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大街上的秦腔往事

西安东大街上的秦腔往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大街上,戏剧剧场林立,每天晚上买票的人都要排起长龙,农村的戏迷更是举家开着拖拉机、坐着卡车来城里看戏。如今东大街已旧貌换新颜,多数剧场已经消失,那些看戏的日子深深地刻在了许多老戏迷的心里,对于往昔秦腔演出的盛况他们有太多留恋。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觉得那时候秦腔戏是霸主地位。位于端履门西北角的五一剧场,那地方尤其热闹,只要演戏,场场爆满。”今年70岁的西安市民李增厚激动地说。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天晚7点到7点半,端履门十字五一剧场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龙,那都是西安的戏迷,或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老百姓。“当时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穿戴差别不大”。除了门口挤满着急看戏的观众外孕妇裤袜,路边还有一道风景,卖炒凉粉、豆浆、果子(油条)、南糖(江米条、一窝丝、豆瓣糖等的总称)的到处都是,小贩们还都用纯正的陕西腔吆喝着,那声吆喝现在还留在许多老西安心中久久不散。

西安东大街上的秦腔往事

“我记得50年代初,五一剧场门向南开,南边有三间门面房,一进去是一个大厅,再进一道门是收票的地方,然后就是池子(观众席)。过去剧场里都是木头凳子。对了,剧场两边有栏杆,栏杆外头是站票。舞台在正北边面向南,能容纳1000人左右。”李增厚说。

跟李增厚一样爱好秦腔的,还有出身梨园世家的退休警官姚春铎。听完李老的介绍,一直凝神聆听的姚春铎对农民进城看戏这一块儿做起了补充。他说“70年代农民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城里看戏,车嘟嘟嘟地就来了还冒着黑烟。晚上十点多戏看完了,骡马市附近都是叫喊声,"他姨,二舅、张妈",然后又坐着车回去了。来看戏的人最远的可能是从喂子坪赶过来,等他们回去天都亮了。到了80年代就有人开着汽车来看戏。”说到手扶拖拉机,姚春铎做起了手势比画了起来。

东大街上除了“五一”外,还有多家剧场。据《碑林区志》记载碑林地域的戏曲演出场所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了乐棚、露棚、戏场等设施。

骡马市中段的工农剧场、东大街解放市场东侧的解放剧场、东大街端履门北侧的五一剧场、端履门街北段路西的民主剧院、东木头市西段北侧的朝阳剧院、南院门的东风剧场、东大街解放市场南侧的春光剧场。这些是《碑林区志》记录的东大街附近的剧场。

“骡马市的南头是尚友社;中段有三意社;西一路有易俗社;端履门口有五一剧团;解放市场有越剧团、评剧团和曲艺团;木头市有陕西省剧协;北大街南口有陕西省美协。”姚春铎对这些剧团在哪家剧场表演了如指掌。过去唱戏的都是穷人,很多都是村里的老人带出来的。农民进城唱戏,在剧团周边租房子住,骡马市、东木头市、安济巷、端履门、柏树林、南大街等地方,逐渐形成了名演员的居住圈。对于这些记忆,他感慨道“我家就住在骡马市,骡马市的娃娃没有不会唱戏的。我感觉东大街周边是一个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地方。”

住在东大街上的老人,很多都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大剧场的演出情景。王凤云家住东木头市,她说“我年轻时经常去五一剧场看戏。”今年70岁的张正铎家住端履门附近,他的印象中五一剧院的戏非常受欢迎,票非常难买,“门口排队买票的队伍很长很长”。现在的张先生得空了会去环城公园听戏。“现在的年轻人对秦腔不感兴趣了,剧团那边也盖了商场。”张正铎说。

“五一剧场是西安市五一剧团的团属剧场,老百姓往往不知道五一剧团,只知道五一剧场。”原五一剧团办公室主任余水民介绍。据史料记载,五一剧场建于1951年,原为西北野战文工团二队专用剧场,后改名为五一剧场。

