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間,一個廣州人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被送進了瘋人院

#今天你讀書了麼#徵文,推薦書目:史景遷:《胡若望的疑問》。

在清朝開國之前,去過歐洲的人幾乎寥如晨星,胡若望就是其中之一。當然,如果不是史景遷突然發現的,像胡若望這樣的小人物是不可能被人知曉的。

有意思的是,關於胡若望的三份檔案文件材料還真夠齊全,正好勾勒了他這次的歐洲神異之旅。

(按:由此也可看出,西方尤其是教會在保存檔案方面十分值得稱道。)

在這三份檔案文件中,把胡若望帶到歐洲的傳教士傅聖澤,其對胡若望的記載最為詳細。

事實上,當傅聖澤把胡若望帶到歐洲後,胡若望幾乎成為了一個事件,因為後者在巴黎一度十分有名,但最後竟然被關入了瘋人院,長達兩年半時間。

由於很多人的非議,傅聖澤寫了一份詳盡的記述交給教會方面和友人傳看,因為後期不斷附註的原因,這份記述出現了三個版本:

前兩份分別被法國國家檔案館、大英圖書館收藏,交給羅馬教宗方面則是最晚的一個版本,而且還有一疊關於此事件的信件,彌足珍貴。

此外,在梵蒂岡、法國巴黎警方及精神病院方面,也能找到一些關於胡若望事件的一些檔案記載;

而在中國方面,雖然沒有關於胡若望的直接記載,但他與傅聖澤離開中國的船隻和日期都是有據可查的。

雍正年間,一個廣州人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被送進了瘋人院

當然,《胡若望的疑問》這本有趣的書的出現,主要應歸功於美國曆史學家史景遷卓越的史料收集與爬梳能力。

而且,這本書如偵探小說一般的寫作方法,還有通過關鍵時間節點的片段式編排方法,也都十分值得稱道。

在其筆下,一個原本早被人遺忘得一乾二淨的胡若望彷彿從歷史的塵埃中爬了出來,他和他曲折而有趣的的故事,就在讀者的面前生靈活現、栩栩如生。

那麼,胡若望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先不要著急,史景遷用的是電影閃回的寫作手法,先從胡若望被精神病院解救出來時開始敘述:

“胡若望在莎朗通的精神病院待了兩年半,身上的衣物已經破爛不堪。”

事後,據負責接出他的教士戈維裡筆下的描述:

“他的臉看起來就像是從墳裡挖出來的屍體一樣。……由於他的體格和容貌毫無特出之處,因此看起來比較像是個捱餓的流浪漢或乞丐,而不像是個中國讀書人。”

一個來自中國的讀書人,為何會在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出現在歐洲?這個問題就像一個鉤子一樣吊起了讀者的好奇心。

不得不說,這個開頭寫得太妙了。

雍正年間,一個廣州人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被送進了瘋人院

由於太長時間沒人交流,當戈維裡用中文向他問候時,胡若望的臉色隨即亮了起來。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沒有喪失語言能力。

胡若望提出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是:

“為什麼把我關起來?!”

胡若望祖籍江西,是個鰥夫,有一個接近成年的兒子,還有母親和一個兄弟。

胡若望出生在廣州與佛山之間的某個地方,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並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只是識字會寫的程度,僅此而已。

在離開中國前,胡若望在羅馬教廷設在廣州的傳信部工作,職位是看門人。

1721年(也就是康熙六十年),一位在中國呆了二十餘年並曾奉詔翻譯《易經》的耶穌會傳教士傅聖澤來到這裡。

傅聖澤於1665年出生於法國勃艮第的一個小鎮,後在耶穌會學院就學成為傳教士。

1698年,傅聖澤隨同耶穌會士白晉乘“海神號”船於次年7月抵達中國廈門,開始他主要在福建和江西兩省傳教,直到1711年被康熙皇帝召至北京並協助白晉進行《易經》的研究翻譯工作。

期間,傅聖澤還參與了當時《皇輿全覽圖》及各省分圖的測量過程。

雍正年間,一個廣州人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被送進了瘋人院

很大程度上說,傅聖澤是一個在學術上頗有野心的傳教士,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圖書,並企圖通過《易經》破解基督教教義與中國儒學教義的勾連。

不過,他認為“中國古籍中的‘道’和‘太極’就是基督信仰中所崇拜的真神,《易經》就是真神傳給中國人的玄秘經典”的觀點似乎不為他的同行們所認同。

1720年,教會方面同意傅聖澤返回歐洲的請求,隨後他就從北京南下廣州,而這也由此成為這個故事的起點。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更多可參考史景遷:《胡若望的疑問》)

雍正年間,一個廣州人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被送進了瘋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