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李宗仁白崇禧等紛紛主張棄守 首都南京危機

日本侵略者佔領上海後,乘勢分三路從東西南三面合圍南京。企圖佔領中國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國政府投降,迅速解決戰爭。南京危在旦夕。事實上,"七七"事變後,首都南京就將星雲集,共謀救國大計。南京的安全問題就在議論之列,不過最當務之急還是如何化解華北的緊張局勢。在上海開戰時,南京受到轟炸,華東的局勢也緊張起來。上海戰事惡化後,首都南京的防衛問題,就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

南京保衛戰,李宗仁白崇禧等紛紛主張棄守 首都南京危機

國軍精銳部隊

首都南京不僅是國家的象徵,而且是孫中山陵寢所在地,這裡的安全問題蔣介石當然不敢大意。他多次召開高級幕僚會議並個別徵求一些高級將領的意見,研究南京守衛問題。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是,在高級官員中,主張棄守的呼聲甚眾,李宗仁、白崇禧、陳誠、張群等都持這種主張。部隊殘破,無力防守,這是主張不守的主要理由。事實也確實如此,淞滬會戰中,投入了最精銳的軍隊,傷亡卻高達30萬。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認為:"我軍新敗之餘,士氣頗受打擊,又無生力軍增援"。大本營作戰組組長劉斐雖主張應作象徵性防守,但也認為初敗之軍,已無力再戰。他說:"我軍在上海會戰中損失太大,又經過混亂的長途退卻,已無戰鬥力,非在遠後方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補充整訓,不能恢復戰鬥能力。"再說南京地形不利,易攻難守。李宗仁分析道:"在戰術上說,南京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包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劉斐也向蔣介石力陳南京不易防守的見解。他說:"南京在長江彎曲部內,地形上背水,故可由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從陸上也可由蕪湖截斷我後方交通線,然後以海陸空軍協同攻擊,則南京將處在立體包圍的形勢下,守是守不住的。"既然我軍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為了使都城免遭破壞,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不如不守。李宗仁建議: 與其在無勝算可能的情況下硬撞,"倒不如我們自已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藉口燒殺平民。"軍事委員會常委白崇禧也表示贊同:"南京是總理指定之首都,為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佈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出城之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於浦口,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軍事委員會秘書長張群還持有一種新的見解,即:"如果我軍自動退出南京,日軍不是以武力攻佔的,萬一將來和談時,就不能戰勝者對我們要挾。"


南京保衛戰,李宗仁白崇禧等紛紛主張棄守 首都南京危機

開赴前線的中國軍隊 民眾夾道歡送

蔣介石也覺得大家分析有理,但是他認為南京還是要守的,所以對呼聲很高的"棄守"主張不置可否。這時,唐生智提出:"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平地,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一直沉默不語的蔣介石為之震撼,對其深表嘉許。經過多次商討,蔣介石在棄守和死守之間作了折中,最終下定了"短期固守"的決心,他說:"南京守城,非守與不守之問題,在敵軍火力優勢,長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勢下,欲期保持,頗屬難能,故只可希望較短時間之防守'。"本來在全面抗戰開始時,中日間在綜合國力及軍力方面,就存在著敵強我弱、強弱懸殊的形勢,加之3 個月的淞滬會戰,使東戰場的中國軍隊遭受重大損失,短時間內,無法在南京組織大規模的決戰。南京非戰之地,古往今來,未曾有背靠大江,面向蘇南平原,以守勢作戰而能成功之戰例。何況現代戰爭,南京必然處於立體包圍之中。兵法稱之為"絕地""死地"。

南京保衛戰,李宗仁白崇禧等紛紛主張棄守 首都南京危機

孤零零的中國戰車衝向日軍陣地

對南京作"短期固守"的決策既定,蔣介石便於11月19 日親書手令,特派一級上將唐生智為南京衛成司令長官,在南京周圍20 公里地帶加強防守,修煉工事。同時,加緊從西南調集地方軍增援。11月28日,蔣介石在對軍政高層的講話中表示,"南京戰略,盼能固守兩週以上"。唐生智對蔣承諾:"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11月20 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揭露日軍進逼南京的陰謀,並向中外宣告:"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信義和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此後將以最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從本必死之決心,從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宣言還宣佈政府本日起移住重慶。

蔣介石親自坐鎮南京,幫助唐生智調集守衛南京的軍隊。經過數日的籌劃和調集,先後集得從淞滬戰場撤退下來的王敬久第71軍,孫元良72 軍,俞濟時74軍,宋希濂78 軍,葉肇66 軍,鄧龍光83 軍和裝備精良的教導總隊,並從湖北調來徐源泉部兩個師,實際共15 個師約10 萬餘人,統歸唐生智指揮。在蔣介石的督飭之下,唐生智將防守南京的部隊,分兩層佈防在外圍陣地和腹部陣地。

日本大本營下達攻佔南京的命令後,不斷轟炸南京,蔣介石召集師以上將領訓話後,到中山陵謁陵。乘飛機離開南京。守衛在外圍陣地的各軍,對於來犯之敵奮勇抗擊,苦戰不止。但由於敵軍火力很猛,加上飛機輪番轟炸,南京守軍犧牲很大,外圍各陣地難以支持,先後失守。日軍於9 日向南京守軍發出《投降勸告書》,守城諸將領表示決不做階下囚,以猛烈的炮火反擊來回答敵人,日軍即對南京城發動瘋狂攻擊。10 萬守軍苦守石頭城,決心以死相拼,為保衛民族尊嚴和正義而戰,在雨花石、道濟門、紫金山、中華門、光華門都有緊張激烈的戰鬥。日本侵略軍憑藉重炮猛轟和飛機轟炸,摧毀南京城垣多處,又以坦克掩護步兵衝鋒。守軍雖英勇無畏,終因寡不敵眾,火力太弱,形勢日益險惡。已到江西的蔣介石,日夜關注南京戰局,他發覺劣勢已難以挽回,於11日夜發電報給唐生智:"如情況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擊。"

南京保衛戰,李宗仁白崇禧等紛紛主張棄守 首都南京危機

南京城破時的中華門,地上是犧牲的中國士兵

12日,日軍分兵突破石頭城,抗日官兵仍然進行了悲壯的抵抗,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各自為戰,與侵略者刺刀拼刺,殺聲震天,不惜以身殉國。守軍奉命撤退了,但是早就被日軍分割包圍的他們,已經無法統一行動。於是,外圍的部隊撤走了,城裡的部隊則永遠被圍在了城裡。最後,守衛南京的10餘萬大軍中,約有9萬在不構成對敵人威脅的情況下被屠殺了。

南京於13日淪陷,南京保衛戰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