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祕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人體的各個主要穴位也是採氣的重要通道,這些主要穴位是百會、神闕(肚臍)、命門、勞宮、湧泉。特別是神闕、命門、勞宮、湧泉更是常用的採氣穴位。

用穴位採氣關鍵是要打通這些穴位。而打通穴位,必須靠意念的力量,再輔助一些動作。以下主要介紹打通勞宮、湧泉和百會的方法,掌握了這三個穴位的方法,舉一反三,其它穴位就好辦了。

開勞宮法

勞宮穴是人體內外氣息交換的主要通道。勞宮打開後,練功者就非常方便地實現內氣外放,外氣內收,進而達到自然大宇宙和人體小宇宙平衡,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打開勞宮穴是進行採氣和發放外氣的基礎。

練功者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頭頸端正,兩眼微閉,含胸拔背,全身放鬆,意守丹田片刻。然後兩臂向兩側平舉,同時掌指上翹,至兩臂呈一字形時,十指尖朝上。然後兩臂外旋,轉掌心向上,兩手緩緩上舉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用力向上伸,然後慢慢沿身體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式(注意兩手掌面不要貼緊,應有一些間隙),然後,兩掌輕緩地向左右水平擺動,意;念兩手之間的氣貫入左右勞宮穴。如此反覆導引,左右擺動的幅度不要過大,待熟練後,便可只有動之意,沒有動之湧泉形。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經上勢導引,氣感較強後,以意引氣。吸氣時,氣自下丹田上升一—膻中穴一左手一一一大臂、小臂內側——勞宮,稍停呼氣,呼氣時,氣進入右手勞宮穴小臂、大臂內側——膻中穴——下丹

收功時,左手心貼準肚臍,右手搭在左手背上(女性相反),先順時針方向從內向外繞圈按摩18次,再反方向由外至內繞圈18次(女性相反)。搓熱雙手,輕擦臉部數次。

開湧泉法

湧泉在腳心底,這個穴位的開通,對於排除病氣,吸取地氣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湧泉的特殊的位置,不可能採取拉氣的辦法開通。斯以主要是靠意念。練功者站、坐皆可,先用意守法守住湧泉,待有感覺後,先默唸“開湧泉,接通地氣,通九重地。”然後,意念內

氣從腳小趾到大趾,沿整個腳掌邊沿轉一圈,然後從湧泉出去,深入地下,再引地氣上升,從足三陰經回到丹田,然後再循足三陽經下去到湧泉入地下,反覆循環,最後將地氣收回丹田。如平時走路,時刻想著一步一個腳印,這對開通湧泉穴大有好處。

開百會法

百會穴在頭頂,為清陽之匯海。此穴在上乘功夫中極為重要,此穴一開,天地宇宙的精靈之氣都能吸收過來,開通百會,主要是採用捧氣貫頂法。捧氣貫頂法分為兩部分:

丹田補氣法。自然站立,舌抵上顎,意守丹田練功。左手手心對準肚臍,右手背對準命門,手心手背離體約一寸左右,每練3~5分鐘左右要倒換一次,可練]0—20分鐘。此功法增長功力

貫頂法。練功者自然松靜站立,意守丹田,然後雙手從身體兩側輕輕抬起捧氣至頭頂,手心朝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對準百會發氣三、五秒鐘後,意念雙手用力扒開頭頂,反覆作3~9次。這種功法對打開百會穴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百會穴主要是內丹形成後,打通中脈後自然打開的,只有內丹形成以後,這種功法才會對打開百會穴有效。百會穴又稱為天門,天門一開吸力極大,周圍一大片的外氣都可採入,長功很快。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總之,穴位採氣法的關鍵是打通穴位,實際上穴位沒有打通之前,採氣的效果是不會太好的,而穴位一旦打通,練功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天地自然之氣從經絡進入全身,無論是專門採氣也好,還是隨興而採,都可以及時吸取天地自然的清靈之氣,而獲得高能量物質。只要意念到,氣就能採進來。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珍惜!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內家拳打開天門地門秘法:開勞宮、開湧泉、開百會,採氣煉氣必練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