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前,擁有十萬大軍,為何劉禪急著投降?

Z-jane


對劉禪來說,鄧艾兵臨城下,成都空虛無備,蜀漢其他部隊是遠水解不了近火,而且也沒有十萬大軍這麼多。

在攻打蜀漢前,司馬昭得到的蜀漢軍隊情況是“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滅蜀後,劉禪交出的檔案則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應該說,魏國的情報還是比較準確的。



我們即使把魏國漏掉的一萬二千人全部算到蜀魏邊境,也不過六萬餘人。這六萬餘人,比較明確的只有漢城(護軍蔣斌)、樂城(監軍王含)的一萬守軍,這是史書有記載的;不明確的還有沓中(大將軍姜維)、漢壽(督漢中胡濟)、陽安關(將軍傅僉)、黃金圍(牙門將柳隱)等等。



傅僉、趙廣等戰死,蔣舒投降,蜀漢軍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了至少上萬人

需要注意的是,姜維在蜀魏邊境建立了很多“圍”,“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這種圍實際上就是要塞,而在之前,蜀漢也有一些圍,如興勢圍、黃金圍,這些圍都有駐軍,即使每個圍只有一千守軍,也要佔去一萬人。

剩下的四萬多人,陽安關為入蜀要道,守軍不會少於漢城、樂城,至少在五千以上;漢壽為支援漢中的預備隊,也不會少於五千,一萬人更有可能。算下來沓中的部隊大約二三萬。



蔣斌、王含、柳隱等一萬多蜀漢軍隊在漢中堅守,但身陷敵後,被魏軍重重圍困,顯然對成都沒有什麼幫助

在遭到十八萬魏軍的進攻後,這六萬蜀漢軍,除了漢城、樂城、黃金圍的一萬餘人還在堅守外,其他部隊有的被消滅、有的投降,只有姜維的沓中軍和胡濟的漢壽軍退守劍閣,而沓中軍在長途突圍時也是有損失的,例如趙雲的兒子、牙門將趙廣就戰死了,估計最多有三四萬人退到了劍閣。

而“居守成都及備他境”的四萬蜀漢軍隊呢?

南中經常有叛亂,地盤又特別大,所以常駐不少軍隊


這些部隊分佈得更廣,南中七郡是除了北伐外用兵最多的地區,當時坐鎮南中的護軍霍弋就平定過永昌郡的叛亂,因此為了震懾當地少數民族,駐兵一萬以上是起碼操作。

閻宇所率援軍五千,加上永安原有部隊,也有上萬人



雖然是盟友,但吳國有背盟偷襲的前科,所以吳蜀邊境一向駐紮精銳。後來東吳政局不穩,特別是延熙二十年(257年),權臣孫綝亂政,人人自危,荊州守將施績便秘密聯絡蜀漢作為後路。蜀漢派遣閻宇率兵五千增援白帝城,以接應施績。雖然後來孫綝被殺,這事兒黃了,但施績還是荊州守將(直到270年),所以一直和他聯絡的閻宇沒走,反而任命為“督永安”,也就是指揮蜀吳邊境所有部隊,因此這裡駐軍也在一萬以上。

姜維、胡濟、張翼、廖化、董厥率四萬餘蜀漢主力在劍閣力抗鍾會的十餘萬魏軍主力。當鄧艾斷絕成都——劍閣聯絡後,劉禪對這支軍隊一無所知

因此,魏國攻打蜀漢前,成都最多也就二萬軍隊(其實其他郡縣還有一些守軍,成都應該不到二萬)。得知魏國進攻後,劉禪命令張翼、廖化、董厥率軍去支援姜維,這支部隊至少有一萬以上,使劍閣蜀漢軍增至四五萬人。

成都最後一點兵力因諸葛瞻的錯誤指揮,被葬送在了綿竹,所以成都已經沒什麼軍隊了

在鄧艾率魏軍一萬餘人偷渡陰平,佔領江油後,諸葛瞻率領成都剩餘的守軍迎戰,結果在綿竹被鄧艾消滅。所以鄧艾進逼成都時,成都只有一些從綿竹逃回來的殘兵敗將,因此劉禪沒有堅守成都的信心。

閻宇從永安到成都,遠隔數千裡,沒能及時趕到成都



除了成都之外呢?蜀漢還有三支大軍,劍閣兵力最多,但中間隔了鄧艾,劉禪完全不知道劍閣的消息。霍弋聽聞魏軍來伐,本來打算率南中守軍前往成都協助防守,劉禪以戰略已定,不聽其建議,現在再調已經來不及了。閻宇率領的永安軍路途最遠,還在前往成都的途中。

