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動”起來 產業“立”起來 ——志丹縣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述評(上)

土地“動”起來 產業“立”起來 ——志丹縣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述評(上)

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與渠道,這是新時代農業和農村工作向各級黨委政府提出的更為迫切的要求。2017年以來,志丹縣在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發展任務中,緊盯“土地”這一資源優勢,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為抓手,集約化經營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確保農民利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多贏。

“一般地講,所有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最終都繞不開‘土地’問題。發展產業要靠土地,從根本上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還得靠土地。志丹縣有將近50萬畝土地,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志丹縣委書記李建強說,“盤活‘沉睡’的資源,用足用活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就能激活農業農村工作整盤棋。”

李建強把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形象地比喻為“讓土地‘動’起來”。他分析說:“40年前的改革,土地由集體統一經營轉變為農民個體承包經營,這一創舉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革激發了巨大的生產力。40年後的今天,我們要在更大範圍、更高程度上解決農民的富裕問題,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在毫不動搖抓產業的過程中,解決農業生產的農民個體經營與現代農業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要求的矛盾,土地的適度集中是前提,也是抓手。”

從2017年8月開始,志丹縣組織力量深入全縣109個村,宣傳動員、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組織,全縣範圍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按程序迅速展開,為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

2017年12月2日,志丹縣在北京舉行陝西·志丹“延安蘋果”推介會,志丹山地蘋果在北京引起關注,首都農業集團物流公司、北京日日生鮮公司等企業現場簽訂8500噸銷售訂單,總金額約4800萬元。志丹山地蘋果“走出去”顯示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鄉村振興、農民致富,說到底要有適合的產業支撐。長期以來,志丹縣為培植農村主導產業進行了艱苦探索。2007年以來,志丹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山地蘋果產業,蘋果面積逐年增加,2018年突破了30萬畝,109個村實現蘋果產業100%全覆蓋。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提前完成了“到十三五末,全縣共計發展蘋果30萬畝”的產業規劃目標。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人才+321”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即到2022年,全縣發展30萬畝優質蘋果、20萬畝特色產業、100萬畝優質生態林。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業,形成了“一主兩翼”的產業格局。

在10多年的發展中,志丹縣山地蘋果產業在完成規模建設之後,發展不均衡、管理粗放成為產業開發應該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近年來,由於退耕還林、石油開發,特別是傳統農業綜合效益較低,加之統籌城鄉步伐加快等各種外因的影響,志丹農民紛紛選擇進城務工,土地出現撂荒、家庭勞力缺乏。縣委書記李建強曾選取10個村進行調研,撂荒土地達1242畝,佔承包耕地的5%。“實際情況也許更嚴重,最保守的估計撂荒土地有4萬畝之多”。

解決粗放經營、土地撂荒問題和家庭勞力缺乏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讓土地適度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讓土地迸發出更大的效益。“依靠傳統農民是不可能發展起現代農業的。現代農業對應的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甚至‘工廠化’生產要求,傳統農民很難適應,而這恰恰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李建強對記者表達了這樣一個判斷,“傳統農民融入現代農業,必須完成向職業農民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的過程將很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將會大大縮短這個過程。”

2017年11月,志丹縣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實施意見》,既是對民間自發產生的土地流轉進行規範,也為在更大範圍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做出的政策推動。可以說,《意見》帶有強烈的指向性,“農業、果業、水務、交通、電力、扶貧等部門的項目投放和金融支持重點向現代果業傾斜,分年度按區域配套水電路沼等基礎設施。”《意見》提出具體的激勵措施,圍繞發展現代果業,“從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底,縣上每年列支專項獎勵補助資金1000萬元,對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庭農場、產業大戶等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程序規範、引領和帶動產業發展作用明顯’的經營主體給予補貼”,2019年初,根據蘋果產業發展實際,又更新了獎補標準,從1000萬元提高到了2000萬元,用於獎補包抓、村組幹部和新型經營主體。志丹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曹志山說:“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既是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深化農村改革工作部署的一項具體行動,又為志丹‘三農’發展找準了突破口。”

義正鎮稠樹樑村毗鄰甘肅,地處偏遠,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就我們這地方,八十年代中後期曾出現過四五戶‘萬斤糧’典型呢!最多時全村梯田帶坡地耕種達1萬多畝。”村支書李世東對記者說:“後來石油開發進來,學校也撤走了,連務工帶供孩子上學,村上的年輕人都進城了,農村也沒啥勞力了。退耕還林後,牛羊驢等牲畜也不養了,肥也跟不上,留下的老年人多少種點雜糧洋芋供自己吃用,溫飽能解決,土地大部分撂荒,談不上發展啥經濟。”

