟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群星灿烂,有两颗星最璀璨:南有鲁迅,北有周作人。以他哥俩为代表的京派与海派对峙,各占半壁江山,周作人俨然是北方文坛盟主。

周作人是鲁迅的亲弟弟,在周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比鲁迅小四岁。

1934年周作人发表了《五十自寿诗》,当时的各路名家如蔡元培、钱玄同、林语堂、沈尹默等均争相唱和。鲁迅曾评价这一势态:“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君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但由此可见周作人其时在中国文化界的显赫地位。

不过,真正能和鲁迅极尽阳刚之气的作品相抗衡的也只有周作人那些苦涩回甘、外柔内刚的小品文,其后期的作品真正到了炉火纯青,苍老遒劲的地步。

毫不夸张地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如两峰对峙,代表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最高成就。

民国时期取得新文学最高成就的,竟然是一对亲兄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无疑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人,语言天赋超人,未正经进过什么专门语言学校,他却先后学会了英语、古希腊语、梵文,而日语几乎和母语一样熟练,并以上面几种语言翻译了很多作品。在日本时,周氏兄弟的翻译作品大都是他口述,鲁迅笔译完成的。

周作人自小读书极多,博闻强记,对科举一路也算通品,第二次县考成绩把鲁迅远远抛在后面。他于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闭户读书”,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致力于营造“草木虫鱼”的冲淡天地。

鲁迅是看重周作人的。当年斯诺向鲁迅提问,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鲁迅回答是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陈独秀、梁启超。其中,第一个就是周作人。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曾对人说:“二先生出书不寄来,鲁迅先生出书却是总寄去。二先生每出书,鲁迅先生必买了来,对家人说老二的文章好。”

又据他们的三弟周建人回忆,鲁迅在最后病危之时,还在看周作人的著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作人步入歧途,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从此戴上了文化汉奸的“帽子”。

1941年4月,周作人率团赴日本参加会议,“百忙”中特意去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侵华战争中死去的军人招魂。4月15日国内的《庸报》报道了前一天下午周作人等人“参拜护国英灵之靖国神社,东亚永久和平之志向相同之一行均誓言真心”。

拜鬼之后,周作人又两次赴日军医院,“亲切慰问”在侵华战争中被打伤的日军官兵,还两次为他们养伤捐款。

母亲周老太太曾说,周作人因为排行老二,依赖性强,事事要依赖家里人,特别是依赖老大周树人。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在他的心里,家里的事都应该由长兄负责,与他无关,他比较自私。

正因为生性自私,周作人最后才走上了汉奸的令人不齿之路。

1945年12月6日,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高等法院判刑入狱。

1949年出狱后,周作人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1967年5年6日,周作人在北京辞世。他比哥哥鲁迅多活了三十年。(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