五一剧场由前厅、观众厅、舞台、演员化装室组成。砖木结构,舞台为横框式,台口宽10米,高6米、舞台深12米,舞台空间高12米。装备大屏、二屏、天屏,舞台供电12万千瓦。就在这个舞台上演红的名角儿名戏非常多,五一剧团头牌须生刘化鹏、李爱琴、刘培兰、谢生民、谢新民、严春玲、陈西秦等等。虽然剧场已不复存在,但却给这些演员和广大观众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

演员周凌云今年67岁,从艺整整40年。“我演的戏太多了,1957年参加五一剧团,来团三个月后就排了些小折子戏,我当时是剧团的第三批演员。我的代表作是《玉蝉泪》,这个戏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剧本非常好。”《玉蝉泪》一上映就连演一个月,总共也演出了几百场。“有些人连看好几场。还有很多戏迷给我写信,兰州的、青海的戏迷都有,我感觉挺欣慰的。”周凌云说。

周凌云家里客厅的墙上挂着当年表演《玉蝉泪》的剧照。这是一部爱情悲剧,讲述了女孩曹芳儿坎坷的一生。主要是曹芳儿的父亲在一次醉酒中为女儿订下了亲事,男孩比曹芳儿小十四岁,他们一直以姐弟相称,最终以悲剧收场。“曹芳儿的父亲过世后,她为了"弟弟"一直没有嫁人,只等他高中状元后与自己成亲,"弟弟"并不知道当年双方父亲订下的亲事,最后与他人成亲。”描述曹芳儿历经岁月沧桑,熬得青春不再的情形时,周凌云激动地落了泪。她边拭泪边说“那真的是你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

西安东大街上的秦腔往事

平复心情后,她说起了现在的生活,经常在环城公园里锻炼的周凌云还能碰到自己的戏迷。“你是不是五一剧团的周凌云?我看过你的戏,爱看你的戏,我是你们剧院对面大同园浴池的师傅。”她说,剧场附近服装店的,饭店的工作人员都来他们剧团看戏。“饭店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来吃饭有优惠,我就说"呵呵呵,不敢这样子,咱们公事公办。"

“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年轻时我在五一剧场看李爱琴表演的《贾宝玉哭陵》,我旁边坐了两位东北观众,他们看了一会儿就讨论了起来,其中一个人说"我听很多人说李爱琴演的好,我看也就差不多。"旁边一位咱西安的观众不答应了,他立即就说"啥?你会看戏不会看戏。"这个事儿是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你看看,咱本地观众对咱的秦腔,对咱的演员感情很深。”李增厚道出的这段小插曲,让他自己也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现代戏五一剧场的《三世仇》演得非常好,这个戏很火暴。我那会儿没事就看戏,现在想看都看不到了。你想那时候观众没啥看的,话剧、歌舞非常少,西安人主要是看秦腔。”

“再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我和朋友在茶园子喝茶,有个外地的小伙儿听我们在说秦腔,就问我们"师傅,我想在西安听秦腔,咋找不到剧场。"我当时听了后觉得非常难过。”

西安东大街上的秦腔往事

据了解,目前,五一剧团、尚友社、易俗社、三意社合并,由曲江新区管委会接收,成立了西安曲江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面有三易社演出团和易俗社演出团,演出地点有易俗社小剧场和易俗大剧院。2009年8月,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了由曲江秦腔剧院演出的秦腔音乐剧《杨贵妃》,理念和表演上的创新,让包括姚春铎在内的戏迷看到了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

但是,让这些老戏迷觉得遗憾的是“西安市的剧场所剩无几,钟楼根儿底下一个带有文化气息的街区被淹没了。但我觉得我们并不怀旧。”姚春铎说。“我走了西北这些地方,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很多留存的剧场已经消失了大半,西安还算不错了。”李增厚补充。

“小时候我们村口有个皂角树,因为有一枝干歪斜,村里的小孩子管它叫爬爬树,17个门楼住了21户人家,就是这个地方出了个西北秦腔正宗李正敏。除了大树,我记得我们村还有个大涝池,池子旁边是座庙。这些记忆还在,我现在回去已经全是楼房看不到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也说不清。”李增厚若有所思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