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苏州城里最长的桥,那自然是宝带桥,而最高最雄伟的,非吴门桥莫属。作为“吴中第一桥”,它也是苏州城乃至整个江苏最高的单孔石拱桥。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正宗老苏州都把吴门桥读作“五门桥”,而不是“吴门桥”。身为盘门三景之一,它牢牢的与盘门、瑞光塔捆绑在了一起,浑然一体,成了多少南来北往游客相机里的背景。但放在多年以前,这里可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自从伍子胥建立苏州城后,盘门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是固若金汤,但是交通一直不方便,百姓进出盘门都要靠摆渡,到了北宋年间,社会经济愈发繁荣,终于有个姓石的苏州本地人决定,搞一个便民项目出资在这里造一座桥,很有可能入选了当年北宋平江府电视台的十大民心工程。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建好之后一开始的名字也很朴实,就叫“新桥”,当时也不是一座,而是由三座一组相连的桥梁,北岸两座木桥,南岸一座石桥,所以也叫“三桥”。

后来在战火中毁坏,到了南宋时期重建,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由于盘门是苏州的南大门,人们常说“步入吴门第一桥”,所以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名字,“吴门桥”。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80年代的吴门桥(画面远处)


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上游来水通过吴门桥,进入苏州古城。由于水流湍急,这里的鱼虾特别的肥壮。苏州的美食家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他们以前经常小聚。他们的小聚特别讲究,周瘦鹃要求,必须要有虾仁,而活虾最好是吴门桥下的活虾。由此可见,吴门桥下的活虾是最肥壮的。

当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英国政府派出了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他祝寿。结果我们都知道,大清朝的皇帝对远道而来的“蛮夷”没什么好感,听不懂贸易的语言,满脑子只有自己千古一帝的美梦。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威廉·亚历山大笔下1793年的苏州城外


但英国人却对这个古老的国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跨洋过海靠岸后,在一路北上的过程中曾经过苏州,使团中有一位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构思创作了一幅《苏州城外桥景》,画的正是古老而雄伟的吴门桥。

每一座古桥都曾饱经风霜,吴门桥也不例外。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我们之前曾在介绍庙堂巷时提到过,杨绛有个姑母叫做杨荫榆,她其实也是近代一位风云人物。身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因为著名的“女师大”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鲁迅在他著名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中痛批了杨荫榆,把她塑造成了一个专断独裁、面目可憎的人。

其实,杨荫榆是个专注教学的人,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并且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自然在当年革命浪潮汹涌的国内遭到了大量的非议。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杨荫榆被迫辞职后,在苏州办学校。日军侵占苏州后,找到了杨荫榆,想让她出任伪职,被她严词拒绝。面对日军在苏州的暴行,杨荫榆义愤填膺,好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

杨绛回忆道:“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们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家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抗战期间的苏州观前街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士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个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寒冷的河水中。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九泉之下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往事如烟,只有吴门桥还矗立在苏州城畔,无声地诉说着沧海桑田。

苏州吴门桥,凭什么被誉为吴中第一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