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今天讓我們走進2018年第七屆河北青少年自強之星獲得者、棗強縣的王心儀。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之一,王心儀現在已經是北大中文系的大一學生,讓我們聽聽她自強不息、青春追夢的故事,以及她對五四精神的感悟。



“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自強之星王心儀

這個五一假期,王心儀沒有回家,而是繼續留在學校裡寫作業。中國古代文學史有一篇論文要寫,要求五千到一萬字。

“論文沒有題目,比較開放,只需要在先秦兩漢範圍的就可以。因為還是大一,對論文的格式要求也不是特別嚴謹。”

從考試有標準答案的高中到沒有標準答案、提倡個人觀點的大學,學習上是王心儀需要適應的第一關。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大學的學習已經和高中完全不同,北大的課程當然也不會輕鬆。

“上課的時間也不是特別多,但是下課的時間你去閱讀,會覺得時間比較緊。尤其文學史,老師講什麼,你需要提前把作家作品看一下。現在,古代文學史需要看《左傳》,古漢語正好也在看《左傳》。”

王心儀2001年出生于衡水棗強縣,家裡有兩個弟弟,母親常年有病,全靠父親打工維持,生活十分困難。2018年,王心儀以707分的高考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她自強不息的事蹟受到了省委書記王東峰的批示,當選了第七屆河北省青少年自強之星,她寫下的《感謝貧窮》一文紅遍網絡,文章中流露出的樂觀堅強打動了無數人。高中時學理科的王心儀,大學選擇了中文系。

“文學這種東西是最能夠打動人的,讓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內部的覺醒,其實我們在看其他人的時候,更重要的對我們自己的一個改變。這種和作家或者什麼人的那種心靈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

“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王心儀的北大生活

進入北京大學將近一年,王心儀已經完全適應,但也有很多習慣沒有改變,比如節儉。現在,她吃飯一般只要兩個素菜,每月只花500元的生活費,寒假開學之後,就再沒回過家,手機不小心摔碎了屏幕,也沒有換。

大學給王心儀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她會驚歎於湖南同學回家要做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會去未名湖畔欣賞美景,去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她參加了學校的遊客引導活動,加入了北大青年協會,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對於“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我們大部分人強調的是知識是我們走向社會的敲門磚,是找工作的籌碼,是和別人談判的資本,或者之類的。但是我覺著知識對於我們不應該僅僅是這樣,更多的還是我們去尋找生活的另外一種維度,讓我們在生活的苟且之外還有詩和遠方可以眺望。”

破土而出的力量

今年4月份,王心儀剛剛度過了自己的18歲生日。她評價自己說,和其他人比,也許她還算不上多麼成熟;但和自己比,她已經成長了不少。

“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還是能感覺到和沒成人之前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這個票價我就買不了半票了。確實覺著滿十八週歲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和人說話,心裡也會更加有點分量。”

“感謝貧窮”女孩王心儀的北大新生活


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19年的5月4日,北大學生從紅樓出發,與當時北平的13所高校學生一道前往天安門廣場,他們大聲疾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帷幕,讀到那句“同胞們、起來啊,國亡了!”的口號,看到北大校園裡矗立著的烈士紀念碑,王心儀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一代青年,都有不同的歷史際遇和擔當,但五四精神,是心中始終如一的底色。

“可能很多人都會羨慕說,那個時候他們真的是在創造歷史。但是現在,每一分鐘、每一時刻,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在創造歷史,他們那個時候也並不知曉。或許我們現在也是在歷史這樣一個偉大的關頭,等到一百多年過去之後,也許也會有人這樣說我們,你們是偉大的一代,你們創造了這樣一個時代。所以,我覺著無論哪個時刻,我們都應該願意付出這樣的努力。”

北大將5月4日定為校慶日,今年正值北大121週年校慶,5月4日的晚上,北大博雅塔亮起了燈光。入學後一直沒有見過博雅塔亮燈的王心儀匆匆趕去,這燈光,似乎也在照亮王心儀的心靈、照亮她的前程。

“現在還是大一,對以後的規劃還不是特別明確。但總是有這樣一種念頭:希望有機會的話還是能夠回到河北,建設家鄉。”

河北綜合廣播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