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富縣:山水田園皆詩意 宜居宜業民歡喜 ——富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側記


延安富縣:山水田園皆詩意 宜居宜業民歡喜 ——富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側記


延安富縣:山水田園皆詩意 宜居宜業民歡喜 ——富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側記


春末時節走進富縣,連綿起伏的山地綠潮滾滾,開闊平坦的塬上蘋果花肆意綻放,果農們在滿園的果花香裡疏花、拉枝,憧憬著秋天的豐收景象。藍藍的天、綠綠的草、清清的水,繪出了富縣山水田園的詩意,描摹出了這裡宜居宜業,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畫卷。

沃野千里共築鄉村振興之夢。黨的十九大以來,富縣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選擇居住相對集中、人口規模適中、產業相對成熟、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兩委班子較強的村作為示範村,以提升產業水平、補齊基礎短板、美化村莊環境、倡導文明鄉風、創新治理模式、完善公共服務為重點,實施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穩步推進全縣鄉村振興。

“我們示範村的打造突出‘綜合’二字,對標鄉村振興二十字總目標,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做強農村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立治理機制、倡導文明新風、改善人居環境,通過示範村的帶動,加快推進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富縣政府副縣長許新選說道。

培育提升興產業兜裡“富太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致富就有奔頭。富縣縣委、縣政府把農業產業培育和提升作為綜合示範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在富縣羊泉鎮裡村,村民任中虎開著他的農用小汽車剛從果園回來,跟隨他走進家門,院落寬敞整潔,室內裝修精緻,擺在牆角的綠植也煥發著勃勃生機,處處彰顯著新時代、新農村、新農民的較高生活品質。

任中虎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主要來源於他的23畝果園。“種蘋果25年了,近幾年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在2015年至2017年,我管理的13畝(大兒子管理10畝)每年毛收入至少有18萬元。”任中虎還介紹,去年遭遇凍災多虧防寒工作做得好,保住了一些果花收入了10萬多元。

“蘋果就是我們的致富果,鄉親們通過辛勤的管理,家家戶戶擁有了舒適的新房子、漂亮的新車子,日子過得呀,‘富太太’。”村黨支部書記任海洋自豪地說道。

據任海洋介紹,羊泉鎮裡村屬於富縣塬面上典型的蘋果產業村,全村1700畝耕地中就有1600畝蘋果園,蘋果產業基礎較好,近幾年藉著全縣實施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的東風,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果園不斷升級改造,蘋果質量不斷提高,果農收入大大增加。

做強塬面蘋果產業是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為了全面提高蘋果的質量和效益,富縣從2016年開始,大力實施“243”老園改造技術措施,即通過間伐每畝地留蘋果樹20棵;每棵樹年施40斤商品有機肥;3年以後每畝果園年產值達到3萬元以上。僅2018年新建果園1290畝、智慧果園100畝、百畝以上標準示範園14個,全年生產蘋果49.6萬噸,其中80#以上蘋果佔80%,蘋果產值達30億元。

塬面的蘋果產業為果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川地的特色產業發展也逐漸成了村民致富的重要法寶。

近兩年,產自茶坊鎮馬坊村富縣超途農業合作社的“香太太”辣醬不僅勾動了萬千群眾的味蕾,還帶動了一批脫貧致富的鄉親。

富縣超途農業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有辣椒生產基地50畝,在2017年開始免費為貧困戶提供辣子苗、技術指導,並在辣椒成熟時按每斤1.8元的市價統一收購,免去貧困群眾銷售難題。

貧困戶任紅兵也是種辣椒的一員,“去年我只種了一畝多,收入就有6000多元。”村裡像他這樣依靠種植辣椒脫貧的貧困戶共10多戶,最多的每年收入2萬多元。

馬坊村距縣城5公里,地處210國道沿線,交通十分便利,為了進一步壯大合作社,擴大村民收益,村黨支部書記兼合作社負責人吉志超帶領村民拓寬發展思路,2017年建起5座高標準弓形溫室大棚,經營草莓、火龍果、櫻桃和葡萄的採摘,去年為集體創收14萬元,並吸引縣內外遊客萬餘人次,帶動村裡農家樂、洗車等服務行業快速發展。

一直以來富縣因地肥物豐被稱為“塞上小江南”“陝北小關中”,在馬坊村辣椒產業發展帶動鄉親們致富的同時,毛驢、烤煙、水稻、中蜂等特色產業的崛起更是讓農業產業遍地開花。

據統計,2018年全縣新增水稻1400畝,突破了萬畝水稻大關;養驢存欄2092頭;養殖中蜂2萬餘箱;栽植烤煙1.14萬畝,菸農戶均收入6.6萬元。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們聚焦產業興旺,塬面按照‘多鄉一業’做強蘋果產業,川道按照‘一村一品’做優特色產業的思路,不斷強優勢、抓提升,蘋果產業強力做好後整理,特色產業持續擴張規模,在‘擴稻、興畜、穩煙、增蜂’上下功夫,努力把富縣打造成五個產業基地,即:全國優質蘋果產業基地、西北地區毛驢產業基地、陝北地區‘水稻、烤煙、中蜂’產業基地,並延伸產業鏈,使產業培育和提升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富縣政府副縣長許新選說。

去年,全縣還通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政府引導、效益優先”的方式,加快推進農產品分級分選、冷藏冷運、精深加工、品牌銷售,先後建成4.0智能化選果線6條、各類農產品加工廠7個,建成胡家坡等田園綜合體,有效延長了農產品的產業鏈。

