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祁禄山镇地名

引子

祁禄山系山区,崇山峻岭重叠连绵,大部分村庄在群山峡谷之中。地势东南高北面低,溪水汇集往北流入小溪河。

境东有二山,高入云霄。传说,唐代有一打猎人路经山下,见二白须老人在路边下棋,便问:此处何地?日:“棋路山”。后人奇传二山有神仙,为祈祷福禄,将二山名为:祁山、禄山。1958年元月,干部上山下乡,到此建立垦殖场,以二山名各取一字,称“祁禄山垦殖场”,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丰溪乡,解放初属小溪区,1958年9月塅水、马岭、qia岭三乡划属垦殖场,1968年10月垦殖场撤销改为祁禄山人民公社。



【地方】● 祁禄山镇地名


祁禄山地名及人口变迁

新qia岭圩 于1963年新建圩场,故名新qia岭圩。农历一、四、七日当野。

【井前大队】属山区小盆地。以井前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井前大队。1968年属部禄山公社称并前大队。

上灶前 新岭圩东北面田塅上。以位于下灶前上方得名。明中张氏从禾丰迁入。

新开田 在上前西北面岭脚下。张氏于清中从并前迁此开新居,故名。

【塅水大队】以水片村命名。解放前タ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塅水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称塅水大队。

新屋里 在新岭圩北偏西。清末钟氏从禾丰迁入。

屋背山 在新屋里西北面路旁。以屋背是山得名。初张氏从福建迁入。

庙前 在新里四南面岭脚下。位水庙的前面,故名。清中刘氏从禾丰迁入。

金沙岭下 在新屋里南偏西,金沙和塅水分界岭脚下。清初张氏从小溪迁入。

蓝田 在新屋里西南面山坑小溪边。因村前是良田,取兰田种玉之意命名。清末张民从禾丰迁入。

界竹 在新屋里西偏南山坑里。因与县长洛周家大队交界,原称界址,后改名界竹。清末张民从安远迁入。

红沟山 在新屋里南偏西高山顶上。第二次国内草命战争时期,搬水驻过苏维块乡政,系游击区,故名。据说清举人张丙请了个先生在此办过私塾,撰写学校门牌为“塞云山馆”。清中张氏从船坑大村迁入。

马嶂 在新屋里西南面高山上。从前毛竹茂密,盛产竹麻(造纸原料),原称麻嶂,后谐音马。郑氏开居,谢氏继迁入。郑、谢外迁,驻大队林场(于1972年建立)。

石角湾 在新屋里西南面山坑石角湾里。1973年钟氏从小溪迁入。

【金沙大队】以金沙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塅水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金沙大队,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称金沙大队。

井下岽 在新qia岭圩北面路墈上。以该地山脚下有口井得名。袁氏于清中从qia岭迁入。

新屋里 在井下岽东北面路旁。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刁子薮 在井下岽东北面路旁。以地形得名。1820年氏从水南迁入。

杨屋 在并下岽北偏西岭排脚下。1940年杨氏从小溪迁入。

周屋 在井下岽北偏东山坑里。清中周氏开居,故名。周迁,张氏于解放前夕从小溪船坑迁入,同居袁氏。

水口树下 在井下岽北偏东杂木坑水口枫树下。张氏于清朝从岭迁入。

大木岭 在井下岽面山脚下。以后山大树多得名。清中袁氏从qia岭迁入。

金沙口 在井下岽东偏北坑口上,以盛产钨沙得名。清中袁氏从大木岭迁入。

大小片 在井下岽东偏北路旁。该地有块大河坝,靠公路这边称大片,河对岸称小片,故名大小片。198年建林场。

安前滩 在井下岽东偏北山脚下小河边。原有一庵,始称庵前滩,后改为安前滩,舒氏于清末从里仁迁入,随后钟氏从小溪迁此。

兰花圩 在井下岽东偏北路旁。原系兰氏开居,拟作圩场,故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背垄 在井下岽西偏北山脚下。因屋背是田垄得名。1963年刘氏从墁水迁入。

