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買的基金總是賠錢,基金銷售中你所不知道的潛規則


為什麼你買的基金總是賠錢,基金銷售中你所不知道的潛規則

傳統的投顧模式中投資顧問很大程度扮演者一個銷售的角色,一方面投資顧問從業人員的素質有限,另外一方面他們面臨公司給予的業績壓力,這就造成投資顧問不可能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基金主要銷售渠道依然在銀行,特別是在互聯網還沒有這麼發達以前,人們買基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銀行本身擁有大量的儲蓄客戶,並且在客戶那裡具有良好的信譽影響力,所以在銀行做基金銷售,投資顧問很容易就能把自己的產品賣給顧客。

為什麼你買的基金總是賠錢,基金銷售中你所不知道的潛規則

但是有個問題,為什麼從銀行這麼專業的機構手裡買來的基金大多數情況下都逃不過虧錢的命運?

其實基金並不是銀行生產的,銀行只是基金的一個銷售渠道,基金公司研究出來一款基金產品,然後拿到銀行去售賣,因為銀行有大量的精準客戶啊。

除了基金,保險、金融理財產品也特別愛放到銀行去銷售,總而言之都是想用銀行這個頭銜促進銷量,所以大家在銀行購買各類金融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多個心眼,在銀行大廳裡售出的產品並不都是保本保息的。為了儘快賣出產品,這些風險提示投資顧問往往會一筆帶過,甚至是不予告知。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益來源是收取基金管理費,基金的認/申購費主要作為銷售佣金返還給銀行。在這樣一種盈利模式下,不管是基金公司還是銀行都希望賣出的基金份額越多越好。

為什麼你買的基金總是賠錢,基金銷售中你所不知道的潛規則

投資顧問為了便於銷售也會不斷的推銷近期收益率高的產品,來迎合投資者想要賺錢的心理。基金業績難以持續這是不爭的事實,當這款基金賠錢之後,投資顧問又開始推銷另外一款收益率高的產品,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下去,就導致了很多人對基金產生了誤解,認為基金就是基金公司聯合機構收割散戶的工具。

基金的業績不可能持續,否則按業績排行購買基金就完了,根本不需要研究,更不需要投資顧問。

基金的業績難以持續並不代表基金就是基金公司聯合機構收割散戶的工具。現在有不少新興的投資顧問,他們研究指數基金,以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為投資者推薦適合的指數基金產品,我們暫且稱他們為買方投資顧問。

如果你投資過指數基金就會發現,指數長期向上,指數基金的費率低、選股規則透明。研究指數基金要比研究主動基金容易的多。

主動基金這麼好為什麼傳統的投資顧問卻總是給投資者推薦主動基金呢?就是因為主動基金的管理費用高,賣出同樣的基金份額,可以從主動基金上收取比被動基金高好幾倍的費用。

2016年美國勞工部頒佈一個法令,客戶在投資顧問那裡進行投資諮詢,投資顧問的費用加購買基金的費用合計不得超過1%。你會發現基金費用佔比越少,收取的投資顧問費用就可以相對高一些。投資顧問會想法設法幫助投資者降低投資成本,因為這同樣關乎他的收益。

為什麼你買的基金總是賠錢,基金銷售中你所不知道的潛規則

在美國大多數的投資者會在投資之前尋求買方投資顧問的幫助,美國富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富人在財富積聚到一定程度時,依賴專業人士來管理財富會成為他們財富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點在中國還不多見,中國人更喜歡凡事親力親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多麼的牛。但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愛好和別人的專業PK,特別是投資方面,專業的基金經理都不一定能夠跑贏市場,普通投資者要想戰勝市場難上加難。

我們總能見到散戶抱怨說“機構投資者聯合起來收割散戶”。其實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之前也會去諮詢專業的投資諮詢機構。

還有一種更新的投顧模式,智能投顧,又稱機器人理財,是虛擬機器人基於客戶自身理財需求,通過算法和產品來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

也就說投資者把自己的各項數據輸入電腦,然後電腦算出投資方案。

智能投顧有諸多優點,可以24小時提供服務,計算機比人工算的更精準,但是它改變不了投資的基本邏輯。

我認為智能投顧是一個偽命題,假設所有人都使用智能投顧,那如何計算出來讓每個人都可以受益的方案呢?這是不可能的,有人受益就意味著有人受損,投資任何時候都是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

現在智能投顧還只是起步階段,想要顛覆傳統投顧,還為時過早。

並且智能投顧存在很大的人性問題,不排除會有暗箱操作的可能,人為的設定出讓多數人受損讓少數人獲益的方案,這不是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信息都告訴機器,然後讓機器做出投資判斷,想想就可怕。

最後,不管運用哪種投顧模式,自己擁有一定的投資理財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感覺這篇文章幫助到了您,請點贊、評論、收藏,這會讓更多的人看到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