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申萬宏源(06806)首日破發說起:金融類公司——破發才是常態

在今年的大灣區規劃中,香港被定為大灣區的金融中心,金融行業也一直作為香港的最重要的支撐行業之一,但是大多數的港股資金卻對金融股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以本週五港股市場迎來新成員申萬宏源(06806)為例,本來上市是一件喜事,但上市當日卻收出一根巨大的陰線,收盤下跌11.85%,盤中最大跌幅一度達到14.6%,喜劇變悲劇。在筆者看來,港股市場和公司本身共同造成了這一問題。

IPO投資金融類公司,70%概率虧錢

以2018年為例,港交所一共有205家上市公司(不包括介紹上市3家和GEM轉主板的10家),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141家跌破發行價,破發率達到68.8%;由於2018年基本上全年單邊下跌,以1月份的高點33484點到全年收盤的29605點,跌幅達到22.8%,假設這個數據不具有代表性,那麼年初至今的好行情對於破發情況的改善也比較有限。

2019年,僅僅四個月的時間,恆指的漲幅就達到了14.55%。但據wind統計,港股主板和創業板一共上市42家公司,破發17家,破發率40.4%。

从申万宏源(06806)首日破发说起:金融类公司——破发才是常态

如果將視角放在券商板塊,從上市日至今,能夠重新回到上市當日價格的也鳳毛麟角。目前僅僅中信證券(06030)、中金公司(03908)和國泰君安(02611)等頭部券商能夠勉強做到。

从申万宏源(06806)首日破发说起:金融类公司——破发才是常态

再擴大範圍,按照WIND對於金融行業的分類,一共156家公司,自IPO至今,無論時間多久,一直堅守在破發位置的公司居然有109家。意味著IPO時候投資金融類公司,有接近70%的概率會長期保持虧損狀態。如果僅僅從統計數據的角度,長期投資金融類的公司在香港市場大概率是虧錢的,無怪乎金融類上市公司的PB是長期低於1的。

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用一個最簡單的公式:股價(P)=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去拆解這麼多年金融類上市公司股價長期破發的原因,無非就是EPS和PE兩個因素。

筆者提取了部分金融類上市公司近5年的淨利潤增長率,發現其利潤的增長率普遍的不盡如人意。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公司近5年的利潤增長率在-85%-516%之間,平均值54.2%。若計算複合增長率,金融類上市公司每年的盈利增速不過7.71%。這樣的業績增速很難讓大部分的投資者滿意。

从申万宏源(06806)首日破发说起:金融类公司——破发才是常态

雖然金融類公司的利潤增長緩慢,但終究平均下來還是有高於GDP的增長,還有70%的破發率從估值的角度來解釋了,意味著大部分的金融類上市公司在IPO的時候的定價是明顯偏貴的。

數據統計到這裡,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句俗語: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畢竟術業有專攻,作為買方,面對的是琳琅滿目的各種商品,而每一個商販,無論是菜市場賣菜的小販還是高大上的各種線上銷售平臺,想要佔他們的便宜太難。對所有的買方來說,區別只是在於你買貴了和你覺得你買便宜了的錯覺兩種選擇。

回到股票市場,如果說誰對資產定價裡邊的門道摸的最清楚,毫無疑問是金融類的上市公司。長期浸淫在資本市場中,要是哪一家在低價甩賣自己的股份,可以說是對其金融專業性的質疑,這樣的公司也很難走到上市這一步。從中似乎也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如果一輪牛市中,金融類公司大量上市,說明市場行情也就快到了盡頭。

先吃胖,再減肥

股票發行本身的意義在於公司缺乏資金擴大其自身的業務,所以才以股權換取發展的潛力,本身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行業進行分類,對於資本無止境需求的就是金融業。

金融類的公司本身是起到給實體經濟輸血的功能,盈利模式幾乎全都是以低廉的成本獲取資金,然後通過股權或者債券的方式進行投資賺取利差。簡單來說,有多少錢就能做多少事,行業地位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在於背後能夠調用多少資金。

今年以來,從銀行到券商,大量的公司已經補充了資本金,比如今年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幾家大型金融集團的融資都是百億級別。銀行如此,券商也不例外。

按照科創板的規定,券商如果想要保薦如火如荼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首先就需要跟投2%,這個對於券商資本金壓力就非常大。

從目前的政策來看,金融行業供給側改革已經幾次三番的被提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已經迫在眉睫,為了抵禦外部衝擊的風險,行業核心集團首先需要的就是做大,至於做強,暫時先放在後面。

綜上,雖然有中國平安(02318)這種利潤高增長,股價表現也可圈可點的公司,但從統計數據的角度來說,絕大部分金融類公司無論是從業績、估值、分紅派息、募集資金等多重角度來看,虧損才是常態,破發也屬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