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文 / 华商韬略 王又新 伊然

5G时代,芯片的重要意义已经无需多言。

一台小小的5G手机样机,它的核心计算能力一点不比一台笔记本电脑小。而在这样强大的计算能力下,它还不需要电脑中常见的散热风扇。

最近五年的芯片技术发展,最先进的工艺全部都是用于手机芯片的,核心的竞争力都体现于此。

过往,国产芯片在核心技术上被国际巨头甩在身后,徒留国人芯痛。

而现在,正是国产芯片崛起的好时机。

以“芯”“云”两大核心奔向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紫光集团,正在解决“芯痛”的大路上极速奔驰。

属于“清华系”系统的紫光股份1999年上市,背靠清华大学的金字招牌,以及资本市场对科技产业的追捧,紫光股份上市不到半年即成为行业内的第一支“百元股王”。

因为市场和产业经验不足,庞大起来的紫光股份并没有实现更好的发展。直到2009年,一位校友为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清华校友赵伟国旗下的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成为集团49%的股东,清华控股将所持集团股份减低至51%。

赵伟国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而后又继续在清华攻读通信硕士学位并开始了与紫光的缘分,最终职至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1997年,赵伟国出任清华大学旗下另一家公司同方电子的总经理,后于2004年辞职创办了私人企业健坤集团。

赵伟国与紫光算是相互知根知底,而真正打动清华控股的是,他对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有着独到见解与远大使命。

肩负起重塑紫光的使命后,赵伟国放眼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立足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跳出紫光当时的格局,将其未来锁定在半导体产业上,并围绕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启动了一系列的工作,开启了紫光在芯片制造产业重点突围和发展的宏大布局。

赵伟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2013年,紫光集团以

17. 8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商展讯通信;2014年,以9.07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手机芯片商锐迪科;2015年5月,又斥资23亿美元洽购惠普旗下华三通讯51%股权;2016年,以29.18亿台币入股芯片第一封装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集团的苏州日月新半导体公司,据说占股30%……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紫光不计成本的大投入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芯片材料是硅,我国是硅产量大国。但硅的提纯需要旋转,太阳能用的硅纯度是99.9999%,全世界一半以上份额由中国提供;而芯片用高纯99.999999999%,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芯片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 “光刻机”。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高端唯一,每台售价至少1亿美金,价格贵产量少。

投入半导体企业,谋利动机不能太强。投入的资本量虽然大,如果都是热钱,今天投进去,明天就想赚钱,对产业的发展并无益处。

赵伟国有耐心。他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太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去追赶,几乎已经不可能,收购则可以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弥合、缩短这种差距。以收购打下发展根基之后,他又及时启动了自主发展的按钮。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而在5G这个机遇窗口,紫光势要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芯片设计公司。

紫光展锐专注于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领域的芯片设计企业,展锐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三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中国最大的泛芯片供应商和中国领先的5G通信芯片企业。展锐的第一颗5G芯片取名为“马卡鲁”——马卡鲁是世界第五高峰。

紫光展锐CEO楚庆最近在某节目上表示,“紫光展锐拥有4600人,其中4000人是研发人员,它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芯片技术的高地。……我们的研发人员占了总人数的90%以上,这是我们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

在芯片行业,很多人奉行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而楚庆则不认可,他直言摩尔定律已经终结。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工艺的快速演进,功耗、速度、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好处没有那么大了。……这个战略的引领和追随导致西方在过去的四五十年一直是领先的,那么它现在要终止了,对于我们中国的芯片企业来讲,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摩尔定律终结之后势必会产生新的产业竞争领域和模式,这才是我们的未来。”

如今,紫光集团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率先冲入世界领先阵营的半导体公司。产品覆盖智能电视、AI处理器、物联网件等多个领域,是技术领先的泛芯片供应商。

赵伟国曾说,“正当小有成绩时,我们发现,紫光集团尽管在发展,但是这个发展的过程却是一山翻过一山难。”

面对挑战和竞争,紫光会一直积极投入中国芯片事业研发,勇于攀登高峰。

时间会证明一切。

 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不畏国际巨头,打造“中国芯”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