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成都旧照:未被日军侵略之地生活安宁


成都龙泉驿詹铁匠与他的儿子在打铁。1941年1月,美国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受《生活》杂志派遣,抵达中国进行长达数月的采访报道。他先到重庆,后来又到了成都龙泉驿拍摄当地的社会生活。

龙泉驿一所小学的课堂,老师在教学生中国“将来一定了不得”。迈登斯在龙泉驿拍摄了大量照片,1941年11月《生活》杂志以“中国式小镇”为题刊登了这些作品,介绍当地百姓工作、生活情况。在抗战背景下,龙泉驿是中国传统小镇的代表。

妇女在厨房做饭。抗战时期,包括龙泉驿在内的整个四川,都属于大后方,生活上总体安定。八年中,四川应征赴敌的壮丁超过300万人,征购捐献粮食约7100万石,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男孩在纺绳。当时龙泉驿有1250个家庭,约10000人口,是一个区域性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迈登斯说,即使这个地区以外的世界消亡,它仍然可以如世外桃源一般幸存相当长的时间。

龙泉驿的消防队,队员们穿草鞋。迈登斯之所以认为龙泉驿能长时间独立存续,一方面在于这个小镇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传统而深厚的宗族制度之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二是这里的商业、经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交换就能维持生活。

推石磨磨面的场景。迈登斯调查后发现,龙泉驿的的稳定其实很脆弱,缺乏征服自然、抵抗灾害的能力。同时它也很落后,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科学教育、没有良医、没有电力、没有汽车,还缺乏传统农耕社会所需的马匹。

龙泉驿福音堂附属的医院内,出生不久的婴儿称体重。龙泉驿有多个中医诊所,人们看病主要依赖于中医,但西医技术已经进入到了这个古老的小镇,并为年轻人所接受。西医医院设置在龙泉镇上的福音堂,人气不错。

福音堂附属的医院内,护士向年轻妈妈传授育儿知识。

妈妈把光屁股的儿子放到猪身上。那时候庭院都比较大,家养的猪都散放着,它们优哉游哉地在院子里闲逛。这个孩子一点也不胆怯,玩得很开心。

龙泉驿官员熊伯达正在审理一起盗窃案。审案场面很严肃,有专门做记录的工作人员,还有几名维持秩序的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