如果劉禪批准南中軍勤王,霍弋對戰鄧艾無疑會更有看頭,鄧艾滅蜀奇功很有可能會功敗垂成



所以對劉禪來說,守,守不住;逃,怕途中被鄧艾追上。劉禪本來就不是個意志堅定的人,所以就選擇投降了。如果劉禪早聽霍弋的建議,有南中軍協防成都,說不定連鄧艾都消滅了(與諸葛瞻合兵,兵力比鄧艾多一倍),又怎麼會落到這種下場呢?


海軍史研究會員


對劉禪來說,鄧艾兵臨城下,成都空虛無備,蜀漢其他部隊是遠水解不了近火,而且也沒有十萬大軍這麼多。

在攻打蜀漢前,司馬昭得到的蜀漢軍隊情況是“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滅蜀後,劉禪交出的檔案則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應該說,魏國的情報還是比較準確的。

我們即使把魏國漏掉的一萬二千人全部算到蜀魏邊境,也不過六萬餘人。這六萬餘人,比較明確的只有漢城(護軍蔣斌)、樂城(監軍王含)的一萬守軍,這是史書有記載的;不明確的還有沓中(大將軍姜維)、漢壽(督漢中胡濟)、陽安關(將軍傅僉)、黃金圍(牙門將柳隱)等等。

傅僉、趙廣等戰死,蔣舒投降,蜀漢軍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了至少上萬人

需要注意的是,姜維在蜀魏邊境建立了很多“圍”,“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這種圍實際上就是要塞,而在之前,蜀漢也有一些圍,如興勢圍、黃金圍,這些圍都有駐軍,即使每個圍只有一千守軍,也要佔去一萬人。

剩下的四萬多人,陽安關為入蜀要道,守軍不會少於漢城、樂城,至少在五千以上;漢壽為支援漢中的預備隊,也不會少於五千,一萬人更有可能。算下來沓中的部隊大約二三萬。

蔣斌、王含、柳隱等一萬多蜀漢軍隊在漢中堅守,但身陷敵後,被魏軍重重圍困,顯然對成都沒有什麼幫助

在遭到十八萬魏軍的進攻後,這六萬蜀漢軍,除了漢城、樂城、黃金圍的一萬餘人還在堅守外,其他部隊有的被消滅、有的投降,只有姜維的沓中軍和胡濟的漢壽軍退守劍閣,而沓中軍在長途突圍時也是有損失的,例如趙雲的兒子、牙門將趙廣就戰死了,估計最多有三四萬人退到了劍閣。

而“居守成都及備他境”的四萬蜀漢軍隊呢?

南中經常有叛亂,地盤又特別大,所以常駐不少軍隊

這些部隊分佈得更廣,南中七郡是除了北伐外用兵最多的地區,當時坐鎮南中的護軍霍弋就平定過永昌郡的叛亂,因此為了震懾當地少數民族,駐兵一萬以上是起碼操作。

閻宇所率援軍五千,加上永安原有部隊,也有上萬人

雖然是盟友,但吳國有背盟偷襲的前科,所以吳蜀邊境一向駐紮精銳。後來東吳政局不穩,特別是延熙二十年(257年),權臣孫綝亂政,人人自危,荊州守將施績便秘密聯絡蜀漢作為後路。蜀漢派遣閻宇率兵五千增援白帝城,以接應施績。雖然後來孫綝被殺,這事兒黃了,但施績還是荊州守將(直到270年),所以一直和他聯絡的閻宇沒走,反而任命為“督永安”,也就是指揮蜀吳邊境所有部隊,因此這裡駐軍也在一萬以上。

姜維、胡濟、張翼、廖化、董厥率四萬餘蜀漢主力在劍閣力抗鍾會的十餘萬魏軍主力。當鄧艾斷絕成都——劍閣聯絡後,劉禪對這支軍隊一無所知

因此,魏國攻打蜀漢前,成都最多也就二萬軍隊(其實其他郡縣還有一些守軍,成都應該不到二萬)。得知魏國進攻後,劉禪命令張翼、廖化、董厥率軍去支援姜維,這支部隊至少有一萬以上,使劍閣蜀漢軍增至四五萬人。

