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痞子文學」扛把子,眾所周知的狂人,瞧不上的人多了去,他曾在電視節目上自稱:我是流氓我怕誰?

把日記收錄在一起,並上兩部短篇小說,成了王朔近年的新作,他給這書取名為《新狂人日記》。

這書名有跟風之嫌,只比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多一個字,被問及的時候,王朔笑稱:「狂」,不是魯迅的專利。

「有些人不是說我瘋了嗎?我就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瞧瞧,多狂。

結果聊到阿城,立馬就是乖乖小迷弟,星星眼都要出來了。

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的隨筆集《知道分子》裡,提到阿城的時候是這麼寫的:

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了。

我以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

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1.



1949年清明節,中國人都在紀念死人的時候,他糊糊塗塗地來了。



阿城,原名鍾阿城。

1984年7月,《上海文藝》刊登了一部小說,名為《棋王》,作者署名為:阿城。

在當時的傷痕和反思文學狂潮中,阿城的文字有如一股清風,盪盪悠悠地吹入了文學這片土地,獨樹一幟的風格,瞬間引爆全國。

這一年,阿城三十五歲,《棋王》是他的處女座,不到三四天就寫完了。

當時,莫言正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唸書,上多了名士大家的課,自然腦袋裡有不少狂妄的想法,雖然還沒寫出什麼文章來,但聽得多看得多,能夠看上的文章已經不多了。

但當他看到阿城的《棋王》時,徹底被征服了。

「那時他在我的心目中毫無疑問是個巨大的偶像,想象中他應該穿著長袍馬褂,手裡提著一柄麈尾,披散著頭髮,用硃砂點了唇和額,一身的仙風道骨,微微透出幾分妖氣。」

在莫言心裡,阿城差不多成仙了。

阿城寫小說從來不用華麗的辭藻,文字凝練,幾個動詞,就把畫面感寫得極強,陳丹青說他是「作家中的作家」,而張大春則說自己從早年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崇拜阿城。

作家止庵也感慨:「阿城是第一個讓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阿城的小說裡幾乎都是小短句,易讀好消化,又顯得跳動活潑,既精幹又圓轉,沒有多餘的話,用詞極剋制,讀來餘味綿長。

他在《棋王》裡寫知青王一生的吃相: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

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2.

《棋王》橫空出世後的第二年,阿城的《孩子王》和《樹王》相繼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和《中國作家》上發表,汪曾祺曾在《人民日報》上寫文章對其大力推舉,1985年變成了阿城年。

《孩子王》和《棋王》後來都被改編成了電影。

《孩子王》是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故事,這部電影1987年上映,現在豆瓣評分8.1分。導演是陳凱歌,他曾經和阿城一起在雲南農場生活過,在他眼裡,阿城是不願掛出勳章的軍人

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三王」一出,阿城在文壇基本已經封神了。

名聲打響,很多文藝屆人士慕名到阿城住處,想一睹大師風采,沾點仙氣。

他自己喜歡吃麵條,就以面待客。有時候一天就得下十幾次面,有事出門幾天,就在窗戶上留下字條:出門了,鑰匙和麵條在老地方,幾天後回來。

原本阿城的寫作計劃是,一共要寫八王系列,和「三王」一樣,都是寫知青題材和農場生活。他父親笑稱,小說集的名字就叫《王八集》。

但最後都沒出來,倒是寫了一些短篇和隨筆發表到一些雜誌上,後來收錄到了《遍地風流》裡,有些地方的高考語文閱讀理解,就節選自這裡。

阿城所寫的三部小說,在八十年代的文壇引起巨大轟動,雖然也是以知青生活為題材,卻無法把它們簡單粗暴歸類到「知青小說」中。

當時很多人把阿城推崇為「尋根文學」的主將,但他自己不這麼看。

在《八十年代訪談錄》裡,查建英跟阿城聊天曾問過他類似的問題,他說:

「尋根」是韓少功的貢獻。我只是對知識構成和文化結構有興趣。

你不管是找傳統也好,找西方也好,這樣你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構成都能豐富一些,就會從原來的那種意識形態脫離開,或是看得開一些。

阿城與同時代人的知識構成和文化結構的不同,也正是他的三部小說一發表出來,就能如驚雷一樣瞬間響徹全國的原因。

阿城八歲那年,父親被打成右派,他也跟著「靠邊站」。在學校,老師每次點名去天安門廣場都沒他的份兒,老師同學去受接見的時候,他就只能自己安排時間。

他就常去舊書店看書打發時間。店裡的夥計都很好,從不管他,任他看,要是有的書放得太高他夠不到,還會幫他取下來。

在舊書店,阿城看了很多新中國淘汰的書,古今中外的都有,各種名著小說,他都看,雜書古書也看,還有時間呢,他就看字畫,研究古玩。

後來書店裡的書一本一本減少,很多書都被清查了,再看到都是很久之後的事了。但是阿城因禍得福,那段時間看了很多。

所以他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構成自然和同齡人不一樣,看到的體悟到的,再到寫出來的東西都不是一個路數。


3.