琴子坑 在井下岽东面山坑里。因有林檎树,原称檎子坑,后演变成琴子坑。系于都钨矿工区。

马嶂下 在井下岽西南面岭脚下。屋后山形似马,故名。清中袁氏从岭迁入。

草塘里 在井下岽南偏东山排上。曹氏开居,原称曹塘里,后诸音变今名。清中曹氏迁入。

老屋里 在井下岽南偏西岭排下,清中陈氏开居。陈迁,袁氏于清中从qia岭迁入。

高圳 在井下岽西南面山脚下。以屋背水圳得名。清中蒙氏从qia岭迁入。

【上岭岗大队】以驻地上岭岗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前进大队。1968年10月属祁禄山公社称番岭大队。1980年分开称上岭岗大队。

上岭岗 在新岭圩东南面岭岗排上。唐中张氏从福建迁入。

太婆庙 在上岭岗东北面山脚下。原系太婆庙,故名。滑宋罗氏从小溪大塘迁入。

老屋里 在上岭岗北偏东岭脚下。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对门山 在上岭岗北面山脚下。因大门对山得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新屋里 在上岭岗北偏东小溪边。清中袁氏从老屋里迁入。

罗坑 在上岭岗东偏北山沟里。罗氏于清末从小溪大塘迁入。

中心塅 在上岭岗北偏东塅中心。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围里下 在上岭岗北偏东小河边。以国墙得名。清中张氏从福建迁入。

龙下 在上岭岗东偏北山坑小溪边。后山形似龙,故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荷树岭 在上岭岗南偏东山脚下。以荷树林得名。属祁禄山共大校舍。

山家 在上岭岗东南面山沟里。以对门笔架山得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另居有张氏,从上岭岗迁此。

深度 在上岭岗南偏东山沟里。雨季水深,故名。清宋张氏从qia岭圩迁入。

大坑 在上岭岗南偏东山坑。是几条坑中最大的一条。故名。属县文教服务站。

油店背 在上岭岗东南面高山腰上,古代对面有家油店,故名。清末张氏从油菜田迁入。

蛇洞 在上岭岗东南面高山脚下。地形似蛇,故名。清末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大水面 在上岭岗东南面高山脚下。山画宽阔,有山泉水,故名。清末张氏从仓前迁入。

【qia岭大队】群山连绵,森林茂密,以驻地番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1968年10月属祁禄山公社,均称番岭大

队。

qia岭 在新qia岭圩南面河边。原是畚皊老圩,因屋后山斜,故名(方言)岭。清末张氏从井前迁入。

观坑 在qia岭北偏东田塅中。村北一条坑溪,终年流水不断,能灌溉全坑农田,故名灌坑,后改称观坑。清初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仓前 在qia岭东面山脚下。该地从前做过粮仓,村建在粮仓前,故名。清中张氏从上均田迁入。

下均田 在qia岭南偏西小溪边。位上均田下方,故名。清末张氏从上均田迁入。

上均田 在qia岭南偏西小溪汇合处。该地农田大小较均匀,居下均田上方故名。明中张氏从万安迁入。

尧屋场 在qia岭南偏西山脚下。以尧氏开居得名.张氏于清朝从井前迁此。

中屋 在qia岭南偏西岭脚下。该村有三只屋,此屋居中间,故名。宋氏于清朝从新陂迁入。

排脑 在qia畚岭南偏西岭排脑。清初张氏从上均田迁入。

苗坑 在qia岭南偏西岭脚下。此坑盛产苗竹,故名。张氏于清中迁此。

大坑窑 在qia岭南偏东坑口上。因此坑较大,烧过窑,故名。1930年凌氏从赣县茅店迁入。

【坑溪大队】以坑溪村命名。解放前タ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乡。1959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1968年属祁禄山公社均称坑溪大队。

