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黃岡解放記憶·蘄春——激戰三天換新天 艾都蘄春萬象春

黃岡日報全媒記者 詹釗 童婷 汪秀玲 通訊員 陳鈺

1949,黄冈解放记忆·蕲春——激战三天换新天 艾都蕲春万象春

蘄春縣城區一角 通訊員 蘄宣 攝

1949,黄冈解放记忆·蕲春——激战三天换新天 艾都蕲春万象春

解放前的蘄州東長街(資料圖)

【解放檔案】

蘄春解放始末

1949年3月,蘄南、蘄北縣合併為蘄春縣,同時成立中共蘄春縣委員會、蘄春縣人民民主政府,機關駐地漕河楓樹林。同年9月,縣政府更名為蘄春縣人民政府。

1949年5月14日(農曆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129師攻克蘄州城,三天三夜的激戰,殲滅桂系1個連、縣綏靖團1個營,活捉國民黨蘄春縣縣長、蘄黃廣英自衛隊總隊長、陸軍少將葉景福。蘄春縣全境解放。

1949年5月15日,蘄春縣人民民主政府組織木船300餘隻,在境內新港閘將四野43軍全軍南渡至陽新縣黃顙口。

1949年6月,縣軍事指揮部改編為縣大隊,開始對境內殘匪進行清剿,於1951年勝利結束。

1949,黄冈解放记忆·蕲春——激战三天换新天 艾都蕲春万象春

大軍南下徵糧忙

1949年2月下旬,蘄南、蘄北兩縣合併,成立蘄春縣。

當時,蘄州還沒解放,江南的敵人還盤踞在此。上級指示蘄春方面儘快修通西河驛大橋,讓野戰部隊順利通過。到4月22日,原計劃兩個月修建的大橋,蘄春只花了38天建成。

一座橋,支援了戰爭,連起了民心,也讓從河南南下兩年的席書文嶄露頭角。4月底,組織上來人徵詢席書文,是否願意留下來?

“如果蘄春人民需要我,我想留下來。”21歲的席書文如實回答。

第二天,席書文就被調到漕河,負責支前物資供應站工作,與他分在一起的還有2人。

籌備戰略物資是天大的責任。供應站的任務就是為南下大軍籌辦軍需,糧食、油、棉花、布匹、布鞋和食鹽等,連稻草也要籌。縣裡專門成立支前委員會,省裡也成立了專門委員會。

1949年5月,時局發展極快,西河驛大橋上天天都有拉炮的汽車、扛槍的軍人雄赳赳氣昂昂地經過。

“支前任務大於一切,寧可我們不吃,也要把糧食省下來支援前線。”縣委書記在區委負責人會議上斬釘截鐵。

說是徵糧,其實是借糧。大戶人家多出點,小戶人家認個賬。借的糧食一抵秋季徵糧任務,二抵當年稅款。

席書文負責的漕河區借糧工作完成得很快,領導專程在此召開借糧工作現場會。一個月後,上級通報支前情況,成效可觀:全縣調給部隊糧食22800擔、菜油6000斤、布鞋5萬雙、食鹽4600斤、稻草10000擔,還有一些棉花、布匹和洋火(即火柴),被地區評為支前模範縣。

《回憶錄》詮釋紅色信仰

“席主任,聽你的報告不亞於讀一本好書,上一堂生動的政治課。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演講寫成文章呢,這樣效果不是更好嗎?”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離休後的席書文自從擔任“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以來,在學校、機關和團體作了許多場演講,進行傳統教育,扣人心絃。

席書文的心不由為之一動。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從接受抗日思想到走上革命道路,難忘的經歷一幕幕浮現眼前:忘不了跟隨大軍南下時“深夜過黃河、通過黃泛區、神勇過沙河、血濺汝河水”的驚險歷程:忘不了紮根大別山區時“藕塘灣分工、組織擔架隊、橋上灣祝捷”的珍貴歲月;忘不了解放戰爭時期“寨裡山遭劫、手巾庵遇險、孫家山避難、扇子河遭襲”的艱難時光;忘不了初沐黎明時的“棠樹嶺脫險、搶修西驛橋、支前作貢獻、奮勇戰洪澇”的希望之光。從河南南樂縣張果屯鎮吉幹村的垂髫小童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到奉獻大別山區走上領導崗位,擔任蘄春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席書文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

傳承歷史,教育後人。在撰寫過程中,由於身體原因,席書文幾次住院。在甘才志同志的幫助下,他終於完成20萬字的回憶錄《永不磨滅的回憶》,面向全國發行。

席書文之子席旗峰在去年父親節撰文:親愛的父親,您向來重視子孫的教育,嚴格要求子女,併為家立了家訓,人手一份,使子孫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益於人民的人。

陳漢雲:(81歲)

1949,黄冈解放记忆·蕲春——激战三天换新天 艾都蕲春万象春

翻身農民自當家

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29師陳團攻克國民黨駐蘄春縣最後一個據點——蘄州城,這場仗打了三天三夜,活捉國民黨蘄春縣長兼蘄黃廣英4縣自衛隊總隊長葉景福,蘄春全境解放。

時任由中共蘄春縣委、縣政府成立的全縣支援大軍渡江作戰前線委員會(簡稱“支前委”)副主任何啟激動地說:“我何啟搞革命一生,把頭提在手上玩,就是為了今天。蘄春人民解放了,我們這些窮哥們就有新生活了!”

