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康熙朝的中國人,竟然跑到歐洲娶了法國女子,神奇不神奇?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近代被打開國門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生生死死都在這片大地上,別說遠赴歐美,就是背井離鄉都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其實還是有極少一部分人遠赴他鄉的,比如前往南洋一帶謀生的福建、廣東人。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康乾時期,甚至還有人遠赴歐洲,甚至娶妻生子。

在這些人中,福建莆田人黃嘉略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當時就隨同法國傳教士梁弘仁前往歐洲。

黃嘉略生於1679年,其父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去世較早,後其母將年僅7歲的黃嘉略交給在莆田傳教的法國籍教士李斐理教養,由此係統地學習了基督教義和拉丁文。

1702年,為表達在華傳教士對“禮儀之爭”問題的意見,法國傳教士梁弘仁被巴黎外方傳教會選為赴羅馬專使。

一個康熙朝的中國人,竟然跑到歐洲娶了法國女子,神奇不神奇?

行前,梁弘仁邀請黃嘉略作為自己的秘書一同前往歐洲,黃欣然答應,兩人從廈門起航,後經8個月的海上航程抵達法國巴黎。

在等待教廷公佈關於中國“禮儀之爭”問題的最後裁決時,梁弘仁因健康問題滯留巴黎,不便單獨返國的黃嘉略也由此在法國停留了下來。

不久,法國王家學術總監比尼昂教士得知黃嘉略在巴黎後,隨即將他推薦給王室總管蓬夏特蘭,由此獲得一份漢語教習的年金。

不久,黃加略又被任命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譯,其任務是處理並翻譯中文信件並協助整理王家圖書館收藏的中文書籍。

此外,黃嘉略的一個任務是編寫《漢法辭典》和《漢語語法》,後來成為東方學家的埃狄納·傅爾蒙及著名學者尼古拉斯·弗雷萊當時都曾協助其工作。

目前,已完成的《漢語語法》保存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和巴黎天文臺圖書館,而《漢法辭典》則因為黃嘉略的過早離世而未能全部完成,現有1140頁遺稿保存於巴黎國立圖書館。

一個康熙朝的中國人,竟然跑到歐洲娶了法國女子,神奇不神奇?

路易十四

由於當時歐洲的“中國熱”方興未艾,黃嘉略也成為巴黎知識界的一大“紅人”,很多學界名流如天文學家德里爾、植物學家茹西歐、東方學家加朗等均樂於與黃嘉略交往;

而黃嘉略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多有關中國文化、哲學、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尤其與黃嘉略有過合作的傅爾蒙,更是以《中國文典》而成為法國漢學的始祖。

在與黃嘉略交往的法國人中,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在1709 年至 1713年,黃嘉略與孟德斯鳩過從甚密,後者多次筆錄並將對話內容整理成冊,題目就叫“與黃先生關於中國問題的對話”。

由於黃嘉略是其惟一接觸過的中國人,孟德斯鳩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無疑都受到前者的啟發。

如《波斯人信札》的主人公於斯貝克,據說就是以黃加略為原型而塑造,而書中至少有五處直接取材於他們的談話。

此外,孟德斯鳩的鉅著《論法的精神》中有六次直接引用他們的談話內容。

也正因為從黃加略那裡接觸到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孟德斯鳩對於中國問題的看法與當時其他學者有很大不同,如其對中國傳統專制制度的批評相當嚴峻,這與一味讚美中國的伏爾泰形成了頗為鮮明的對比。

一個康熙朝的中國人,竟然跑到歐洲娶了法國女子,神奇不神奇?

1713年4月,在法國已經呆了近10年的黃嘉略與法國女子雷尼埃成婚。此時,黃加略已融入法國知識社交圈,其打扮也是頭戴禮帽,腰帶配劍,風格極為法國化。

不過,當時黃嘉略的收入並不高,因為法國國王中文翻譯的頭銜雖然聽起來頗為顯赫,但他實際承擔的工作並不多。對於黃嘉略在巴黎的生活情況,其合作者弗萊雷曾描述說:

“這個文雅謙虛的中國年輕人使我深受感動,這個中國人比禁慾主義者更加沉得住氣。

雖身處異國他鄉,生活拮据且無以生財,只有一筆不定的津貼維持生計,卻有一種鎮定和幽默,很令人驚訝。這一切都使我相信先前人們對中國人的描述。”

1715年3月,黃嘉略的妻子雷尼埃產下一女嬰後於不久去世。不幸的是,黃嘉略也於次年病逝於寓所,就此客死他鄉。

去世前,黃嘉略曾希望女兒能夠繼續他的研究,但其女亦於同年夭折,甚為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