流头 在新岭圩西南面路边。居坑溪上端,故名。清中张氏从布村迁入。

鸡笼山 在流头北偏东山脚下。地形似鸡笼,故名。清中杜氏开居,解放后杜氏迁回峡山。张水狗于1979年从qia岭迁此。

安湖脑 在流头北偏东山腰上。原有一庵,称庵湖脑,后改为安湖脑。清中张氏从岭迁入。

大面 在流头北偏东山脚下。以山坡面大得名。清中袁氏从qia岭迁入。

下斜 在流头北偏东山脚下路边。后山悬陡壁,故名。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芒苳坑 在流头西偏北山坑里。因芒草多得名。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斜婆嶂 在流头北偏西山腰斜坡上。原称斜坡嶂,后改为斜婆嶂。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马牯坪 在流头北偏西岭脚下。地形似马,故名。明中袁氏从岭迁入。

纽树下 在流头西北面山脚下。以原有很多纽树得名。明末陈氏从马岭迁入。

坑溪垄 在流头西北面坑溪口田垄上。清中黄氏从信丰金鸡迁入。

横嶂下 在流头西偏南“洋嶂”山腰上。因该山横贯与赣县小坪交界,故名横嶂下。原系山寨。

下斜 在流头西偏南岭脚下。因地势倾斜得名。清末张氏从斜婆嶂迁入。

连塘 在流头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因很多坑坞连在一起,故名。1974年丁氏从新陂迁入。

茶叶坑 在流头西南面岭脚下。以产茶叶得名。清末曾氏从横垄迁入。

道堂 在流头南偏东山腰上。原是道堂。1962年钟氏从新陂迁入。

福地嶂 在流头西南面山坑。从前此地因很多狐狸,故称狐狸嶂,后改为福地嶂。清中张氏从赣县茶山里迁入。

【邓屋大队】以邓屋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邓屋大队。1968年11月属都禄山公社邓屋大队。

沙龙 在新qia岭圩南偏西溪边。每遇大雨,山上泥沙冲入田垄,故名。明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大坝 在沙龙北偏西山脚下。门口原是大沙坝,故名。唐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邓屋 在沙龙南面路旁。邓氏开居,故名。宋中邓氏从广东梅县迁入。

背hen 在沙龙南偏东溪边山坡背面。明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欧丘

在沙龙南偏西路旁。因村旁有丘田象瓯子,故名瓯丘,后写成今名。宋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顶峰寨 在沙龙南偏西岭脚下。后山顶形似寨,故名。明末邓氏从广东梅县迁入。

【横垄大队】高山峻岭,森林茂密,山沟峡谷,人烟稀疏。以横垄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三联大队。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称横垄大队。

下横垄 在新qia岭圩南偏东山坑溪边。位上横垄下方,故名。清初张氏从qia岭迁入。

矮岭 在下横垄东北面山腰上。以门前山岭矮得名。清末袁氏从岭迁入。

黄竹坪 在下横垄北偏东山脚下。因门口黄竹多得名。清末孙氏从新陂迁入。

溪井 在下横垄西偏北小溪边。溪水如井泉,故名溪井。1977年曾氏从赣县迁入。

歇脚庙 在下横垄东北面山腰上。过路人到此,都要休歇聊天,故称歇脚聊,后谐音变为歇脚庙。清末黄氏从新陂迁入。

烂泥坞 在下横垄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因烂泥田多得名。清中赖氏从禾丰牛角山迁入。

蛇坑 在下横垄东偏北山腰上。有条很长的山抗,蜿似,故名。清中刘氏从利村上坪迁入。

野猪坞 在下横垄东偏北岭脚下窝里。地盘小形似野猪坞,故名。清中钟氏从会昌白鹅迁入。

灯盏离 在下横垄东面山腰窝里。以形似灯盏得名。清中赖氏从禾丰牛角山迁入。

祁山坑 在下横垄东偏南祁山脚下坑里。清中刘氏从利村上平迁入。

相见岭 在下横垄西偏南岭脚下。因地盘小,开门见山,故名。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天字地 在下横垄南偏东山腰上。地形象天字,故名天字地,清中胡氏从福建迁入。

