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諛逢迎探源


阿諛諂媚,古已有之。夏朝的趙梁、商朝的費仲、周朝的虢石父、齊國的易牙、吳國的伯嚭等等,均是溜鬚拍馬的高手,亂政禍國的賊子。然在漢武帝之前,官場上的這種溜鬚拍馬惡習並未形成風氣,仍屬於個別現象或者少數現象,正直敢言一直在士大夫的為官做人理念中佔據主導地位。即使迫於強權的威脅不敢說真話,在原則問題上也能站穩立場。例如,當指鹿為馬的趙高頭戴王冠,身穿皇袍,企圖讓大家擁立自己當皇帝時,同僚們無不投去奇怪的目光,沒有一個支持的聲音,弄得老閹賊只好尷尬地收起自己的滑稽表演。

有人說,阿諛之風始於明太祖朱元璋。老朱重典治吏,亟疾苛察,大批官員被治以重罪,株連三族也屢見不鮮,以致官場風聲鶴唳,黑雲壓城,許多官員每天上朝都要與家人訣別,晚上能活著回來就全家慶祝。身處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官員們為了自保,才學會了溜鬚奉承。

其實,嚴格說來,阿諛之風最早興起於西漢武帝年間,是隨著新創的一個叫“腹誹”的罪名而形成的。腹誹,就是在心裡非議、指責的意思。當時有個大臣名叫顏異,此人是孔門十哲之一,復聖顏回的第十世孫。顏異早年曾當過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鄉長,“以廉直稍遷至九卿”,憑著廉潔正直,一直做到了省部級高官。有一次顏異與朋友聊天,朋友說朝廷新頒佈的法令存在弊病,顏異沒有表態。此事傳到了與顏異有隔閡的御史大夫張湯耳中,張湯便到漢武帝面前進讒言。捎帶說一下張湯這個人,此人就是溜鬚拍馬的高手,連漢武帝這樣的聖君明主也被他忽悠的找不著北。有一年黃河氾濫,漢武帝讓張湯去視察災情。張湯看到黃河南岸決堤,而自己老家在黃河北岸,家裡的田產絲毫不受影響,便建議漢武帝不必搶險救災,過些日子洪水自然會退去。就這麼個荒唐透頂的狗屁建議,堂堂漢武大帝居然恩准了,可見張湯說話多管用。張湯對漢武帝說顏異位列九卿,明知道國家法令存有不妥,而不向朝廷指出來,以儘自己的責任,卻在心裡進行誹謗,這都夠得上死罪了。漢武帝聽了,果然處死了顏異。從此,就有了“腹誹”這個罪名。

官員們看到說話會犯錯誤,不說也會犯錯誤,那乾脆多說不得罪人的好話吧。紛紛磨平稜角,學會了說好聽話,漂亮話,報喜不報憂,在上級面前唯唯諾諾,曲意逢迎,同僚之間互相吹捧,互相奉承,你好我好他也好,一時間溜鬚拍馬之風充斥官場,貽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