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門祕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形意拳入手首先要站三體式,初步立正姿勢名之曰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顎,齒要相叩,兩肩下垂有鬆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松,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於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說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種腹式呼吸,所以立無極式時要做到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思,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即所謂天地為一大天地,人身為一小天地,故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絕對跨進靜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虛無,精神內守,初步做到情緒安定,疾病勿侵,大家都知道頭腦為人一身之主宰,呼吸中把主持大循環與小循環的氣體交換,氣體為人身上各器官各組織的原動力,所以有此處正則一身正,此處不正則無身正,頭是整個身體的領導大隊長,因此頭頂而鑽是順勁,頭落而翻是逆勁,順勁是運動伸肌的鍛練方法,逆勁是運動屈肌的鍛練方法,但順逆二勁決不是割裂開來,分別加以運動的,而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的互相協作,不可分開,這就是呼吸納入正軌,即不能呼長吸短或呼短吸長違反自然規律,也用不著注意呼吸,一任自然,所謂氣不可御,御氣則滯,也就不會犯上“有心御氣,氣反奔騰”的違反自然等毛病,所以頂頭是調息(呼吸)的主要一環。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豎項是穩定全身平衡姿勢的要頭,大家都知道維持平衡依靠身後的半規管,假使把頭頸左右旋轉,半規管離開水平位置,就要暈眩,影響身體立不穩,假使坐海船遇到風浪就要暈眩甚至引起嘔吐,古人以項為奼女,象徵陰柔,以腰為美男,象徵陽剛,即以柔克剛調和陰陽,頗與人體生理符合,蓋甲狀腺激素主管抑制,腎臟腺激素主管興奮,所以豎項塌腰使脊髓中樞和大腦中樞協作通暢,因為兩腺激素分泌時與淋浴相仿,故以鉛汞二物象徵,該兩腺分泌情狀既不許有偏勝也不許有偏差,要相互協調,力持平衡,所以有熊經鳥伸之說,目的視線其範圍就比五官中任何一官來得廣,因為目有所視最易引起思想情緒波動,但是閉眼睡著雖不用目去視,而思想雜念如萬弩齊發,會得紛至沓來,越是心想停止雜念而雜念越不肯聽話,會得接二連三地竄跳出來,所以閉目垂簾並不是幫助入靜的門徑,誰有將目的視線調整在兩目一樣高低的水平線上,力避仰視為老陽,俯視為寒陰,配合頂頭豎項及整個體重重心安放在兩足足根,作為幫助攝心入靜的一環,鼻為呼吸出入的主要器官,鼻孔中的設備其要有二:第一阻止灰塵吸入肺腔;第二調節空氣溫度,防止冷空氣進入器官,所以必須用鼻孔專任呼吸之職,凡人用力不論寒暑都容易使嘴張開,其弊有二:一則在不知不覺幫助呼吸時容易將空氣中的灰塵吸入肺腔;一則容易使牙齒不叩,舌頭不頂上顎,引起喉幹口渴,故必須將嘴虛合,萬不可用力緊閉。將舌頭略卷向上輕輕頂上顎。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身上有四梢:一、骨之梢是牙齒;二、血之梢是毛髮;三、肉之梢是舌頭;四、筋之梢是指趾之甲,故舌為肉之梢又名鵲橋,舌頂上顎是使肉與肉之間氣流通達,猶之乎河上駕橋,交通往來,不受阻隔,大家都知道,口中涎唾是六液頭等重要的津液,其味淡,不象其它玉液或鹹或腥,唾液中化學成分有許多種,至今尚末分析出來,但是都知道它起著幫助消化和潤滑作用。古人遵這唾液為華池之精,可以灌溉五臟,流利百骸,說也奇怪,如果你在勞動中能夠能夠舌頂上顎,不管多久而不感覺口渴舌幹,因有上池之津潤於所致,以津上出於舌間之尊泉穴,常用舌頂上顎,即能使津液不斷自生,假使嘴不虛合,齒不相叩,舌不頂上顎,不消多少時間,就會感到口渴舌幹,這種舌頂上顎是生理上的天然本能,並不是創造發明,而是與生俱有的東西,如果你注意一下初生嬰孩在襁褓時,不管他熟睡也好,清醒也好,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他們的舌尖本能地上頂於顎,直到後來在成長的環境中逐漸把這與生俱來的本能消失乾淨,現在不過力求恢復這個與生俱來的本能,牙齒為骨之梢,牙齒的運動要輕叩;兩肩下垂是順勁;兩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勁;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兩胯胯根要向後縮,即是松的意思,這是氣貫小腹時的關鍵性要著,才能把整個體重重心置於兩足足根,此時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虛無境地,落實到靜的境界,古人說: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方法皆無用,身形應當如水流。就在這個無極式的基礎上改為太極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撐船時用的竹篙一樣,左手掌心露蓋於自己的肚臍眼,右手不動,向右旋時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轉,即拳中之研勁。無極式時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極式時兩足足根各向外扭,兩足足趾均向地扣緊,這樣做既感到心平氣和,依靠重心在兩足足根,身子往下坐,鬆開胯根,右膝不衝過右足足尖,要膝與足尖垂直成一直線,左手在下,右手中指蓋在左手食指上,兩手與胸間人字骨相齊,這就是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三合,然後邁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齊一線向前邁出,要在不影響右足與右胯之下晝向前,如推東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譜上說:腳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著地,足尖後著地,在著地的同時,要與後足即右足時把兩足足根向外扭,把兩足足尖向下扣,兩膝如同騎馬般向里扣,右腿在極力松胯,即往後坐滿在足根,然後用力往上蹬,如邁步跨過河浜,即拳譜上說:消息全憑後腳蹬。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蹬腿啊!扣膝啊!扣足尖啊!扭足根啊!都不許顯露形跡,在左足邁出的同時,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之指要撐開,大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與人字骨在一水平線,肘要朝上極力往裡裹,這是左手,右手往後拉,拉至肚臍眼,手腕靠臍停止,也要平腕豎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矩,亦不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珍惜!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師門秘傳形意拳三體式內勁練法,懂了這個一個月練出整勁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