成都最後一點兵力因諸葛瞻的錯誤指揮,被葬送在了綿竹,所以成都已經沒什麼軍隊了

在鄧艾率魏軍一萬餘人偷渡陰平,佔領江油後,諸葛瞻率領成都剩餘的守軍迎戰,結果在綿竹被鄧艾消滅。所以鄧艾進逼成都時,成都只有一些從綿竹逃回來的殘兵敗將,因此劉禪沒有堅守成都的信心。

閻宇從永安到成都,遠隔數千裡,沒能及時趕到成都

除了成都之外呢?蜀漢還有三支大軍,劍閣兵力最多,但中間隔了鄧艾,劉禪完全不知道劍閣的消息。霍弋聽聞魏軍來伐,本來打算率南中守軍前往成都協助防守,劉禪以戰略已定,不聽其建議,現在再調已經來不及了。閻宇率領的永安軍路途最遠,還在前往成都的途中。

如果劉禪批准南中軍勤王,霍弋對戰鄧艾無疑會更有看頭,鄧艾滅蜀奇功很有可能會功敗垂成

所以對劉禪來說,守,守不住;逃,怕途中被鄧艾追上。劉禪本來就不是個意志堅定的人,所以就選擇投降了。如果劉禪早聽霍弋的建議,有南中軍協防成都,說不定連鄧艾都消滅了(與諸葛瞻合兵,兵力比鄧艾多一倍),又怎麼會落到這種下場呢?


無知小人醜惡


本來鍾會大軍被姜維張翼阻止在劍閣,前有雄關後有漫長補給線,進退兩難甚至萌生退意。鄧艾偷襲江油但拋棄了重裝備,如果諸葛瞻聽從黃權建議趁其立足未穩可以消滅,可惜諸葛瞻畏敵不前。黃權又建議憑險據守拖死鄧艾,畢竟鄧艾大軍補給線要從陰平小路,這是當年李左車建議對付韓信的戰術,也是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戰術,諸葛瞻竟然放棄雄關與鄧艾野戰部隊野戰,也就打敗。這樣成都處於鄧艾大軍直接進攻下,無兵可守,只能投降或者難逃。劉禪覺得大勢已去,也就投降。


一梭煙雨江湖行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登基。諸葛亮死後,劉禪也讓蜀漢在他的手裡延續了30多年,可見劉禪還是有點能力的。但為何在蜀漢的最後關頭,明明還擁有蜀軍10餘萬,為何其在2個月內就滅亡了。

首先,就是因為劉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竊弄機柄,意圖罷免姜維,姜維看出了黃皓的居心,上書請殺之,劉禪不聽。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導致蜀漢帥將失和。蜀漢帥將失和,直接導致了蜀漢錯失本可以對敵軍防範未然的機會。

再者,就是蜀漢投降勢力佔主導,在蜀漢的最後關頭,也就是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曾找大臣商討應付的政策,但這些大臣之中絕大多數的人卻主張逃跑投降,這在軍中就是搖動軍心,將帥都想逃跑,軍隊的戰鬥力怎麼會強大?

最後,就是劉禪投降過快,在鍾會伐蜀之時,劉禪也向東吳求救了,而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但援軍還在路上,劉禪就已經出城投降,當時劉禪手中還有兵力,又有姜維等大將苦力支撐,如果他帶領軍隊再撐一下,等到援軍的到來,可能結局就會大不相同了。





行攝阿超ysypengyan


啊鬥並不是真的扶不起的啊鬥!是有大智慧之人,孔明逝世30多年,全是其親政,前期還是基本上靠諸葛亮的遺產加之自身努力的協調,君臣齊力,一致對外,加之魏國內鬥利害作外援,外結東吳作牽制,加之孫權稱帝,魏吳多互毆,給弱小的蜀國提供了作平衡棋子的作用,以致蜀國以攻代守雖圖勞無攻,也使魏只是小打小鬧無滅蜀之決心,蜀國可以延續……