下坑尾 在下横垄东偏南山坑尾。张氏于清中从上岭岗迁入。

黄连 在下横荛南偏东岭脚下。以原有黄连树得名。清末胡氏从天字地迁入。

石岗上 在下横垄东南面山腰上。因石头多得名。清初张氏从岭迁入。

罗屋迳 在下横垄南偏东岭脚下。以罗氏开居得名。罗氏迁,丁氏于清末从新陂迁入。

排仔上 在下横垄东南面岭排上。清中曾氏从靖石迁入。

圆山 在下横整南偏东圆岽坪上。1950年陈氏从会昌桂林江迁入。

【马岭大队】

以驻地马岭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马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马岭大队。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称马岭大队。

马岭圩 在新qia岭圩西南面路边。因地形似马鞍故名马岭,后开设圩场,称马岭圩。袁氏于元中从赣县黄地迁入。

角田 在马岭圩北偏西岭脚下。门口农田成角形得名。明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猪栏门 在马岭圩西偏北山坑里。坑口两边高山耸立如栏门故名。陈氏开居,陈迁。1967年设于都矿业社。

社背 在马岭圩西北面山脚下。以下画有个社公庙得名。陈氏于明朝从福建迁入。

七十地 在马岭圩北偏西岭脚下。谢氏开居,称谢十地,后陈氏迁入,称陈十地。现居袁氏,称七十地。清中袁氏从赣县黄婆地迁入。

社坑 在马岭圩西偏南岭脚下。因坑口有个社公庙得名。明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正塅 在马岭圩西南面田塅边。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青兰 在马岭圩南偏西岭脚下。从前满山生长大冬青树,故名。清中袁氏从河田迁入。

祠堂里 在马岭圩西南面岭排脚下。陈氏于清中从福建迁此建了祠堂,故名。

小车坝 在马岭圩南偏西山脚下。在门口小溪中装有水车,故名。清中陈氏从福建迁入。

河公斜 在马岭圩西南面岭脚下小溪边。因屋后山斜(陡之意)原称河坑斜,后改为河公斜。原是刘氏和韩氏开居。两姓迁后,邱氏于1968年从西郊仓前迁入。

下塅 在马岭圩南偏西岭脚下。以方位得名。清中赖氏从罗江迁入。

白竹塘 在马岭圩南偏西岭脚下。清中赖氏从罗江迁入。

石han 在马岭圩南偏西岭脚下。以屋后石洞得名。清中丁氏从禾丰迁入.

【嵊背大队

】以嵊背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马岭乡,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丰富大队。1968年11月属都祁禄山公社称嵊背大队。

下嵊背 在新qia岭圩南偏西。位嵊背下方。1973年谢氏从野猪坑迁入。

野猪坑 在下嵊背北偏西山腰上。深山密林,杂草丛生,野猪多,故名。明末谢氏从安远田心迁入。

坳脑 在下嵊背东北面山坳上。袁氏于清光绪从qia岭迁入。

张家山 在下嵊背东面岭脚下。以张氏开居得名。清中张氏从qia岭迁入。

上嵊背 在下嵊背西偏南岭脚下。位山迳背面上方,故名。明中兰氏从赣县长洛迁入。

石壁塅 在下嵊背西南面岭脚下。元末陈氏从福建迁入。

老村 在下嵊背南偏西岭脚下,是当地建村较早的村庄,故名。元初兰氏从赣县大田迁入。

鸭婆岽 在下嵊背东南面山脚下。屋后山似鸭婆形,故名。清中袁氏从qia岭迁入。

西坑 在下嵊背南偏东岭脚下。此地分东西两条坑,其坑属西,故名。胡氏于清朝从水坞迁入。

犁壁石 在下嵊背南偏东岭脚下。此地有个大石壁,形似犁壁,故名。1974年刘氏从赣县小坌迁入。

【水坞大队】四面环山,中间小盆地。以水坞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qia岭。1958年9月属祁禄山垦殖场称水坞大队。1968年11月属祁禄山公社水坞大队。