在產業興旺助增收方面,2018年,全縣4181戶貧困戶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實現了脫貧,其中發展蘋果2156戶、水稻95戶、菸葉92戶、毛驢30戶、中蜂188戶、蔬菜82戶、畜禽1665戶,構建了“一業為主、多業結合、長短互補、穩定增收”的產業脫貧格局,為全縣整體脫貧、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完善設施治環境 生活“美太太”

伴隨著春日的暖風,走進羌村小鎮民俗文化村,一排排白牆青瓦的特色民居彰顯著獨特的設計感,路兩旁的櫻花散發出縷縷的清香,唐韻風格的遊客服務中心彰顯著恢宏氣質。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詩聖杜甫踏過的足跡和現代美麗鄉村的律動交相輝映,鋪展開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

羌村小鎮民俗文化村位於富縣城西9公里處309國道北,2017年,富縣龍林建築有限公司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關於精準扶貧、一企幫一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於2015年與富縣茶坊鎮岔口村簽訂幫扶協議,計劃投入資金1.7億元,將羌村小鎮建成集田園休閒、山水旅遊、歷史追溯、農舍食宿、戶外運動為一體的休閒旅遊區,成為當地農民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家園。

今年63歲的村民李華在去年4月份終於告別了他破舊的老房子,搬進了嶄新的複式小洋房。

“新房子好呀,寬敞明亮又安全,水、電、取暖一應俱全,在這公園一樣的村子裡生活,真是‘美太太’。”李華高興地說,他還講述,他的新房子除了政府移民搬遷補助外,龍林建築有限公司還補助8萬元,自己只花了一半的價錢就可以入住,現在村裡的50套房子,都已經在村委會的分配下陸續入住了。

新居建成了、道路硬化了、村容村貌整潔了、人居環境改善了,曾經落後貧困的小村子搖身一變成了形象美、氣質佳、顏值高的新農村。

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近兩年,全縣聚焦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治理,積極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以“八清一改”(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室內外衛生、亂堆亂放亂搭建、廢棄房屋和殘垣斷壁、農村河道衛生、農村道路沿線衛生,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為重點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並立足清潔鄉村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範村。

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縣上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示範村做到巷道硬化全覆蓋、綠化亮化全覆蓋、農戶改廁全覆蓋、畜禽糞汙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垃圾分類及統一處理全覆蓋、村規民約制定完善全覆蓋,這“六個全覆蓋”。力爭今年建成示範村24個,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13個、生態鄉村19個。

隨著綜合示範村建設的不斷深入,2018年全縣共整合涉農資金2.02億元,實施通村道路改造76公里、農村巷道硬化118公里、危房改造604戶、廁所無害化改造1661戶、天然氣入戶6500戶,新建景觀澇池20個。

一系列完善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的措施實施,加快了綜合示範村的建設步伐,一個個村子正將變成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風建設促文明日子“甜太太”

4月16日,春光明媚,走在羊泉鎮雷村的入村主幹道上,路兩旁的蘋果花競相綻放,微風習習吹過一陣陣歡聲笑語傳入耳畔,原來是村支委趙竹芳和她的好姐妹表演回來了。

“今天鎮上雅荷超市開業5週年慶典,邀請咱們村上的水兵舞舞蹈隊參加表演呢。”看著趙竹芳她們精緻的妝容、時尚的舞蹈服裝以及洋溢在臉上自信的笑容,在鄉風文明建設的潛移默化中,廣大農村婦女不再是隻懂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還有了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有了對時尚、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

鄉風文明建設關聯方方面面,近幾年羊泉鎮雷村堅持黨支部抓鄉風帶民風,強化村黨支部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引領作用,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一直以來,崇文重教是雷村人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村黨支部的組織下每當寒暑假村裡的大學生都會義務成立補課班,為小學到高中的學生進行輔導。

自2000年以來全村考入本科以上優秀學生40名,特別是2017年11名高三學生全部考入本科高等院校,其中一名考入北京大學,成為全縣廣為流傳的佳話。

“娃娃們是村子的希望,是社會的未來,培養他們好好讀書是我們長久要做的事情。”村黨支部書記尉幫英這樣說道。

為了鼓勵這些考進大學的學子,激勵後來者,村黨支部為三本以上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自實施以來共獎勵30餘名,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崇文重教已經深入每個村民的心間。

此外,村黨支部還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老寨子修復工作、建立村史館,打造了集美化、亮化、體育健身、文化娛樂、政策宣傳、引領鄉風文明為一體的綜合農村文化活動一條街;完善“一約四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評選身邊模範,不斷助推鄉風文明建設取得實效。

“現在是個好時代,孩子們學習上都爭氣,我們有能賺錢的果園,有互相幫助的鄉里鄉親,紅白理事會成立的便民服務餐廳也把以前婚喪嫁娶擺酒席的攀比風給剎住了,農閒時可以跳跳廣場舞、參加村裡舉辦的農民運動會,這日子過的呀,‘甜太太’。”說起這兩年村裡生活的變化,村民緱玲玲滔滔不絕。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源泉,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所在。

為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富縣出臺了《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以農村民風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以新型農民培訓為載體,紮實推進道德風尚、政策法規、科技知識、健康衛生、先進文化進農村“五進”活動,建設“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實現全縣鄉風文明全覆蓋。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勤勞的富縣人戮力同心在這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新圖景上,正在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