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泰寧縣

三明泰寧是福建西北山區一個普通小縣,近年因“大金湖”“世界地質公園”聲名鵲起,歷史曾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科舉盛況,堪稱“風水寶地”。“隔河兩狀元”指的是北宋狀元葉祖洽和南宋狀元鄒應龍。今天就來介紹葉祖洽狀元的趣聞軼事。

葉祖洽(1046—1117),原名衢,字亨甫;後更名祖洽,字敦禮。福建泰寧城關葉家窠(當時泰寧屬邵武軍)人。嘉祐八年(1063年)鄉試解元,熙寧三年(1070年)庚午科狀元。

相傳,葉祖洽的父母是農民,結婚多年無子,甚是苦惱。聽說大金湖甘露巖寺供奉著送子觀音,香火很旺,也很靈驗,葉母特地從城裡趕來求子,並許願:“如果生了兒子,一定重修這座寺廟,巖有多大,廟蓋多大”。後來果然連生三子,長子葉祖洽還高中狀元。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大金湖甘露寺

為償還母親的夙願,葉祖洽調集天下建築能手來此建廟,根據地形特點,採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造了倒“品”字寺廟,成為我國建築史上一大傑作。如今甘露巖寺成為人們求子、祈福重要寺廟,香火很旺。

葉祖洽幼年天資聰慧,但十分貪玩,讀書成績一般。有位俞姓算命先生對他說:“你長大了是要中狀元的,應該好好讀書,不能像現在這樣,遊手好閒,碌碌無為!” 祖洽聽從老先生的話,從此潛心苦讀,發憤圖強。

不久,祖洽和同鄉上官均路過一山間小廟,又遇到了俞翁。俞主動上前打招呼道:“狀元、榜眼為何都到這裡來?”兩人面面相覷,不知何意?俞翁說:“葉為狀元,上官為榜眼,而且是同科,我給你們預選一題,可先做準備。”即手指簷下一束竹子,說:“應該是考這個。”二人笑而告別。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殿試考策問,不再考詩、賦、論。二人方知昔日俞翁所指的一束竹子意為“策”字。該科果然葉祖洽狀元及第,上官均榜眼及第。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葉祖洽

據說,葉祖洽高中狀元與王安石“變法”政治鬥爭有關。熙寧三年庚午科考題是《六經之治貴未亂賦》及《鳴虛待賢詩》,葉祖洽略加思索決定反其意而用之,洋洋灑灑幾千言,縱論天下大事,指斥官場腐敗,建言革故鼎新。

批卷時,保守派考官宋敏求、蘇東坡對葉卷非常反感,尤其不滿其“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這段話。儘管葉祖洽的文章十分出色,仍將他拉下來列為第二名,取上官均為第一名。但主張改革的主考官呂惠卿對葉卷倍加讚賞,執意要把葉祖洽列為第一。

因考官意見分歧,遂由神宗皇帝裁決,神宗皇帝對葉祖洽的文章十分滿意,欽點為狀元。這次殿試,是神宗即位後第一次親自策試,故稱“龍飛榜”。葉祖洽得到了皇帝御筆親書“龍飛”二字,因此民間也稱葉祖洽為“龍飛狀元”。葉祖洽榜為名榜,同科進士還有蔡京、蔡卞、陸佃、趙挺之等。

葉祖洽中狀元后,初授大理寺評事、籤書奉國軍節度判官,後調任國子監丞、湖州知府、秘書省校書郎、兵部員外郎、集賢院校理、禮部郎中等職,為推進變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得王安石等“變法”派倚重。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泰寧大金湖

葉祖洽十分熱愛家鄉,他中狀元后不久,就委託好友、福建路按察使張汝賢向皇帝建議更改家鄉歸化縣(蠻夷歸順王化之意)縣名。理由是:“天下無水不朝東”,但山東曲阜孔府門前的泗河卻向西流了三百里,所以出了孔聖人;而歸化縣杉溪從縣城到梅口鄉向西流了三十里,此地人傑地靈,熙寧年間出現“七年三科六進士、一狀元”科舉奇觀”。

皇帝准奏,將曲阜孔子闕里的府號“泰寧”賜為縣名。這就是泰寧縣名的由來。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泰寧人傑地靈,歷史上出了兩個狀元,還出了大名鼎鼎的兵部尚書李春燁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繼位。哲宗年幼,由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廢除新法,恢復“祖宗法度”,複用司馬光、呂公著等守舊派大臣,驅逐改革派,葉祖洽也“在劫難逃”。給事中趙君錫趁機說他殿試策對答卷有誹謗朝廷的嫌疑,要予治罪。關鍵時刻,蘇東坡站出來為他辯解,說葉卷只能認定為言論荒謬,但無誹謗朝廷的意思。葉祖洽因而平安過關。

此後,又有保守派官員彈劾葉祖洽,致使葉祖洽被貶謫外放任廣西刑獄。後來再度降職,任江蘇海州(今連雲港)知府。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重用革新派章惇,重新推行新政。葉祖洽也被調回汴京,先後任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要職,成為建言大臣。

紹聖四年(1097年)十月,葉祖洽密奏已故宰相王珪對冊立哲宗持有異議,請求追查此事。哲宗不想翻舊賬,要葉不再提及此事。但葉持續上本要求徹查此事,最終導致已故十二年的王珪被追貶為昌化司戶參軍。王珪是名滿天下的元老重臣,在葉祖洽中狀元后,還寫過《聞喜燕上贈狀元葉祖洽》的詩,把葉比作晁錯、董仲舒。因而朝臣對葉祖洽彈劾王珪之舉,深表不解。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葉祖洽

不久,葉祖洽又上本為原宰相蔡確鳴冤翻案,蔡確是當時公認的反覆無常之小人,此事在朝廷激起軒然大波,哲宗皇帝也感到不快,自此失去對他的信任,說葉“不可大用”。

元符二年(1099年),右正言鄒浩因反對哲宗皇帝冊立劉妃為皇后而被罷官。王回去為鄒浩送行被認為是同黨也遭到坐貶。葉祖洽因對王回“舉薦失察”,哲宗籍此將葉祖洽貶到濟州,後徙洪州(江西南昌)知府。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徽宗繼位,任命曾布為右相。曾布與葉祖洽交好,賞識葉的才能,在曾的提攜下,葉祖洽幾經周折當上了吏部侍郎。

好景不長,蔡京當上左相把持朝政,曾布被貶,葉祖洽也被降職外放。臨行前,葉祖洽上殿辭行,說的一番話引起徽宗反感,“怒其躁妄”,降為集賢殿修撰。此後十餘年,葉祖洽仕途雖有小的變遷,但再也沒有大的作為。

政和七年(1117年),葉祖洽病逝於亳州官署,賜葬於建康府(今南京)宣義鄉雁門。榜眼上官均雖與葉祖洽政見不同,但頗為敬重葉,為其撰寫墓誌銘。後人將葉墓遷至福建明溪縣葉厝坑。

隔河兩狀元,泰寧縣名,大金湖甘露寺,都與他有關

泰寧縣名人銅雕

葉祖洽是泰寧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他出生在偏僻山區的普通農民家庭,通過勤奮努力,“蟾宮折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參與並支持王安石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為泰寧帶來榮耀,也帶動了當地重視文教的社會風氣,激勵後學者勤奮攻讀。

(作者簡介:林琪翔,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廈大歷史學士,北大文學碩士,頭條號“東南新華”,代表作《尋找南少林》《福建狀元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