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如服斬縗,收斂慈悲

仙師京房之後,民間有論命者。術數家論命,以道士僧乞為至賤之身,四柱偏枯,過猶不及是者。李當陽七殺一貫,三合月建生扶日元。然大運逆行,分明有至貴之命又有至賤之運,再命落華蓋,偏偏與佛道易家有莫大的淵源。

於目前的李當陽而言,眼下佛堂不是他呆得住的地方,深夜寂靜,睏倦難掩心事。趁四下無人,李當陽忍不住摸出呂府。

李府,雖然不及世家大族家宅院豪華,卻也擺佈有置,別具一格。現今卻只剩殘磚敗瓦,翻箱倒櫃。李當陽潛回故地,眼前一幕很容易令他聯想到李府當日被抄家滅門的場景。徒步書房,門外兩豎木匾,右書“死天下事易”,左書“成天下事難”。筆法遒勁,為李師南親筆,李當陽感之猶為親切。惹手撫慰木匾,看著上面還沾染著李府抄家滅族時殘留的血漬,頓有陰風刺骨,似有亡靈向李當陽索命,面對虛妄之象,李當陽連連退卻,失足落入池塘,狼狽盡顯。

妄象破滅,李當陽從池塘裡掙脫出來,似見後院有燈火零星,一閃一爍。不知又是幻象還是奇妙,李當陽謹慎腳步,前往探查。見得一婦人素白衣,又有黑袍男子與之並立,遠來見不得面貌,二人引起燭火果貢,當是祭奠亡人。

“母親?”李當陽一時為喪服所迷,思憶成狂。

聽見李當陽叫喚,二人甩腿離去,李當陽追趕不及,引來巡衛。

“裡面似有火光。”巡衛發現李府動靜:“裡面好像有人。”

巡城官兵已然肯定裡面有人,十餘人拔刀出鞘,小心翼翼步入李府探索。

“何人在此叫喚?”正當幾個官兵入門之時,又逢一隊騎兵經過,定眼一看呂延良呼喚巡衛。

“我乃公車司馬令呂延良。”想是軍營裡待了這麼久,回城的呂延良多了些威儀。

“呂大人,我等見李府似有火光撩動,正要進去查探。”都知道京機衛親切上方之職,呂延良這個公車司馬令更值司馬門,掌吏民上章,四方來使徵召者無不由其轉達,巡城令不敢不給顏面。

“嗯。這裡交給我,你們走吧。”呂延良吩咐,城令不敢不從。

呂延良留手下於外候命,自行入內探看。呂延良辦差迴歸的途中即知李家變故,通緝李當陽的召命下達到了各州郡地方之神速。呂延良入內後看見火星殘煙,知有人暗在,除了李當陽卻也想不到別人:“出來吧。”

不等李當陽開口,呂延良又作安排:“跟我來。”

呂延良讓李當陽跟隨,藏於大門之後,又令下屬進後院搜查,等部下入內院,李當陽才得以出府。李當陽未把呂如懿迫害李家之事話與呂延澤,呂延澤只以為李家變故是邙山意外。與李當陽總角之交,呂延澤也該知道李當陽貌似留在許昌意欲何為,天色見亮,李當陽不便再回佛堂,呂延良掩護其出城安頓乃回呂府。

次日呂延良正洗漱著裝,尚未出府,得屬下急報,掛在城樓上的李師南碎屍夜裡被人劫走。除了李當陽怕是無人熱心替李師南收屍了,呂延良匆匆趕往城樓,許昌內外城戒嚴,百姓恐慌。

軍士被甲,虎盾兩行,刀戟張揚,將現場包圍得緊,陣仗難得肅目。虎賁軍統領曹純早到一步,望向城樓竟顯焦頭爛額之態,連最精銳的虎賁將士也難掩恐懼。

沿樓四周上下盡是八百守衛屍身,陳列無方。虎賁軍將士久經戰陣也從來沒見過如此怪異的死法。這些守軍的死態雖然萬千,但不難辨認出全部都是自殺的,跳樓的、咬舌的、撞牆的、自刎的、自焚的、自縊的.....沒有你想不到的自殺方式,更沒有人知道他們昨夜經歷了什麼。只知昨夜城附近牲畜叫喚得至為厲害,不少牛馬受都掙脫韁繩撞出欄柵......一切著實耐人尋味,幾日功夫,一事未平一事又起,許昌接二連三的大事,城樓守衛的離奇死亡,眾以為李師南迴魂,幽冥索命。

衛尉未在許昌,呂延良隻身見過曹純,二人眼神交道,上往城樓探尋現場。沿途屍體令人作嘔,有的腹裡竄出些耗子,腦花都被掏空了,有的剖出自己腸子斬成數段,消化後的排洩物都能清晰可見,還有燒焦自己下體的......自殺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不明白這些人自殺就自殺,為何死前都要瘋狂自殘,選擇最受折磨的自殺方式。

長街半里無一庶人,正當曹純呂延良二人百思不得其解,一邋遢老翁闖軍入陣,不曉得哪裡來的瘋老頭,手舞足蹈,嗚嗚嗚嗚怪叫,且要被武士架了出去。曹純呂延良樓上觀及此人,以為不然,親自接見。此人只能作以嗚嗚之聲,原又聾又啞,故而人人以啞翁喚之,常伴一幼齡孫女在側,靠偶爾與守衛浣洗衣裳的微薄收入維持與孫女生計。因為聾啞,鮮有旁人搭理,孫女雖幼,生得機敏,能解其義,傳其詞。曹純憐憫爺孫二人此後無以為生,與二人金些許,以作安頓。

昨夜,一女子如服斬縗,於樓下撥弄樂器,似瑟非瑟,長丈十三絃。此器一經撥動,譬如十殿閻羅面臨,旌旗盡折,馬驚百里泣血而亡,八百守衛亦全部於此器撥下自殺。過後女子又從容不迫替李師南收屍,福兮禍所伏,或許正因啞翁聾啞,收集守衛髒衣時躲在一角方能倖免於難。

喪服女子與李家有何關係?身份尚不明確,聽過啞翁爺孫敘述後曹純呂延良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欲往見一人,此人家學淵源深厚,必定能解神秘樂器與守衛之迷,或許能從中探知女子身份將其擒拿到案。

此事與李當陽聯繫緊密,呂延良當怨李當陽為劫奪李師南屍體濫殺無辜,卻又疑慮諸多,只私作打算,欲從李當陽那裡探究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