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VS日本12式反艦導彈

幾天之前,一組中國海軍航空兵轟-6G轟炸機掛載“鷹擊”-12反艦導彈的照片在網絡上火了一把,這組照片首次清晰地展示了海軍航空兵轟炸掛載“鷹擊”-12反艦導彈的雄姿,向外界展現了“鷹擊”-12新的設計細節。與此同時,4月29日,日本防衛省表示將對12式反艦導彈進行改進,並計劃將改進後的12式反艦導彈部署到九州至沖繩一線,其射程範圍將覆蓋東海海域、對中國海軍構成威脅,可以說針對性意圖非常明顯。兩個海上力量大國的兩種反艦導彈,究竟哪種更勝一籌,我們不妨來看看各自都有什麼“高招”。

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VS日本12式反艦導彈

論出身:全新設計VS老彈新改

“鷹擊”-12作為中國新一代反艦導彈,在設計上體現了與以往的反艦導彈不同的特性。“鷹擊”-12於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研發,該彈的設計思想繼承了之前的“鷹擊”-1(C-101)、“海鷹”-3(C-301)和進口自俄羅斯的3M-80E“白蛉”(SS-N-22“日炙”)、Kh-31(AS-17),以高速突防、遠程打擊為作戰手段。所不同的是,“鷹擊”-12通過在氣動佈局上的優化、衝壓發動機技術的革新、新一代戰鬥部和制導系統的採用,“鷹擊”-12在實現體積較以往的“海鷹”-3和“白蛉”更小的前提下射程、命中精度都更勝一籌。2014年,“鷹擊”-12被證實已經裝備部隊,目前該彈正在替換“鷹擊”-8系列與“鷹擊”-18共同成為中國海軍反艦導彈的新主力。

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VS日本12式反艦導彈

圖注:12式反艦導彈發射車

相比之下,12式反艦導彈在設計上多少有點乏善可陳。12式反艦導彈並非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的導彈,該彈是88式反艦導彈的升級版,2015年起在日本陸上自衛隊中服役,首支裝備該彈的部隊是駐熊本的第5反艦導彈團。12式反艦導彈並沒有更改88式反艦導彈的基本設計,但對導引模式進行了改進,採用了AAM-4B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的雷達導引頭,末段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此外還採用了新的末段慣性導航、中段GPS定位複合制導系統和地形匹配製導,這使得該彈能以較低的飛行高度接近目標,從而提升了隱蔽性。12式反艦導彈的艦載型稱17式反艦導彈,2019年起裝備日本海上自衛隊。

看思路:高速突防VS外線防守

從設計思想上來說,“鷹擊”-12和12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鷹擊”-12巡航速度約1.5馬赫、末段最高速度能達到3馬赫,對於目前大多數水面艦艇的防空能力而言這種速度的目標很難攔截,因此“鷹擊”-12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適合執行攻擊海上目標的武器。而與“白蛉(日炙)”、“寶石”/“布拉莫斯”相比,“鷹擊”-12的體積更小、因此“鷹擊”-12的目標特徵較弱,這就更縮短了目標的反應時間。同時,“鷹擊”-12相對較重的質量和很高的末端速度,能夠形成相當強大的動能,這也證明了“鷹擊”-12在概念上更偏重於攻擊。

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VS日本12式反艦導彈

圖注:鷹擊12發射瞬間

與之相比,12式在設計上則體現了完全不同的思路。12式反艦導彈主要作為陸基反艦導彈使用,主要用途是防禦敵方戰艦抵近、或以陸基發射平臺為據點進行海域封鎖,在設計目的上更偏重於防禦。即便是艦載型的17式,從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任務來看,其設計目的也是為反潛任務掃清敵方外圍警戒戰艦、以及攻擊接近己方反潛艦隊的敵方艦船,因此事實上是一種防禦型裝備而非進攻性武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式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空射型,這使得該彈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使用空基平臺提升突防能力的可行性,這就更突出了12式的防禦性色彩。

比性能:同是“12”,差距明顯

“鷹擊”-12和12式都可以說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反艦導彈,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顯著。除在設計思路上的差異導致“鷹擊”-12的攻擊能力遠比12式更高以外,“鷹擊”-12在技術上也更加領先。“鷹擊”-12和12式都採用了常規氣動佈局,但相比之下“鷹擊”-12控制面與彈體總面積的比例比12式更小,這一方面是由於“鷹擊”-12作為超音速反艦導彈要求更低的阻力,另一方面該彈的衝壓發動機設計十分巧妙、其進氣道和機艙可以提供一部分升力,起到了“1+1>2”的效果。相比之下,12式的氣動佈局比較保守,總體來看與上世紀70年代的後期到80年代初的AM-39“飛魚”、AGM-84“魚叉”、“鷹擊”-8基本相同,雖然設計上很成熟但因升阻比相對略高效率確實較低。

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VS日本12式反艦導彈

圖注:鷹擊-12發射車

而在制導模式上,“鷹擊”-12和12式都具有中段GPS制導和末端主動雷達制導。但“鷹擊”-12同時也採用“北斗”系統的衛星制導,兩種不同模式的衛星制導能提升精度、並確保在GPS無法使用的情況下有可供使用的備份制導信號。此外,“鷹擊”-12還具有紅外成像識別,能夠在定位目標後記錄其紅外信號特徵,從而避免“跟丟”目標導致攻擊失敗,這種能力目前12式還不擁有。而除了飛行速度外,“鷹擊”-12在射程達到300千米,這一指標同樣比目前的12式更遠。因此可以認為,“鷹擊”-12比起12式在性能上完全實現了超越。

總結:不平等的較量

從上述對比不難看出,“鷹擊”-12和12式根本不是同等水平的對手。“鷹擊”-12和12式雖然設計和服役年代接近,但由於不同的設計基礎、以及中日兩國在反艦導彈領域的工程能力差異,兩者的作戰能力差別相當大。事實上,與12式對標的應該是“鷹擊”-83,這兩種反艦導彈在設計思想和主要性能指標上都很類似。而“鷹擊”-12的設計目的之一就是替代“鷹擊”-83K(空射型),換句話說這兩者本來就不是同代反艦導彈,存在代差的同類武器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但對於12式的潛在威脅,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雖然與“鷹擊”-12相比12式的技術優勢十分顯著,但12式幾乎可以視為當代亞音速反艦導彈的頂峰水平。尤其是在該彈實現射程翻倍達到400千米之後,其在日本本土部署就能夠對進出西太平洋的中國海軍艦船構成威脅。而與12式同時期開發的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雖然並不成功,但仍然讓日本積累了足夠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技術,以此為基礎不排除日本開發新型進攻性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可能,介時日本的反艦導彈將形成形成攻防兼備、各自分工的局面,其造成的威脅絕對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