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竟然是中國古代朝廷的鑄幣中心?

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州名,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倚鄱陽湖畔。饒州永平監是唐宋兩代官營的造幣中心之一。我國錢幣的鑄造起源於東周時期,至唐代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銅錢,全國的鑄錢爐有99處,分散於各產銅地區,是唐代重要的官營手工業。它的興起有賴於附近的產銅礦山(場)。永平監附近的重要礦山有兩個,即饒州興利場(包括後來的德興縣場)和信州鉛山場(礦)。

江西鄱陽,竟然是中國古代朝廷的鑄幣中心?

唐宋兩代官營造幣中心

饒州興利場在本饒州樂平縣地域內,有銀山產銀及銅。樂平原名樂安,一度更名銀城縣,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邑人鄧遠上奏朝廷任百姓置場開採,官府收其採礦所得十分之二稅額,其場即以“鄧公”為名。

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鄧公場置德興縣。至宋仁宗時鄧公場礦場傾摧,停止開採,但官府徵稅原額不減。以後范仲淹知饒州“一封奏罷鄧公場”,由於范仲淹體恤民艱,免除了鄧公場的礦稅,為饒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鉛山場在信州。據《太平寰宇記》所述:“產銅、鉛原礦場在寶山,南唐升元二年遷鵝湖山鄧田阪,升元四年從上饒、弋陽二縣分出五個鄉為場,後升為縣。”又說:“鉛山又名桂陽山,在縣西北七里先置信州之時曾鑄錢,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封禁,至貞元年間歸於永平監。

“場”是古代礦山的稱謂,是古代工業單位的建制。負擔採礦,並將礦石提煉成原銅,然後運至鑄錢監鑄錢。

江西鄱陽,竟然是中國古代朝廷的鑄幣中心?

創辦時間說法不一

唐初地方鑄錢監均屬少府監管理,分散在各採礦地區,各監沒有自己的名稱,因礦山開採規模不大,銅原料不足,錢幣鑄量較少。關於永平監創辦的時間,各種史料說法不一,《鄱陽縣誌》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而宋代撫州人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則說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復開,這比《鄱陽縣誌》的記載要早20多年。

有專家認為,以上記載都不是初創期的準確歷史,由於唐代各鑄錢監都歸少府監管理,各監沒有正式的名稱,均依各地州、郡命名錢監,大約到貞元年間或其後不久,永平監才正式定名,而在永平監正式命名之前應該早已開始了鑄錢活動。

宋初張齊賢整頓饒、信等州礦冶及永平監鑄錢,據《宋史》記載,張齊賢說:“詢歸鑄法惟永平用唐開元錢料最善”,意為經過審查各鑄錢監的鑄法,只有唐代永平監鑄造開元通寶錢的配料工藝最好。據介紹,歷史上開元錢的工藝只體現在唐早期至盛唐的開元、天寶年間的錢幣鑄造上,其後所鑄的錢則達不到這個水平。

據以上論據,專家認為,永平監初創時間應為開元、天寶之世,後因安史之亂政治動盪停鑄,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復開。

江西鄱陽,竟然是中國古代朝廷的鑄幣中心?

原料不足影響永平監產量

晚唐時,受礦山開採量的影響,永平監鑄錢年產量僅七千貫(一貫為一千枚),產量很低。至五代時因戰亂,永平監時停時鑄。

至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平江南後,社會趨於穩定,轉運使張齊賢整頓饒、信兩州礦冶,訪得前南唐承旨丁釗協助調查,恢復了鉛山、興利兩礦場的開採。與此同時,永平監也繼續鑄錢。

此前,永平監一年鑄錢六萬貫,到張齊賢整頓恢復後,鑄錢量逐年遞增,從七萬貫增至三十萬貫。但這還不是永平監年產量的極限。由於我國古代礦山的開採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處理礦山的能力很差,導致產量並不平穩,鑄錢銅原料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永平監產量的起伏波動。

江西鄱陽,竟然是中國古代朝廷的鑄幣中心?

唐宋兩代鑄錢技術無與匹敵

作為永平監鑄錢原料的主要供給來源的鉛山、興利兩礦場採礦雖時有波動,但比起其它礦場開採不時出現大起大落、興廢無常來,仍顯得比較平穩。到元豐年間,年產量達到61.5萬貫,這是永平監鑄錢量的歷史最高紀錄。

永平監在唐宋兩代的鑄錢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無與匹敵,曾分技術工匠於安徽池州置永豐監,又分置建州(福建)豐國監,江州(九江)廣寧監,這四個錢監以永平監為首,是宋代長期鑄造錢幣的基地。

永平監在唐宋兩代貨幣制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項重要的財政來源。然而,關於永平監內部的情況,史料記載並不多。宋代張世南在其所著的《遊宦紀聞》中記載了湖北蘄春監的一些內容,但對永平監卻隻字未提,因此,專家只能根據其它資料和實物進行考察和推測。

從現存遺址看,永平監鑄錢是分東西兩個監(場),東監是永平監的主管機構所在地。鑄錢爐環繞東湖沿岸設置,西監在今西門姜家壩鐵砂墩一帶,都是依山勢設爐的。

總之,永平監長盛不衰、精湛優良的鑄錢工業肩負了唐宋兩代數百年貨幣鑄造的重任,為唐宋兩代商業的發展、市場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