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當前已進入VUCA時代,即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概而言之,易變性體現在世界變動不居,傳統商業範式適用的範圍和深度都在收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市場成功充滿不確定性;複雜性則表現為產業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蝴蝶效應、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而行業邊界日趨模糊,跨界融合、降維打擊也所在多有。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VUCA時代的農業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做好,共享時代紅利,把握結構性機會,實現永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我認為:聚勢能,增動能,是致勝之道。勢能來自於企業在動態競爭中的位置,取決於企業發展戰略,而制定企業戰略需要順「勢」而為、隨「勢」應變、因「勢」利導;動能則來自於戰略落地中的關鍵舉措,須拓寬「護城河」,做深「戰略腹地」,佔領「制高點」。

一、聚勢能

  • 把握髮展趨勢,順「勢」而為

戰略是現在和未來的連接,是基於未來審視現在。誠然,一些企業家獨具慧眼,無需條分縷析、整合提煉,也可達到對行業的前瞻性洞察。但多數情況下要準確研判宏觀走勢、行業趨勢,「PESTED分析」(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科學技術、環境、人口等因素)乃必備功課。PEST模型、波特5力矩陣等戰略規劃工具人盡皆知,不過具體運用之精妙,則取決於企業戰略規劃團隊(無論是企業戰略部門,還是第三方諮詢公司)的能力。

下面試以肉牛行業為例,從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科技/生態環境/人口等因素,來簡析我國未來發展趨勢。

產業政策。根據《全國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到2020年,牛肉產量要達到786萬噸,肉牛出欄率要達到55%,肉牛規模養殖比例要達到40%。而《關於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支持企業到境外建設牛羊肉生產、加工基地和奶源基地,推動與周邊重點國家合作建設無規定疫病區。

由於我國目前肉牛養殖成本高於澳大利亞等國家,積極佈局海外牛源基地既符合國家扶持政策,也可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

經濟。2018年我國人均GDP為9768美元,突破1萬美元指日可待,但仍低於2017年世界平均水平10722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17年公佈的最新標準,人均GDP在3956-12235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超過12236美元則屬於高收入國家。我國正處於從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往高收入國家躍升的關鍵階段,存在著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為實現這種平穩有序躍升,國家提出要落實存量經濟「三去一降一補」、增量經濟「培育新動能」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措施。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社會人文。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以豬肉、雞肉為主,但隨著消費升級,中高端牛肉的消費需求將日趨旺盛,反映在牛肉零售價格上便是逐年走高(整體趨勢,不考慮個別年份下降情況)。

技術因素。如培育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高、牛肉品質好的肉牛新品種,推廣優質牧草和農作物秸稈利用技術,推廣肉牛分段式育肥技術,強化口蹄疫等重點疫病防控技術等。

生態環境。我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政策,將要求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並通過種養結合來實現畜禽糞汙的無害化處理。

人口因素。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少子化、家庭結構小規模化等趨勢,會對包括牛肉在內的農牧產品、食品消費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未來牛肉產品的規格、包裝、消費場景等都將發生相應改變。

  • 結合行業態勢,隨「勢」應變

行業態勢包括很多因素:發展階段、市場規模、增長性、盈利性、競爭格局、關鍵競爭要素、准入/退出壁壘、價值鏈分佈等。為便於記憶,我們總結為多快好省高大上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行業分析模型圖

大。市場規模多大,天花板有多高?萬億、千億、百億級別的市場吸引力是不可等量齊觀的。2017年我國牛肉消費量795.6萬噸,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牛肉消費量約950萬噸,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可超過7000億元。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2007-2017年我國牛肉消費市場規模(10億元)

快。市場成長性、增速情況。2007-2017年,牛肉消費市場複合增速14.1%,而近6年豬肉消費市場複合增速僅約1.4%左右。

。行業盈利情況,是高毛利,還是低毛利?

根據中國畜牧協會牛業分會有關數據,2017年我國母牛飼養環節毛利率約16.5%,架子牛育肥環節約25.8%,屠宰加工環節約17.8%。

。即價值鏈分析,哪些環節位於價值鏈上游(毛利高、擁有產業鏈話語權)?

。省時省力省錢嗎?即關鍵成功因素(KSF)是哪些?省心嗎?即主要風險有哪些?

肉牛行業價值鏈分析及各環節的關鍵成功因素如下圖: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多。行業玩家多嗎,市場集中度如何?即競爭格局分析。目前我國肉牛養殖環節規模化相對較低,市場集中度不高,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品牌企業不多,整個行業亟待整合。但由於市場發展空間、產業鏈效率提升空間大等因素,未來的新進入者會很多。

。准入/退出壁壘高不高? 粗略言之,品種培育環節技術壁壘高,規模化養殖育肥、屠宰加工環節資金門檻相對較高,市場流通環節門檻較低。

小結:分析行業態勢,主要是判斷該行業的整體吸引力(規模、成長性、盈利情況、風險)、進入/整合難易程度(壁壘、競爭強度),以及進入/提升路徑(選擇哪個環節)等。

  • 利用企業優勢,因「勢」利導

企業優勢即核心競爭力。以肉牛產業鏈企業伊賽牛肉(832910)為例,根據伊賽牛肉2018年年報,該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有: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根據伊賽牛肉企業年報整理

我們認為,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宜從6個方面入手,即PRE-MTM 模型。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行業分析PRE-MTM模型

(1)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能否快速產生規模效應、網絡效應?不同模式決定了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亞馬遜的「飛輪效應」支撐起其近萬億美元市值,而雛鷹農牧(002477)受豬週期、自身現金流吃緊等多重因素影響泥足深陷。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亞馬遜商業模式示意圖,來自CB Insights