「三王」之後,阿城基本不寫小說了,也許寫了但他自己不願意發表,不過還一直在寫一些文章。

九十年代後期,他曾在《收穫》雜誌上開專欄,寫一些科學和人文常識,從小事說開去,筆法生動,還是那個味兒,一點都不枯燥。

王朔說,看阿城講常識,句句都是斷根兒的道理。同時在《收穫》上開專欄的還有餘秋雨,寫「霜天話語」,跟阿城一比,就顯得力鈍,不過就是一些世故的話,家常看法,不說也罷。

其實用阿城自己的話說,他是誤入文學的「坑」,無意要當作家。

「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阿城在少年時期體會到的那種邊緣化,返城後依然能體會到,哪怕實在成名後也沒有得到消減。

十多年沒在這個城市,沒人認識你,沒有人脈,上哪兒找工作去?都30多歲的人了,還在父母屋裡撘床睡,靠父母生活,完全不能獨立。

雖然84年發表了小說後,成名了,但還是養不活人啊。暢銷作家和作家是兩個概念,暢銷作家是有錢人的概念,作家是要飯的概念。寫東西做不到暢銷,就等於要飯的。

養不活自己就不說了,成名後公共生活都圍上去了,他自己感覺像做賊被人撒網網住了,而且網越收越緊了。

但他後來去了美國,才體會到,原來邊緣是正常的啊!沒人理你是正常的啊!大家都尊重對方的隱私,這是個常識啊!

所以在國外,阿城反而是心裡踏實了,並沒有那種成名後到國外一無所有的焦慮感。

86年之後,阿城基本就在美國定居下來,悠閒自在地當起了「隱士」。

他什麼都幹,只要能養活自己,刷牆、送外賣都行。

後來還有記者問他:「你以前在美國主要靠打工維持生計?」

他也不留面子,反問記者:「我在美國打了很多份工,主要是刷牆。刷牆不用動腦子。我為什麼非要去做那些費腦子的工作?」

阿城的寫作習慣在晚上,白天刷牆晚上回家寫點字,也是自得其樂。寫高興了,還給自己炒兩小菜,下碗麵條,吃完洗澡,美滋滋地睡覺。

有人說,阿城除了是作家,還是個生活家,這話我太贊同了。

他的興趣在很多地方,文學和寫小說只是一處,王朔說如果全國下令追星,他就追阿城,還有個原因就在這兒。阿城總能把自己的興趣變成手藝。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對吃就夠有研究夠講究的了,他和阿城一起吃飯,都自嘆不如。

阿城喜歡吃湘菜,他認為湘菜,吃的是一個鍋氣,離鍋灶越近,花的錢越值,所以,他每次吃湘菜一定要選最靠近廚房的位置。

阿城朋友曾說,他看菜單那個仔細研究的勁兒,比看《荷馬史詩》還有味兒。

他還會做木工,能打全套結婚傢俱,做美工,能做到陳凱歌侯孝賢專程來請教的程度。

最絕的是,他還會自己組裝老爺汽車,不是隨便裝來自己玩玩兒的程度,都能以此為職業,可以靠改裝賺錢。

王朔說起這個來,就特崇拜。

他親眼所見,阿城買了輛破車,再到店裡買本書,弄上一堆零件,就在自己家樓下,一塊塊裝上,然後自己噴漆,最後裝出了一輛紅色敞篷車。阿城坐裡面端著一個菸斗,跟大仙似的。

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據說,阿城把這輛車開到大街上,一遇紅燈停車,總有人問賣不賣。阿城就搖頭,不賣!甚至有人開價到了14萬美金。

那會兒王朔住洛杉磯,週末經常去阿城小圈子的聚會玩,就為了聽阿城神侃。王朔多能貧的一人,在阿城面前,聽完都能笑得摔一邊去,說聽阿城說話極其增智益壽。

王朔還發出感慨說:這個人對活著比對寫文章重視,幸虧如此,給我們留下了活著的空間。



4.



1992年,阿城受到邀請去威尼斯旅居三個月。



閒逛三個月後,要出一部作品,隨筆集《威尼斯日記》就是他在那段時間寫的。

他自稱,《威尼斯日記》是一本沒用的書,但沒用的書比有用的書好看。

養豬、養羊的書就實用,但它肯定沒隨筆耐讀。

他還說,藝術是很奢侈的東西,不是必需品。生活當中,能維持生活的則是必需品,此外便是奢侈的。

結果,這本沒用的書獲得了意大利NONINO國際文學成就獎。

《威尼斯日記》裡有一篇我印象很深:

又到一個浮碼頭小飲,麻雀像鴿子一樣不怕人。一個老人久久坐著,之後離開,筆直地向海裡走,突然拐了一個直角沿岸邊走,再用直角拐回原來的位置,立在那裡想了一會兒,重新開始他的直角離開方式,步履艱難。

老?醉?也許覺出一個東方人注意到他,於是開個玩笑?

其實這個東方人在想,自己老了之後,能不能也拐這樣漂亮的直角。

我想,拐漂亮的直角也是一份奢侈,能像阿城那樣生活和思考,也是一份奢侈。

但願,我們都能拐這樣漂亮的直角。

狂人王朔: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