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能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梁實秋卻至少有三件事,足以載入史冊。

其一,與魯迅的論戰;其二,寫作雅舍小品;其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先說第一件。

大陸的人認識梁實秋,大多是從魯迅那裡知道的,這位魯迅筆下的最大論敵,作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跟魯迅論戰整整八年(相當於八年抗戰),論戰內容涉及文學、教育、人性、階級性、翻譯理念、文藝政策等等各方面,高潮迭起,堪稱近代史上第一論戰。

兩人論戰的起源在1927年,梁實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應《復旦旬刊》編輯的約稿,發表了一篇《盧梭論女子教育》,認為文學最重要的就是體現人性,對盧梭進行了批判。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文章發表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魯迅對盧梭很敬仰,就寫了一篇《盧梭與胃口》,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了反駁。過了兩天,可能覺得還沒過癮,就又寫了《文學和出汗》一文,繼續對梁實秋的文學觀點進行批判。

梁實秋年輕氣盛,對當時已名滿天下的魯迅毫不畏懼,回擊道:"有一種人,只是一味的'不滿於現狀',今天說這裡有毛病,明天說那裡有毛病,於是也有無窮無盡的雜感,等到有些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服藥太冷,那一服藥太熱,這一服藥太猛,那一服藥太慢。把所有藥方都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所作的樣子。"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鋒。兩人的論戰趨於高潮是在1929年。那年,魯迅翻譯了《文藝批評》一書,梁實秋看後,認為魯迅的翻譯文風不合適,發表了一篇《論魯迅先生的"硬譯"》,進行了批評。而魯迅則以《"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進行了反擊。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當時的魯迅是左翼作家的精神領袖,因此很多左翼作家也都加入了論戰,尤其是馮乃超,在《拓荒者》發表文章稱:"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梁實秋也不甘示弱,回敬道:"《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能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

據說,魯迅知道後,冷笑道:"乃超還嫩一些,這回還得我來。"於是親自上陣,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對梁實秋諷刺道:"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從此,兩人的論戰越來越激烈,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儼然成了民國文壇最具戰鬥性、觀賞性的場面。

然而,魯迅去世後,梁實秋卻選擇了沉默,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連對自己的女兒都絕口不提。後來他的女兒去了美國,才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曾跟魯迅有過那麼驚天動地的論戰。

有一次她問父親:"你和魯迅為什麼互相看不慣?"梁實秋沉默良久,說:"我跟魯迅並沒有仇恨,只是對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

梁實秋的第二件大貢獻,是他的《雅舍小品》。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雅舍"這個詞聽起來很清幽靜雅,是每個文人都很嚮往的清靜之地,然而實際上呢?梁實秋曾專門描寫過這間"雅舍":"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這下該知道"雅舍"是個什麼地方了吧?其實就是一所簡陋的合租房而已,而且房客還包括老鼠。那麼梁實秋為什麼要叫它"雅舍"呢?

那時候跟外界交流主要靠寫信,為了方便收信,梁實秋就在門口裝了個信箱,用什麼名字好呢?因為對門是社會學家吳景超和夫人龔業雅,梁實秋一時性起,就用龔業雅的名字,給信箱起了個"雅舍"的代號。起初,"雅舍"只是指收信的信箱,後來名氣越來越大,梁實秋索性就用來代指自己的房子了。

在"雅舍",經常有文化名流來參加聚會,比如老舍、聞一多、吳祖光、冰心等等。有一次聚會時,冰心一時心血來潮,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眾人起鬨道:"光實秋是一朵花,我們都是狗尾巴草?"冰心笑道:"我還沒說完呢,實秋其實是一朵雞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實秋仍需努力!"眾人大笑,梁實秋也弄得滿臉通紅。

說起來,梁實秋與冰心也算是異性知己,感情極為深厚。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通航,梁實秋的二女兒文薔去北京,梁實秋特地讓文薔去看望冰心,並帶口信說:"我沒有變。"冰心也非常感動,託文薔帶回來的口信是:"你告訴他,我也沒有變。"兩位老人雖然已隔了30多年,但其赤子之心仍然毫無阻隔。

梁實秋的第三件事,也是對近現代文學史貢獻最大的,是耗盡畢生精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1930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成立編譯委員會,胡適專門成立了一個翻譯莎士比亞委員會,由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源、梁實秋五人組成。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源都對莎士比亞瞭解頗多,翻譯起來不在話下,而梁實秋卻對莎士比亞知之甚少。然而,瞭解頗多的四人都因種種原因相繼放棄了,唯獨這位知之甚少的梁實秋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整整36年。

對於這件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貢獻,梁實秋本人卻覺得微不足道,曾謙虛地說:"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完成了這部鉅著的翻譯工作。"

和魯迅堅持了八年的爭論,其實他並不壞!

梁實秋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提倡"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身體自由",認為人的自由高於一切,甚至在抗戰時,也發表文章稱:"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

在舉國抗戰的大環境下,梁實秋的這番言論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也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圍攻。但梁實秋毫不妥協,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至死不渝。

剛到臺時,梁實秋生計無著,"教育部長"杭立武邀請他擔任編譯館館長。梁實秋以文人的心態,以為編譯館館長就是主持編譯工作,就毫不猶疑地答應了。

等到上任後卻發現,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參加各種宴會,陪吃陪喝陪笑臉,讓他不勝其煩。終於有一次,在一個宴會上,一個官僚皮笑肉不笑地對他說:"你現在是杭立武的人了。"梁實秋一聽這話,頓時如一盆冷水兜頭潑下,當天晚上回到家就跟夫人提出要辭職。夫人程季淑看著丈夫說:"你忘記在四川時你的一位朋友蔣子奇給你相面,說你'一身傲骨,斷難仕進'?"梁實秋頓時醒悟。

程季淑曾跟梁實秋說:"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寧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一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驤。"梁實秋也深為有這樣一位妻子而感到驕傲,曾對女兒說:"一個男人能不能抵抗得住金錢的誘惑,很大一部分要看他妻子的德行。你媽媽比我強,她支持我,鼓勵我,使我向上,我感激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