對於土地撂荒,村主任李沛棟解釋說:“農民幹啥都是先算賬,當時打工一天能掙一袋米一袋面,咋算都比種地強。再加上稅費改革後,鄉鎮政府的資助性投入也少了,農民種地積極性就更低了。流轉前全村撂荒的耕地有五六千畝。”

從2009年開始,縣鄉推動家家戶戶建果園。由於投入大、見效慢,加上農民觀念上沒有真正接受,導致只見種果樹,不見有果園。幾年過去了,全村實際留存下來的蘋果面積只有不到100畝,基本沒什麼收益。

2017年秋,陝西果業集團志丹縣分公司看中稠樹樑廣闊的土地資源,集中連片流轉了5000畝,建起了高標準蘋果產業示範園。據志丹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曹志山介紹,僅陝果一家,就在志丹流轉土地2萬多畝,成為志丹蘋果產業發展上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陝果集團志丹分公司總經理王佔新說:“(流轉)有效解決了企業無土地建設基礎問題和無勞動資源問題,又能解決貧困戶穩定增收難題,可謂是‘雙贏共進’!”

引進龍頭企業只是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一股力量,該縣還通過開展“返鄉創業”、培育其他經營主體等手段,引導未就業的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外出經商能人等返鄉創業,就地培育、支持產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投身到產業建設大潮中,大量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發展之中,全縣共吸納各類資金2億多元。同時,加大激勵力度,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果園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每年以獎代補1.5萬元、100畝以上的以獎代補3萬元、200畝以上的以獎代補6萬元。去年,對全縣的458個產業大戶進行了集中獎勵,獎勵資金共計1300多萬元。

截至目前,志丹縣已完成集中向龍頭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產業大戶流轉土地13.6萬畝用於發展山地蘋果產業,成為全縣蘋果產業建設的主力軍。

在蘋果產業開發的同時,特色種養業也搞得紅紅火火。北京惠農合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永寧腰子川流轉6000多畝土地種植油用牡丹;志丹縣香柏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長征糧”版商標,在順寧鎮兩個村集中流轉1200畝用於發展露地(豆角)種植,胡新莊、保娃溝門、沙灣共流轉土地2700餘畝建成三個大棚蔬菜園區;志丹縣綠葆農業公司在公司流轉2000畝的基礎上,帶動當地群眾發展黃芪種植共計達8000畝;與四川新希望集團合作投資2億元的3000頭曾祖代、6萬頭祖代種豬繁育項目即將建成投用;與上海東方希望集團合作總投資20億的生豬養殖項目達成合作協議,建成後將年產50萬頭育肥豬,並配套建設一批有機肥加工項目,為推進“果—畜—沼”循環利用、生產有機蘋果提供足量肥源……

通過土地流轉,志丹縣共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2997戶,其中,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2個,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365個,認定家庭農場896個,發展產業大戶1724戶,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5.9萬畝,打造起了16條蘋果產業帶、3個棚栽業示範區、46個規模化養殖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志丹縣農村產業開發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牽引作用。按既定規劃,到2022年,全縣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要達到3000個,合作社達到500家,60%的耕地由新型經營主體經營。那時,志丹農業的產業化、組織化程度將得到大幅提升。

為了鼓勵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一主兩翼”產業開發大潮中,今年1月,志丹縣委、縣政府整合資源,出臺了《關於激勵扶持現代農業全面提升的十條措施》,從支持返鄉創業、加大投入、調動包抓幹部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村級組織作用、提升農村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實施科技興農工程、重視蘋果產業後整理和產品質量認證、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強果園基礎設施配套和加大金融支持產業力度等十個方面進行激勵支持,縣財政每年列支7000萬元用於獎勵扶持,其中2000萬元撥付給鄉鎮用於基礎設施、物資保障等方面投入,1000萬元用於技術投入,1000萬元用於推介營銷及品牌創建,1000萬元用於支持集體經濟和互助資金,2000萬元用於獎補包抓、村組幹部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激勵措施,進一步放大了改革效能,真正讓產業“立”起來,使全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主題的農村改革和發展加快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中。(馬華權 曹東良 記者 王建平 李 鵬 劉 陽 孫世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