大多數商業模式,離不開「節本節源、增產增收、提質提效」十二個字,農業企業在設計、改進商業模式時,可從幫助客戶(消費者)降低成本、節約資源利用、增加產出、增加收益、提高品質、提升效率這幾個方面著手。

(2) 產品(Product),即跟產品(服務)相關的產品策略、產品研發能力。以生鮮食品供應商為例,能否持續穩定地供應具有穩定品質的生鮮產品,至關重要。

(3)資源(Resource),企業擁有或可資利用的資源,以及資源配置能力。資源包括許可牌照、知識產權、資金、土地、技術、渠道等。而配置能力則反映在存量與增量、主營與新興、機會與風險業務之間的資源合理分配。

(4)權益投資(Equity),即投融資能力(Investing & Financing)。企業增長策略,除了內生性增長,還有外延式擴張。外延式擴張就看投資併購能力。

(5) 團隊(Team),不管是做事用人,還是用人做事,團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核心競爭力的直觀表現,就是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包括市值(估值)、品牌知名度、市場份額、營收規模、市場增速、利潤等。

二、增動能

企業確定發展戰略後,能否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不斷鞏固自己優勢,取決於關鍵舉措的落實。

  • 拓寬「護城河」,動靜相宜

構築「護城河」,就是保持並鞏固企業核心優勢。如上所述,核心優勢來源有很多,如產品競爭力、品牌資產、獨佔資源、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實力等。

(1)提高產品競爭力

商業模式最終落腳點是產品(包括服務),產品是公司實力的最直觀體現。仍以亞馬遜為例,創始人貝索斯從圖書在線銷售開始,逐漸擴展為覆蓋全品類的電子商務和零售業務,並陸續推出了物流、雲服務(AWS)、人工智能(Alexa)、媒體廣告等業務。正如貝索斯所言,十年後人們不變的仍將是對更多商品、更低價格、更多便利的需要,亞馬遜的業務邏輯也基於此。

回到農業食品領域,生鮮電商在我國發展已有十多年曆史,頭部企業仍是寥寥無幾,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的生鮮業務也難言成熟。究其根本,是在多種選擇、安全優質保障、價格合理、穩定供應等方面競爭力不足。

(2)規模化

規模化,並不能保證企業「大而不能倒」,卻是形成「護城河」的常用手段。企業達到一定體量後,即可獲得「規模效益」,產生「先行者優勢」,在客戶心智中佔領「數一數二」地位。尤其是通過較長時間積累的規模優勢,後來者很難在短時間內追趕,況且形成具有行業優勢地位的「窗口期」一旦失去便難再獲得。

溫氏集團的「公司+農戶」模式,隨著企業上市聞名天下,該模式並無深奧之處,中小型養殖企業均可模仿借鑑。但溫氏踐行、優化該模式長達30多年,合作養戶數量規模、養殖規模令後來者望塵莫及,尤其是在新《環境保護法》正式施行、南方水網區生豬養殖佈局優化的大背景下。

(3)增加品牌影響力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天地壹號」作為以蘋果醋為代表的健康飲料品牌運營商,多年來一直堅持「全國性品牌戰略」、「多元化品牌發展戰略」,銷售區域覆蓋華南、華東、華中等地區,並將繼續開拓北方市場,同時積極探索「巴馬壹號」、「百果壹號」等多品牌發展模式。

(4)加大研發投入(R&D)

以溫氏集團為例,公司自成立以來,先後與華南農大、南京農大、中國農大等知名科研院校建立了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體系,並構建了五級研發體系。2018年,公司共投入研發經費5.53億元,新立項科研項目227項,公司自主評選的科技進步獎90項,科技成果獎90項,並組建了「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研發平臺,進一步夯實了業務發展基礎,鞏固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農業企業如何找賽道,找風口,找方向?

  • 做深「戰略腹地」,動須相應

戰略縱深決定了企業的騰挪空間和轉圜時間,進可攻退可守。就多業務單元的企業而言,對現金流業務(鞏固護城河)、初創和快速成長業務(延長戰略縱深)、前瞻性或戰略新型業務(佔領制高點)要合理規劃,做到戰略資源的最優配置。

2018年,溫氏集團圍繞「順勢而為,保持高質量增長,努力實現新突破」的工作主線,在成熟業務板塊(肉雞、生豬)實行銷售模式改革、生豬屠宰加工業務佈局,並積極發展獸藥、乳業、農牧設備、金融投資業務。全年肉豬類產品營收規模達到338億元,肉雞類約200億元,肉類加工產品2.3億元,乳製品近6億元,獸藥5億元,設備0.9億元。

  • 佔領「制高點」,相機而動

企業立足行業的制高點,主要有兩方面考量:構建烽火臺,及時識別外部威脅,並採取因應措施;佈置行業雷達,發現新趨勢、新機會。外部威脅和機會包括

新競爭者(如巨頭跨界、產業企業的前後向延伸)、新替代產品(如人造肉對動物蛋白消費的影響)、新的市場需求、技術對公司現有資源結構構成的巨大挑戰、新的行業趨勢可帶來的發展曲線,等等。

1998年,寶麗金(PolyGram)唱片的母公司飛利浦CEO發現CD刻錄機開始普及,很多人直接復刻音樂光盤。CEO覺得這對唱片業是個重大威脅,於是果斷把寶麗金唱片業務以106億美元高價出售給Seagram公司。之後數字音樂的發展、傳統唱片的式微證明了這一決策的先見性。

總結:農業企業要做大做強做好,實現永續經營,應「聚勢能」、「增動能」。勢能來自於宏觀大勢、行業態勢、企業優勢,動能則用於拓寬護城河、做深戰略腹地、佔領制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