這一年,也是陳漢雲新生活的開始,當時他11歲,給地主家種田。“這段歷史我一直記在心裡。”陳漢雲說。

1947年發生在蘄春的著名高山鋪戰役中,解放軍戰士用兩根竹竿,絡上麻繩,鋪上竹簾製作簡易擔架。竹簾趕製不及,許多群眾把自家用的竹墊和草蓆子主動拿出來代替。陳漢雲當時只有9歲,種完田就圍在解放軍叔叔身邊幫忙,對於這些戰士,他並不害怕。

1949年5月14日前夜,他在睡夢中依稀聽到陣陣槍響,心裡有點怕,但一會兒仍沉沉睡去。天亮了,就聽到村裡大人們說:“解放了!解放了!”他又趕著自家的牛去吃草。一切似乎歸於平靜。

解放後不久,陳漢雲家就分到上十畝田地,再也不用給地主家種田了,從此過上了當家作主的新生活。

三十年堅守紅色歷史

沿著永昌路行駛大約三公里從右手邊的小路拐進去,就是蘄州烈士陵園。在綠樹掩映中,一座大約十米高的“解放蘄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映入眼簾。

紀念碑後面一座平房裡,整齊擺放著200多名烈士的骨灰盒。每到清明節,陳漢雲都要招待來自全國各地祭掃的烈士後代們。看到陳漢雲,他們似乎看到了主心骨。

曾經也有烈士後代給他送禮物表示感謝,都被陳漢雲擋回去了:“你們的父輩貢獻更大,我做這點事不算什麼!”

解放後,靠著分到的十來畝田地,陳漢雲的日子過得還算紅火。上個世紀90年代初,因為給烈士守墓的老人去世,陳漢雲主動請求接過這個接力棒。

在陵園裡打掃衛生、除草。每個月工資不高,陳漢雲這一干就是三十年。“得讓烈士們有個安穩乾淨的家。”他說。

如今,陳漢雲的四個女兒都已出嫁,自己和老伴種了些田,日子雖不富足,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陳漢雲頭發花白,牙齒疏朗,但是思路清晰,耳聰目明。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態,他十分滿足,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娃喲,現在日子幾好啊,要惜福,知足常樂!”

張國輝:(57歲)

1949,黄冈解放记忆·蕲春——激战三天换新天 艾都蕲春万象春

堅守信念迎新天

張國輝的祖父張翼南是早期共產黨員,曾經組建了赤東地區第一個農民協會——下石潭鄉農民協會。發動“雨臺暴動”成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雨臺鄉蘇維埃政府。他的公開身份是私塾先生,秘密身份就是蘄廣邊縣委委員,堅持地下鬥爭。

解放蘄州城時,張國輝的父親張雨聲就負責給支前委運送木頭、船隻和糧食支援前線。

1944年5月,國民黨河南二縱沈光武部“圍剿”蘄廣邊,因雙方力量懸殊,張翼南奉命留下堅持。

為了捕捉張翼南,國民黨將他的兒子、張國輝的父親、當時只有10歲的張雨聲捉走當人質,要求供出張翼南的下落。

“他們從我父親口中沒有得到一點消息,便動用各種酷刑,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在這種情況下,眼看逃不出魔掌,為了保護革命組織和嚴守黨的機密,我的祖父吞金自盡,當時只有47歲。而我的父親也因此落下病根,很多活兒都不能幹,最後英年早逝。”回憶起這段往事,張國輝眼裡拂過一絲傷痛。

“解放蘄州城這一仗非常慘烈,攻城的時候架上木梯子,解放軍戰士往城牆上爬,死傷不少,打了三天還是攻不下。最後把炮架在打鼓臺上,國民黨軍隊瞬間人心渙散,全都跑了!”孩提時候,張國輝常聽到父親講述這段歷史,堅定理想信念的種子也在幼小的心靈裡生根發芽。

後來,在課本上看到劉胡蘭的故事,張國輝還常常自豪地和小夥伴們說:“我們家也有這樣的英雄故事!”

好家風傳承紅色基因

“禮義信為先,詩書傳家常;節儉與勤勉,固守品自方;吾走吾之路,不求官和路,審時又度勢,從善亦入流。”張國輝較為清瘦,皮膚黝黑,一身白色舊襯衣和黑色西褲,乾淨整潔。提到自己的父輩,他侃侃而談。

張國輝的祖父和父親都受過私塾教育,是那個年代不多的“知識分子”。這個家訓已經傳了整整三代。

牢記家訓,張國輝一直堅守共產黨員底色,紮根基層。曾與祖父共事過、後擔任糧食部部長的趙辛初老先生曾提出幫他繼續學習深造,被他婉言謝絕了。

每天早上要認八個字,吃飯之前要背毛主席語錄;地上的牛屎不要怕髒,用手捧起來放在田地裡再洗手……“父親教給我的這些小事融入我的靈魂,也深深影響了我對孩子們的教育。”張國輝說。

受家風影響,張國輝的女兒高三就入了黨,兒子在大一也成為一名黨員。兩個孩子大學畢業後,都留在大城市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他們兒時對父輩承諾的“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我們黨成立快100週年了,家裡就有了整整四代共產黨員!”張國輝十分驕傲,襯衣上的黨徽分外耀眼。

眼看快要退休了,張國輝有了一個新打算:撿回自己的老本行——做文化研究,教娃娃們國學,傳承先輩優秀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