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让乡贤更“吃香”

沭阳网讯近年来,沭阳县充分发挥“本土乡贤”亲缘、人缘、地缘优势,让乡贤走进网格,参与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和基层民主决策,探索推行“网格+乡贤参事会”的基层治理模式,让乡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引领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越来越“吃香”。

乡贤文化院 演绎乡音乡情

沭阳县龙庙镇沙埝村居民陈国友创办的崇孝苑,在当地颇有名气。陈国友从市政协办公室的岗位上退休回老家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严重缺失,有些孩子对父母不敬,甚至悖逆辍学。于是,他在打理自办农家书屋的同时,开始慢慢营造“孝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在他组织的一次“亲情驿站”活动中,一个孩子和其外出打工的母亲通话半个小时,问了十多遍“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崇孝苑自创办以来,已接待十余万名家长和孩子,有很多外省市的人慕名而来。

沭阳县七雄街道吕庄文化大院的主人吕继彦,是该县农机系统退休干部。他牵头创办吕庄文化大院,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大院开展平安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引导村民学平安、创平安、学法律、用法律,深受老乡们欢迎。

乡贤作用大 力促乡村善治

乡贤来源于群众,在村民心中德高望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他们对政策的解释宣传,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有效提高了农村重大事项决策效率和村级事务执行力度,使党委政府的导向、要求与群众的意愿、诉求在同一个平台上彼此互动。沭阳县充分发挥乡贤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组建乡贤“建言团”“和事佬”等村级管理队伍,为乡村发展收集良策1100多条,解决矛盾纠纷3400余起,不少乡镇干部感叹:“引导乡贤参与民事民治,动员乡贤参与群众工作,有些时候比基层干部更管用。”在实践中,该县推行“1+N”混搭工作组,即由1名村“两委”成员配N名乡贤参事会成员混搭成组,形成合力参与惠民政策落实、矛盾纠纷化解、征地拆迁等村级事务,既缓解了村“两委”人员少、事务多、压力重的困难,又解决了村民诉求不一致、意见难统一、执行难落地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征地拆迁、环境治理等重点任务。通过参事议事的实践锻炼,全县有100多名乡贤成长为村“两委”干部,近300名乡贤被列为村后备干部。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乡贤参事会”自觉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管和村委会的业务指导,并建立乡贤参议制度、乡贤参事会年会制度和乡贤志愿承诺制度,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参谋建议、示范引领、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村事民议,村事民治”。

乡贤进网格,调解穿针引线

沭阳县各乡镇场、(街道),充分调动老干部、老族长、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乡贤的积极性,将乡贤分派到辖区内各个网格内,利用广大乡贤威信高、影响大、群众基础好这一优势,与网格员共同化解一些重大复杂矛盾纠纷。沭阳县颜集镇周项村村民张超兄弟三人,家中80多岁老父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三个儿子、儿媳妇都不愿照顾老人,老人无奈之下找村乡贤黄宜龙调解,黄宜龙及时找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做思想工作,从法律和道德方面,对老人的儿子、儿媳妇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了错误,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小城镇建设、征地拆迁、农村财务、干部作风、土地确权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量增加,由于问题复杂、涉及面广,传统的“背靠背”调处方式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案件调处成本大、效率低;群众认可度不高,像有些反映村干部经济问题的信访案件,虽然组织大量人力进行查账,但由于群众参与率低,不够公开透明,当将调查结果进行反馈时,群众往往存有“官官相护”的片面认识,不认可查办结果。沭阳县桑墟镇充分利用乡贤队伍,举办调解听证会。通过乡贤和群众参与调解,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仅有效化解了群众纠纷,防止了矛盾激化,还起到了明显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

目前,沭阳县这支名副其实的乡贤队伍,正穿梭在各个网格为群众服务,他们在网格中辛勤耕耘,以夕阳红精神,精心打造美丽和谐的平安家园,他们的行为,也香满了花乡大地。

祁锡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