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2018年第七届河北青少年自强之星获得者、枣强县的王心仪。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之一,王心仪现在已经是北大中文系的大一学生,让我们听听她自强不息、青春追梦的故事,以及她对五四精神的感悟。



“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自强之星王心仪

这个五一假期,王心仪没有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学校里写作业。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篇论文要写,要求五千到一万字。

“论文没有题目,比较开放,只需要在先秦两汉范围的就可以。因为还是大一,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也不是特别严谨。”

从考试有标准答案的高中到没有标准答案、提倡个人观点的大学,学习上是王心仪需要适应的第一关。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大学的学习已经和高中完全不同,北大的课程当然也不会轻松。

“上课的时间也不是特别多,但是下课的时间你去阅读,会觉得时间比较紧。尤其文学史,老师讲什么,你需要提前把作家作品看一下。现在,古代文学史需要看《左传》,古汉语正好也在看《左传》。”

王心仪2001年出生于衡水枣强县,家里有两个弟弟,母亲常年有病,全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2018年,王心仪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她自强不息的事迹受到了省委书记王东峰的批示,当选了第七届河北省青少年自强之星,她写下的《感谢贫穷》一文红遍网络,文章中流露出的乐观坚强打动了无数人。高中时学理科的王心仪,大学选择了中文系。

“文学这种东西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内部的觉醒,其实我们在看其他人的时候,更重要的对我们自己的一个改变。这种和作家或者什么人的那种心灵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

“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王心仪的北大生活

进入北京大学将近一年,王心仪已经完全适应,但也有很多习惯没有改变,比如节俭。现在,她吃饭一般只要两个素菜,每月只花500元的生活费,寒假开学之后,就再没回过家,手机不小心摔碎了屏幕,也没有换。

大学给王心仪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她会惊叹于湖南同学回家要做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会去未名湖畔欣赏美景,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她参加了学校的游客引导活动,加入了北大青年协会,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我们大部分人强调的是知识是我们走向社会的敲门砖,是找工作的筹码,是和别人谈判的资本,或者之类的。但是我觉着知识对于我们不应该仅仅是这样,更多的还是我们去寻找生活的另外一种维度,让我们在生活的苟且之外还有诗和远方可以眺望。”

破土而出的力量

今年4月份,王心仪刚刚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她评价自己说,和其他人比,也许她还算不上多么成熟;但和自己比,她已经成长了不少。

“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还是能感觉到和没成人之前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这个票价我就买不了半票了。确实觉着满十八周岁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和人说话,心里也会更加有点分量。”

“感谢贫穷”女孩王心仪的北大新生活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年的5月4日,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与当时北平的13所高校学生一道前往天安门广场,他们大声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帷幕,读到那句“同胞们、起来啊,国亡了!”的口号,看到北大校园里矗立着的烈士纪念碑,王心仪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不同的历史际遇和担当,但五四精神,是心中始终如一的底色。

“可能很多人都会羡慕说,那个时候他们真的是在创造历史。但是现在,每一分钟、每一时刻,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在创造历史,他们那个时候也并不知晓。或许我们现在也是在历史这样一个伟大的关头,等到一百多年过去之后,也许也会有人这样说我们,你们是伟大的一代,你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我觉着无论哪个时刻,我们都应该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

北大将5月4日定为校庆日,今年正值北大121周年校庆,5月4日的晚上,北大博雅塔亮起了灯光。入学后一直没有见过博雅塔亮灯的王心仪匆匆赶去,这灯光,似乎也在照亮王心仪的心灵、照亮她的前程。

“现在还是大一,对以后的规划还不是特别明确。但总是有这样一种念头:希望有机会的话还是能够回到河北,建设家乡。”

河北综合广播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