岗上 在新qia岭圩西南面路边。原是个小店,1967年改建为大队部。

中塅 在岗上西北面山脚下。此处有三个塅。该塅在中间,故名。清末袁氏从白石坑迁入。

白石坑 在岗上东北面岭脚下。以坑内白石头多得名。清末袁氏从qia岭迁入。

牛轭岭 在岗上西面岭脚下。原名上,因地形象牛轭,故改今名。清初胡氏从利村学堂排迁入。

石湾里 在岗上南偏西山脚下石湾里。清末袁氏从枫树下迁入。

枫树下 在岗上南偏西山脚下。以枫树林得名。清初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李屋 在岗上南偏东山脚下。清末韩氏从圆墩背迁入。

箩墈下 在岗上南面田塅中。屋后三个土墩象箩,故名。清光绪初年黄氏从州佛岭寺迁入。

庙湾里 在岗上南面岭脚下山湾里。原有一庙,故名。清末袁氏从易屋圩迁入。

圆墩背 在岗上南偏东山脚下。因后山圆形,故名。清末赖氏迁入。

高田脑 在岗上南偏西高排上。清末王氏从西郊迁入。

长坳 在岗上南面山坳下。清末黄氏从野坑山迁入。

【片村】

塅水 合井塘坝、屋背山、庙前、金沙岭下、罗屋、白竹山等8个自然村。相传从前该地有块石壁形似老鼠,岩下藏鼠很多,严重危害庄稼,故称“塅鼠”。后来石壁被雷击,岩毁鼠散,改称“断鼠”。由于庄稼不受鼠害,又谐音为塅水。清初张氏从福建迁入。还居有刘氏。

杂木坑 含杨屋、周屋、水口树下等自然村。以生长杂木多得名。周氏于清中迁入,另居有杨、张氏。

金沙 以产钨沙得名。含井下陈背龙、马嶂下、老屋里等自然村。袁氏于清中从qia岭迁入。另有刘氏。

下村 位qia岭村的下方,故名。含老屋里、新屋里对门山等自然村。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南坑 以村庄方位得名。合山家、桥背坑、油店背等自然村。清末张氏从油田迁入。

qia岭 含qia岭、上岭岗、井前等大队。居有袁、张、刘、郭等姓氏。

均竹村 以盛产毛竹得名。合苗坑、中屋、排脑、早屋排、尧屋场等自然村。清初张氏从上均田迁入。

坑溪 以山坑小溪多得名。含纽树下、坑误垄自然村。陈氏于明朝从马岭迁入,黄氏于清朝从信丰金鸡迁此。

马岭 含马岭大队和邓屋大队的马岭圩、背hen、顶峰寨、欧丘、邓屋、沙龙,大坝等自然村。居陈、邓、张等姓氏。

横垄 村前田垄横向南北,故名。含上,下横垄、黄竹坪、烂泥坞、祁山坑等自然村。清初张氏从县迁入。

嵊背 含上、下嵊背、石壁塅、老村等自然村。元初兰氏从赣县大田迁入。另居有胡、郭氏。

水坞 含石湾里、枫树下、李屋、罗ト坳、庙湾里、圆墩背等自然村。清初袁氏从西郊河田迁入。

〔农林点〕

布村 清中张氏从qia岭迁此,后迁往流头,此地成为生产队的田寮。驻于都煤矿。

长落水(纸厂)在横垄大队东北面山腰上。属公社造纸厂和生产队的山寮。

东林寺 在马岭大队西北面山坑里。原是一只庙,称东林寺。(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地方】● 祁禄山镇地名




编 辑:肖章荣

支持单位: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