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人才觀”

蔡和森的“人才觀”

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人才都是第一資源。重視人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奪取全國政權僅僅用了28年的時間,黨自身也從50多人發展到8900多萬人,創造如此奇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集聚了同時代一批非常優秀的人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極為艱苦的環境裡,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和充分發揮各種人才的作用,吸引和聚集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加入到革命隊伍,從而保證了我們黨成為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在革命中不斷髮展壯大。蔡和森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重要領導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從中國革命的需要出發,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提出了許多重要的“人才觀”。

蔡和森“人才觀”的主要內容

蔡和森生長在一個風雲激盪的革命時代,列強侵略的民族危機和軍閥統治下的社會黑暗,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激發起的各種新思潮的影響,使蔡和森從青年時代就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並立志要改造中國和世界。這使他更多地從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來思考人才問題。他認為,“作為中國青年應以洗血國恥為任,以國家富強為奮鬥目標”,“要知道國家和世界大事,注意政治”,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920年7月,在蔡和森的主導下,旅法的新民學會會員在法國的蒙達尼召開會議,將新民學會的方針正式確定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同年8月,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談到,“現收蒐集各種小冊子約百種”,正在研究:“(一)世界革命運動之大勢,(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之四種利器,(三)世界革命之聯絡與方法,(四)俄國革命後之詳情”。並說:“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症之方,中國也不能此外。社會主義必要之方法:階級戰爭——無產階級專政”,並認為這是“現世革命唯一制勝的方法”。蔡和森正是以世界革命的眼光來思考改造中國的問題的。

蔡和森對於人才的道德修養有著獨特的見解,他基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社會改造的需要出發,提出要有“只計大體之功利,不急小己之利害”之德。他認為,“世之君子,為種種的輿論律、道德律所束縛,只能為偽善,是以使小人得積極橫行”。所以,君子應以大局為重,不能過分看重自身名節,要願與小人為伍,改變小人掌控局面的現狀。同時,蔡和森認為,“身體是在世界上做事立業的根本”,因此,人才不僅要有健全的人格,還必須要培養強健的體格,堅持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以鍛鍊體格而且可以磨練意志。他在北京做教師之時,“經常在課餘時間教學生踢足球或練武術等,設法開展各項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體質,強健學生的體格,磨練學生的意志。

蔡和森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認為人才是需要培養的,凡為人才,必定要具有豐富的學識和專門的知識或技能,是“有適當之儲養”的人。蔡和森十分喜歡去圖書館看書,獲得了許多方面的知識,“這對他後來的革命工作是很有用的”。但是蔡和森認識到,在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要達到改造中國和世界的目的,人才所急需的不只是“有適當之儲養”,還要“有適當之練習”。中國的前輩名人,“疏空罕成者”,“此非其才之不足,智之不逮也,無充分之練習故耳”。他總結長期的革命實踐的經驗,指出中國革命不僅需要理論人才,更需要“在不停的爭鬥中去鍛煉出大批幹部人才”,這樣“才能真正使黨部成為由本地鬥爭鍛煉出來的健全黨部,而不是過去僅僅有高級機關委派之黨部”。

1918年,蔡和森在給陳紹休等人的信中談及組織留法預備班人數之時,為了培養大量人才,他指出“對留法預備班人數不可以人數有限遏其動機”,可以想辦法能省則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到外面學習。蔡和森認為各級黨組織可以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培養大批幹部人才,“訓練班的主要目的在於‘使他們知道做支部的經常工作及怎樣組織部分的日常鬥爭’”。這有利於推動組織工作順利進行,也能緩解基層黨組織幹部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

蔡和森“人才觀”的鮮明特點

提倡培養德智體兼備的人才。蔡和森認為中國革命任務艱鉅,對人才在德、智、體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他提倡人才應具有大德,他所認同的大德來源於墨子“兼愛”、“非攻”思想,強調真正的正人君子能夠為了眾人的利益不計較個人名利之得失。當時中國仍存在一大部分這樣的讀書人,他們為了保全自身的名節,不屑接受小人的邀請與之為伍,放棄了能夠改造社會的機遇,蔡和森認為這些人的做法反而是最為愚蠢和自私的,不能稱之為人才。蔡和森提倡的智就是指人才要同時進行“適當之儲養”和“適當之練習”,只有兩者都具備的人,才是最好的。當時世界上有個流行的說法,中國是“東亞病夫”,蔡和森自身也深受哮喘疾病的困擾,這使他認識到要革命就必須有個好身體,加強身心鍛鍊勢在必行。他制定了固定的作息時間和運動時間,不管颳風下雨都堅持鍛鍊,他認為這樣不僅鍛鍊了體格還有益於鍛鍊意志。張昆弟就曾在日記中評價:“大丈夫獨患無身耳,體強心強,何事不可為?”

要利用集體的力量培養大批人才。當時中國正處在軍閥混戰的黑暗時期,只有極少數有識之士積極致力於改造中國,中國急需培養大量的人才投身到改造中國和世界的事業之中。蔡和森提出應該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培養大批人才,新民學會就是這樣一個集體,彙集了當時各類人才,並制定各項紀律規定。會員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改變當時中國社會日益“晦盲否塞”的現狀,從而培養出了大批人才。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蔡和森認識到組成革命聯合戰線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革命僅僅靠無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抓住利用其他勢力”,組成聯合戰線,“凡屬一切不壓制群眾意見,不妨礙黨的改造的分子,都儘可能地安排到工作崗位上來”。

(摘自2015年第3期《湘潮》(下半月),原標題為《蔡和森人才思想初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