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瀘州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瀘州有個叫小市的地方,曾經是瀘州的繁華之地,千年航運碼頭,締造了當時的“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也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和歷史名人在這裡的經歷往事。

比如周朝的尹吉甫,比如明朝的清官陳謙,比如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李赦虎,比如熱血烈士袍哥大爺佘英,比如國畫大家蔣兆和。也有許多條大街小巷名字頗有來歷,比如過江巷,寶蓮街,綾子街,上鹽巷子,還有今天要說到的這個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

瀘州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長年居住小市的人如今都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這裡儘快被改造,因為自從水運碼頭逐漸被空運及高速公路替代以後,小市的繁華景象就逐步衰退了,如今的小市正在等著一個重新的開始,只是大家不知道要等待多久。

回顧過往,對瀘州而言小市其歷史文化意義比較深厚,實在值得我們細細玩味。這裡曾經有一座傳奇性的橋,叫“餘公三世橋”。據說距離曾經的瀘州八景餘甘渡不遠。現在餘甘渡沒有了,橋也沒有了。《瀘縣誌》這樣記住了餘公三世橋的來歷:“明嘉靖萬曆間餘珂及子讓、孫蛟三世三後牧瀘州,捐俸造橋故名。”

瀘州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據說那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事。牧瀘州,就是當時瀘州的一把手,瀘州知州餘珂告老還鄉後,由兒子餘讓接任知州,餘讓告老還鄉後,又由余珂孫子接任知州。祖孫三輩都是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的好官。黎庶深受其惠,自願集資修建一座橋來紀念,故名“餘公三世橋”。

(這裡需要補充一下筆者的疑惑,包括羅文鶴老師也提出異議羅老師說:關於《餘公橋》,原文是餘氏家族三代“捐俸”而修。這個俸是政府發的俸祿。所以修橋的款是餘家三代自己出的,不是老百姓集資的哈!我確實有疑問,但是多數資料都是這樣說的,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表示老百姓對清官的愛戴呢?)

這樣一件富於歷史意義的事,地方史只有《瀘縣誌》片箋記載,《古今圖書集成》上有簡略記載,大意說,明代瀘州余姓祖孫三代牧瀘,清廉如水,民建橋致感。附記:楊慎寓瀘曾漫步橋頭自語,“餘公三世,至今猶憶。”同行友人皆曰:“此橋應鐫碑醒世後人。”楊狀元早有此心,遂潑墨揮手書:“賢哉餘大夫,世澤吾瀘”,樹立橋頭。用詞之貼切亦可佐證楊狀元自稱瀘州是他的第二故鄉不虛。

瀘州餘公街和餘公三世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如今再尋餘公三世橋已經無法尋覓,據說從小市下大街到中大街的相接之處左轉是溪溝頭,一百步外便是餘公橋。如今這座橋,已被水泥路面取而代之,但橋的過往還在老百姓間口口相傳。

有些老者依稀聽上輩講過此橋故事,歲月滄桑早在清中葉就倒塌無人過問了。因地方史乘缺載之故。

於今瀘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百廢待舉。提供這一則光榮政績對反腐倡廉以輝耀瀘州歷史大有好處。建議在建修沿江景點時恢復一座“餘公三世橋”,我覺得對清官為民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當然只要為人民服務,就會如餘公爺孫一樣,被人民永遠的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