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文·段宏剛

大名鼎鼎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1475年——1564年)出生在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羅倫薩,在大多數人眼裡,他是雕塑家和畫家,實際上,他是一位藝術天才,對雕塑、繪畫、建築、詩歌、設計等藝術門類都有涉獵,都取得過驚世駭俗的藝術成就。要不是他的雕塑和繪畫成就太過於耀眼,他完全可以成為優秀的詩人。

詩人敏感而瘋狂,是充滿激情的人,用詩句表達自我情緒,吐露自己內心的狂熱情感,記錄生活的酸甜苦辣,常常是詩人最喜歡乾的事。作為雕塑家和畫家的米開朗基羅,同樣喜歡這樣做。我們看看他曾經寫過怎樣熾熱的詩句。

我的歡樂,就是憂傷。

無盡的歡樂不抵小小的苦痛!

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使我喜歡。

你們不用再害怕生命和慾念的變化了,以後的日月不會對你們施暴了。必須和偶然都左右不了你們了……

這就是那個擁有詩歌細胞的人!生活中細微的打擊都能引起內心的強力震盪,永遠喜歡用喜怒哀樂的眼光審視著世界。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大衛》

米開朗基羅的感情世界為什麼會這樣決絕?為什麼充滿愛恨情仇?如果理解他生活的時代,以及他的真實生活,或許,我們更能懂他。

為了生活,米開朗基羅一生都在跟兩個人爭鬥,一個是大他23歲的藝術巨匠達芬奇(1452年——1519年),一個是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443年——1513年)。

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先後畢業於“美第奇美術學院”,算是校友關係。這是由當時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創建的,在藝術圈影響頗大,藝術學子若能進入這所高校鍍金一次,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因為早出生23年的緣故,當達芬奇的名聲在歐洲如雷貫耳時,米開朗基羅還與默默無聞相伴,在旁人眼裡,他還是一名不起眼的畫師。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大衛》局部

年輕氣盛的米開朗基羅,怎麼能受得了這種刺激?他決定要把達芬奇頭頂的耀眼光環卸下來,戴在自己頭上。因此,在20歲出頭,米開朗基羅就曾經向上帝發誓:在藝術成就上一定要跟達芬奇相提並論。於是,兩人在藝術上拉開了幾十年的明爭暗鬥,一直到達芬奇去世後才告一段落。

米開朗基羅是聰明的挑戰者。他明白,在繪畫上他很難挑戰成功,面對達芬奇那些造型精準,結構完美,光感細膩,色彩和諧的人物油畫作品時,雖然他如飢似渴地在美第奇學院學習了3年,但他還是失去了自信。用自己的優勢對比對手的劣勢,或許才有可能成功。

他的優勢是什麼呢?無疑是雕塑。

接下來的日子,米開朗基羅的確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雕塑創作上。直到他取得了成功,用一件雕塑作品向世人證明了他的才華。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被縛的奴隸》

文藝復興中前期,在政教一體的體制下,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實際上是整個歐洲最有實權的人,他的權力一手遮天,因此,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陵墓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是尤利烏斯二世早早就計劃好了的。米開朗基羅有幸被邀請到羅馬,參與這項偉大工作,正當他信誓旦旦,準備展示自己才華時,沒想到,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擔心米開朗基羅搶了風頭,便懷恨在心,就在教皇面前不斷詆譭米開朗基羅。

為了大家的和氣,教皇重新分配給米開朗基羅一項任務,那就是按時繪製出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的壁畫。米開朗基羅為了不負眾望,整整用4年多時間交了工,或許是完成的工期太長,他並沒有人得到太多的讚賞和獎勵,這無疑使他傷透了心。

此地不留人,那就遠走高飛吧。為了養家餬口,此後幾年,米開朗基羅從佛羅倫薩到羅馬,再到威尼斯,甚至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心中的酸楚沒有人能理解。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先知撒迦利亞》

也是在這個時候,26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醞釀一生之中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後來的《大衛》。從1501年到1504年,歷時四年,身材勻稱而健碩,相貌英俊而瀟灑,充滿陽剛之氣和自由精神的《大衛》創作成功後,終於讓米開朗基羅長了一把臉,那是他跟達芬奇較量中,最引以為豪的作品。

1532年,50多歲的米開朗基羅又一次來到羅馬,認識了年輕英俊的貴族——坎瓦尼裡,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他心頭油然而生。

相貌堂堂的坎瓦尼裡才高八斗,談吐不凡,酷愛藝術,又是米開朗基羅的忠實粉絲。當米開朗基羅跟這個粉絲逐漸熟悉後,他發現他太像它了。那個它就是《大衛》,米開朗基羅四年心血凝結的藝術臻品。

他氣宇非凡,充滿浪漫個性與陽光氣質,它同樣如此。這是巧合還是臆想?米開朗基羅此時已經分不清了,因為他在《大衛》的成功裡陷得太深了。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哀悼耶穌》

或許,他是上帝為他派來的伴侶,米開羅基羅這樣想時,就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面對藝術大師的抬愛,坎瓦尼裡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兩人即刻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對米開朗基羅來說,這個年輕朋友如同一顆火星,蹦進了他的乾枯的心裡,讓他的心裡燃起了熊熊烈火,熊熊烈火又促使他似乎找回了自己20多歲的青春年華,還有那種心潮澎湃創作激情。對他這樣一個年近60歲的老藝術家來說,最需要比生命還重要的創作激情,因為,創作激情可以延續他的生命。

從此,米開朗基羅總是有意無意地製造機會來接近坎瓦尼裡,他甚至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個年輕人。

面對米開朗基羅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歡,坎瓦尼裡內心非常痛苦,他喜歡米開朗基羅是因為喜歡藝術,而米開朗基羅喜歡他,讓他感受到了一種難以接受的壓力。

米開朗基羅因為創作出名作《大衛》,收穫了一場精神之戀

《摩西》

更何況,同性戀在這個時期,不但被教廷嚴苛阻止,普通大眾更認為它是洪水猛獸,是損神性尊嚴的變態行為。經過痛苦掙扎,年輕的坎瓦尼裡不堪負重,決定逃離他的偶像。

米開朗基羅同樣肝腸寸斷,他無法阻止自己遺忘那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身影。正如他的詩句“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使我喜歡”,他被柏拉圖式的愛情徹底征服了,正在經受著痛並快樂著的折磨。

米開朗基羅最終沒有沉淪下去,是因為在某一天,她遇到了美麗樂觀的貴族小姐科洛娜,她的身上同樣燃燒著青春的火焰,那些火焰輻射到米開朗基羅的心裡,足以把那一段不倫不類的精神之戀排擠出去,矯正了他的取向。

但米開朗基羅一生未娶,究竟為了什麼?已經很難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