致使後主麻木,以致內信黃皓專權腐十朽,外不能制姜維等權巨的多次途勞無功的北伐,勞民傷財,民聲悲鴻遍野……

蜀國本益州一地,對抗魏之七州,一點勝算都無,孔明都無能為力,只能為自保而進攻,基本上全民皆兵,軍來優先,即像朝鮮的先軍政治,造成生產服從軍事,選續的北伐需要大量物資,加上大量的軍士兵,減少了生產的勞動力,財力薄薄,而打丈打的就是錢,弱小的蜀國只有強人才能鎮得住,一遇困難,被壓制的益州派更易於選擇投降路線,如們僬周,黃皓等,投降依然官官高升……荊州派雖然主戰,前有姜維的劍閱守軍遠水救不了近火,近有孔明之子剛剛戰死,造成士氣低落,民心不穩,加之成都已經太平太久,久無戰火,人心思投啊,劉禪也只能借勢下臺,加之司馬懿一族已經穩控魏之大權,司馬師,司馬詔已經佈局多時,欲晉代魏,必須的先以滅最弱小的蜀國,來穩定軍心,作祭旗,傾全魏國之力,加之吳國內亂,顧不得救,魏滅蜀是勢在必得的,劉嬋也深知難以扭轉乾坤,更加之三國之前對亡國之君還是特好,漢獻帝等得以善終……

識時務者為俊傑,劉禪選擇了投降是對的,最後三國都歸晉,笑到最後還是三家之外的司馬家!後來司馬沼厚待了劉禪,讓樂不思蜀,得以善終證明了劉禪的選擇是對的,劉禪是有大智慧之人

對劉禪來說,鄧艾兵臨城下,成都空虛無備,蜀漢其他部隊是遠水解不了近火,而且也沒有十萬大軍這麼多。

在攻打蜀漢前,司馬昭得到的蜀漢軍隊情況是“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滅蜀後,劉禪交出的檔案則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應該說,魏國的情報還是比較準確的。

蜀國是必敗的,何苦苦掙扎,先降後降都得降,先降了,還做了晉朝的功臣,可見阿斗的利害








汗馬大叔陳


對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個人看法:

從民心上看,蜀漢已失去人心。蜀漢由於連年北伐卻沒什麼進展,老百姓從最初的期盼逐漸轉為不滿,對戰爭已是怨聲載道。蜀漢各當權大臣裡,反戰的居多。尤其是對姜維,在反戰派的煽動下,蜀國上下到處都是罵姜維的聲音。加上北方政權在民心上大大優於蜀漢,人們也希望由北方統治全國。

從軍事角度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蜀漢大部隊的遠離成都,根本來不及阻擋突然出擊的魏國軍隊。之前,因為得罪黃皓,為了躲避黃皓的報復,大將軍姜維不得已以屯田為由帶著主力部隊開撥到今天的甘肅駐紮。名為屯田,實為避難。後來魏國軍隊繞道攻進四川時,姜維的部隊得到消息時,已來不及組織反擊了。

劉禪決定投降後,馬上給姜維發出命令就地投降。姜維考慮了一翻,決定投向鍾會,藉以利用日後扳倒自己的死對頭鄧艾。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一步險棋是對的,但無奈消息走漏而失敗。




水魚和


首先,你的理論就有問題。我相信你說意思是劉禪當時還有10萬吧?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當時成都的近衛軍已經被諸葛瞻帶gg了,主力遠在劍閣,而鄧艾已經近在眼前。

那麼接下來可以說問題了,全國兵力有十萬,確實也未必必須投降。此時劉禪只有三條路可選,談到劍閣,逃亡南中,逃亡東吳。

你自己看看吧,假如你是劉禪,你會選哪條呢?南中根本就不穩,遠逃前途難測。去東吳得繞一大圈,不現實。靠譜的也就固守,或者逃亡劍閣。這樣,成都就扔給鄧艾了,這跟投降又有多大區別呢?

先人墳墓遠在西蜀,文武百官全在成都,你能逃嗎?所以當諸葛瞻戰死時,劉禪就已經沒得選了。諸葛瞻要是打敗了鄧艾,那誰也不會投降。

可現實很無情,劉禪根本就沒得選好吧。


渭南望渭北


劉禪是個名譽皇帝,也是個善良愛民的皇帝,早期被權相發動了六次北伐,後期又悍將姜維再來個十一次的北伐戰爭,戰爭拖垮了蜀國的一切,權臣悍將連續發動十七次的侵略戰爭,蜀國不知死了多少人。劉禪做為名譽皇帝對權臣悍將無能為力,他希望和平,好讓百姑安居樂業,當他看到魏軍兵臨城下時,他所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所以他就何不猶豫的大開城門投降而換來和平。


老林230627576


劉憚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胸無大智,眼無目標,又被氣勢洶洶的敵兵所嚇倒。所以才委曲求全,投降敵國。悲哀!


樂天派135319172


通信不發達吧?鄧艾打到成都,隨便一胡說姜維被擒,被抓劉禪也會相信。主要原因曹魏大軍已經遍佈西川了。姜維漢中缺口已經堵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