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怕出醜,只怕會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分享職場生活、職場攻略、領導同事相處技巧和創業資源

01

有次因工作需要,領導安排我到合肥出差給客戶做系統培訓,我本不太樂意去,因為公司規定得當天飛來回,一是太匆忙,二是我怕我講得不好,雖然系統的業務我很熟悉,但我很少上臺演講,培訓講課並不是我的擅長。

沒辦法,領導安排,即使我有一萬個不情願,工作重要,我只能遵從。到了客戶現場,面對臺下幾位大領導還有幾十位員工,第一次站在這樣的大舞臺,說不緊張那是假的。

在臺上,我盡最大努力調整好情緒,雖然心裡有些忐忑不安,好在還沒有表現那麼明顯,培訓演示完後,客戶很滿意,表示認可我們公司的產品,並肯定了我的專業水平,雖然有些不足,但也可以理解。頓時心中一塊大石頭放下了。

這件事情讓我的認知有一定的改變,原來我的擔憂是多餘的,我根本沒有必要在意下面多少領導在注視著你,我只需要把該講的講好,講完,就可以了。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猶豫,主要是怕出醜。怕出醜是因為我們都希望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總會有一種矛盾心理,想躍躍欲試又害怕出洋相,放不開,甚至臨陣退縮,以至於錯過了原本屬於我們的美好的事物。

總是怕出醜,只怕會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心理舒適區”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在這個舒適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很有安全感。一旦離開這個區域,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彆扭,不習慣,例如,習慣了右手刷牙的人,讓他用左手刷牙,他會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寫字的人,請他用左手寫字,他也會不適應。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

“心理舒適區”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作用。它幫助人們維護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禦屏障,能夠起到一種避風港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於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容易會不思進取。因此,我們只有認真對待“舒適區”,主動尋求改變,才能更好的發展。

02

回想自己成長的每個階段,不知你有沒有類似這樣的感觸:

  • 如第一次離開家到遠方,倍感陌生無助,很想回到父母身邊。
  • 如第一次演講,站在臺上,雙腿直髮抖。
  • 如第一次求職,擔心自己不夠優秀,不被錄用。

……

記得讀小學三年級時,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自己上課走神了,沒有注意聽,周圍同學鬨堂大笑,後來得知老師提問的問題並不難,太尷尬了。

從那後,自己在課堂上就很少發言了,怕同學們笑話。心理學上也有一個叫“社交恐懼症理論”的概念。有些人不喜歡面對人群或是害怕面對人群,他們不只是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和社交障礙稱作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個性上的內向、害羞,與社交恐懼症是不一樣的。通常對群體的看法都是很負面的,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這些人不願意加入人群。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

03

朱熹說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源源不斷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工作中要結合自身情況,因地制宜,不斷地進行嘗試、反思總結、反覆探索再實踐,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敢於不斷地嘗試總結再實踐,不要總是怕出醜,要積極主動與人溝通,尋找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凌凌是我的一位同事,去年來公司實習,現在轉正了,整個數據部只有她一個女孩子,凌凌說,剛來這座城市時,她真的後悔當初的決定,大老遠跑來這裡唸書,離家遠不說,朋友少得可憐,整天工作對著一些枯燥乏味的數據,時常感到很不安。

有時候報表做好了,卻不是領導想要的,被打回去了,得重新做一份。凌凌感到很無助。

原來是凌凌由於需求理解有誤,自己的技能也有待提高。

總是怕出醜,只怕會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後來在同事們的幫忙下,凌凌學習了一些新技能,現在做報表沒有像之前那麼費勁了。

告別了大學的象牙塔,走上工作崗位,我們得學會適應環境,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從一些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適應好周圍的環境,走好第一步。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才能更好地搞好本職工作,這就需要我們有不怕出醜的心態,敢於大膽嘗試,學會新事物。

04

職場上,有些人不敢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怕提的建議不好,不夠周全,不夠深刻,其實也無所謂,領導覺得建議好就採納,不好也沒關係,各抒已見嘛。

古語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害怕“出醜”,害怕失去控制的感覺,即使有時也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但是“陰暗”心作祟,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不試試又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有時候你在乎的別人往往根本沒放心上。出醜了,被別人說了,也不用太在乎,因為他們不瞭解你,你又何必在意他們的想法。反倒是要是成功了,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你,和你交朋友。

有時候我們焦慮不安,不是因為追求結果的完美,也不是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而是不能接納現在自己的狀態。

我們常常不斷給自己增加“分量”,讓自己負重而行,焦慮就像是跟在身後的一匹狼。一旦你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期待上,而不是行動上,它就會慢慢向你撲來,越來越親密,如同正在熱戀中情侶般。只不過這不是恩愛,而是讓你更加焦慮,危機感更重。

總是怕出醜,只怕會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自我接納,接受自己現實中的狀況 ,不斷地覺察自己。當我想起那次培訓,我更加坦然了,放棄這些顧慮,認清了自身的不足後,我工作起來更加悠閒自在了,沒以前那麼壓抑了,更加喜歡這份工作了。

接納自己不好的現狀,聽上去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們都知道,生活或工作中不可能事事盡善盡美,但我們要看到的有時不是結果的失敗,而是因為不斷的嘗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成長,是別處不可能有的新眼光和新想法。為什麼一定要付出了就想要美好的結果,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被這樣要求著。

有時候,“出點醜”,只要不傷大雅,又何妨?“出點醜”心情會更開朗。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發明了一種“打擊羞恥”的練習方法:讓人在公交車上大聲地報站名,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塊錢等等。做完這些“蠢事”後,人們覺得很多擔心的事“不過如此”,從而心情大好。這會大大提高你的被人嘲笑的“免疫力”,從而把自認為很困難的事情就輕輕鬆鬆地完成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出醜,只要表現出明朗快樂的樣子就會被忽略,開開玩笑就能借此度過尷尬場面。

有多少人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是一次成功的呢?敢於嘗試,就有成功的希望;怕去做,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就好比站在臺上,即使自己這時候是主角,別人也不會記得你很久,無論是好的壞的。所以,不妨就讓自己“出回醜”一回,嚐嚐被矚目的滋味,或許醜著醜著就有眉目了,醜著醜著就變美好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