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不屑"

鲁迅致信台静农,回绝诺贝尔奖提名: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


上个世纪的农村。每到年终时,大人们总要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将孩子们领来的“奖状”贴在墙上;仿佛,真正撑起“一个家”的,不是那颓危地泥胚墙;而是贴在墙上光鲜的“奖状”了。

父亲总是不以为然的,尝跟我们讲;“奖状”不过是一顶华丽的帽子,实打实的真本事,才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以至于,父亲从不肯主动与老师们“搞好关系”;我们兄妹四人,自然也都没能从那一个小学,领到一张“奖状”。即便是今天,有两个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工作;也有两个大学毕业在中学工作;依然都“不配”领到一张“奖状”。相信这也绝非是我个人所独有的经历。

所以,当我们所熟知的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被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以“参与政治活动”为借口,拒绝授予诺贝尔奖金时,我就很能理解鲁迅会自称“不配”拿诺贝尔奖赏了。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

鲁迅需要去“战斗”

因为,鲁迅是需要去“战斗”的。鲁迅生在国家民族最困厄的时代:当权者种种腐朽;外来者种种侵凌。鲁迅的敌忾心发为怒吼,为劳苦大众请命;与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相搏斗。三十年如一日。正如鲁迅自己在《英译本》自序中所说:

“我看到一些外国的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而历来所见的农村之类的景况,也更加分明地再现于我的眼前。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

鲁迅还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鲁迅还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当鲁迅以其极敏锐的认知,洞悉并指出国民性的缺点,“眼前的黑暗”;他本人,固然不会为一顶未见得“华丽的帽子”而助长国民性的“虚荣心”。更何况,鲁迅还是一个多疑的人,一向都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因为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自己并不觉得。”所以,鲁迅断然不会弃劳苦大众于苦难而不顾;却用自己的笔,来作“翰林文学”的。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

莫言的文学成就不如鲁迅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固然是莫言的成就,也是我们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必然使然。相较之鲁迅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依然是“不怀好意的谄媚”,又有何可惧呢?

使我不能理解的是:近两年来,突然冒出一群一群不明就理的人来;将“鲁迅自称‘不配’获奖事件”揪出,而盛赞莫言的文学成就。岂料,莫言坐不住了,站出来宣称:我愿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阿Q正传》。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配”,还是

更何况,鲁迅的文学成就在国际上都是驰名的。正如罗曼罗兰读到《阿Q正传》时说:“这是世界的。里面许多讽刺语言,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阿Q那副忧愁的面孔。”甚至在日本。在鲁迅逝世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日本已经出版了《大鲁迅全集》七大册;并一改其看待中国人的眼光,俯首盛赞鲁迅在他们中竟是没有一个可以匹敌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的。

总之,鲁迅是伟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