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祕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4月9日,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一架F-35戰機在三澤基地以東約135公里的太平洋上空墜毀。有報道稱,中俄有計劃在水下秘密打撈這架戰機的殘骸。

一個國家真的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海底打撈其它國家的失事裝備嗎?這聽起來太像天方夜譚了吧?

不過,這還真不是天方夜譚。冷戰期間,美國佬真的這麼幹過一回,而且至今CIA都將此次行動視為“冷戰期間的工程奇蹟”。要我說,這也實在是一個太精彩的故事,我打算用連載的方式講出來,分享給大家,歡迎繼續閱讀。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都玩了命地偵察,恨不得把對方的一舉一動全都瞭解清楚。美國海軍也是這樣,對於蘇聯太平洋艦隊在堪察加半島的基地,他們更是維持著不間斷的監視。

1968年3月初,美國海軍“魮魚”號(Barb)潛艇聽見蘇聯人在無線電裡明文反覆焦急呼叫“紅星,請回答!紅星,請回答!”,卻一直沒有迴音。接著他們又發現,蘇聯人出動了兩艘驅逐艦、三艘護衛艦、三艘掃雷艇、兩條工作母船、十艘支援船,在海面上來回搜索。

空中還有蘇聯飛機來回穿梭,不停掃描洋麵。這是三月初的太平洋北部,海面毫不平靜,有時候甚至達到了九級海況—— 整個海面佈滿了稠密的浪花層,空氣中充滿了水滴和飛沫,能見度顯著降低。蘇聯人卻毫不畏懼,夜裡也不休息,這到底是在搞什麼呢?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魮魚”號核潛艇。來源:Wikipedia

“魮魚”號向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部報告了他們觀察到的情況,得到的指令是“繼續觀察”。接著,美國太平洋艦隊也派出了飛機前來觀察。雲層下方,紅海軍能清楚聽到美國飛機的聲音,雲層上,美國人只能通過偶爾出現的空隙看到紅海軍在忙碌。

那麼,蘇聯人到底在找什麼呢?原來,他們在找一艘失蹤的潛艇。

編號為K-129的紅海軍潛艇,屬於西方編號“高爾夫”級,也是蘇聯最後一型搭載彈道導彈的常規動力潛艇。在這之後,蘇聯所有彈道導彈潛艇全部採用核動力。K-129雖然屬於常規動力潛艇,卻與通常只用魚雷作戰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同,它攜帶了三枚核導彈。

因為核導彈體積龐大,影響了“高爾夫”的機動性,為了保證安全,蘇聯人給它額外配備了兩條核魚雷。核魚雷是蘇聯海軍的獨門寶貝,兩條就足夠摧毀美國海軍的一個航母戰鬥群,型號為SS-N-5“塞爾維亞人”核導彈更是驚人,單枚威力超過100萬噸TNT,射程可達1200公里。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K-129是一艘1960年下水的老潛艇了,它的艇長Vladimir Kobzar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兵,這是Kobzar的最後一次出海任務。回來以後,他就要到海軍司令部任職,到時候他指揮的就不是一艘潛艇,而是很多艘潛艇了。在本次出海之前,K-129剛剛完成一次任務,1967年11月30日才返回。這次任務中惡劣的海況讓船員受盡了折磨,大家本以為可以像往常一樣,好好休息一段。可惜司令部的一紙命令毫不留情:所有人必須在2月5日到8日之間集合,準備再次執行任務。

為了保持核威懾,太平洋艦隊常年派出“高爾夫”級潛艇在太平洋巡航,保證美國西海岸大城市在其核導彈的射程之內。但是因為無線電波不能穿透海水,同時也為了保持機密,所以大部分時間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在約定通訊時間,潛艇上浮到海面進行通訊。其它時間裡,潛艇都在通氣管深度靠柴油機航行(UDP,Underwater Diesel Power),遇到敵情則下潛使用電池+電動機保持隱蔽。

2月25日中午12點,K-129的核魚雷和核導彈裝載完畢,駛出軍港。按計劃,它將朝南行駛,中途不定期按照Z字航跡行駛,避免被偵查和猜測到。穿過180度經線之後,它會改變方向朝東,確保美國西海岸大城市進入核導彈射程之內。

按計劃,3月8日它會浮出海面與司令部通訊。然而3月8日到了,無線電卻一直靜悄悄的。這倒不要緊,蘇聯人從來沒有損失過裝載了核導彈的潛艇,而且無線電也會受天氣的影響。然而到了3月9日,依然什麼消息也沒有。這一下,紅海軍緊張了。美國海軍的“魮魚”號潛艇看到的,就是蘇聯的搜救船隊。

因為不能時刻保持聯繫,所以紅海軍司令部並不知道K-129到底在哪裡。按照估測,他們在海圖上畫出了一塊85萬4千平方海里的區域——面積很大卻不必悲觀,出海執行任務的潛艇都攜帶了足夠的給養,只要有空氣,在海上撐3個月沒有問題。

K-129的原定返航日期在5月5日,但是艇員家屬們一直沒有等到親人返回。她們徒勞地一直等到9月12日,才拿到一紙通知,宣佈K-129在執行任務途中損失了,“艇員全部犧牲”。事實是蘇聯人一直沒有找到潛艇,他們也不打算聲張,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說出去還會有風險。蘇聯海軍上將Dygalo後來寫道:按照國防部的命令,K-129的記錄被從在冊艦艇裡刪掉,似乎從未存在過。莫斯科認為,事情該告一段落了。

不過事情是不是到此為止,可不是蘇聯人說了算的。美國海軍通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已經知道了K-129的沉沒。

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美國海軍已經在佈置海底偵聽陣列,到60年代,已經覆蓋了眾多海域。美國海軍發現,每一型潛艇在行進過程中,其噪音——來自螺旋槳、冷卻器、發動機——都呈現出獨特的重複模式,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可以用來精確識別潛艇的型號。這種偵聽設備的全稱是SOSUS(Sound Surveilliance System,聲音偵聽系統)。

為了SOSUS,美國海軍可謂不惜血本。在研究階段,海軍就投入了5100萬美元,然後又投入3.75億美元將其製造成型。每套偵聽陣列的部署成本大概是1000萬美元,之後每年還需要1300萬美元的維護費用。在50年代,這可真是一筆大錢。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被動偵聽系統原理圖,以MGK-608E為例。來源:concern-agat.ru

發現紅海軍的搜索行動,又猜測到K-129大致失蹤之後,美國海軍把SOSUS在3月1日到15日的所有數據都拉出來,反覆篩選。當時還沒有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全靠人力從各種噪聲中分辨。可惜,他們什麼也沒有發現。

不過不要緊,美國人還有其它的武器。

二戰之後,美國人密切監視著蘇聯的導彈項目。艾森豪威爾總統下令,要求空軍有能力從聲音、尾焰等跡象識別蘇聯人的導彈型號,這樣就可以留出足夠長的時間。年輕工程師Carl Romney帶領的團隊完成了這項任務,只要偵測到爆炸(導彈點火也算爆炸),他們就可以識別出對應的型號。這就是美國空軍的AEDS(Atomic Energy Detect System,核能偵測系統)。

之後Romney他們又想到,同樣的原理可以用來發現潛射導彈,於是找到海軍的SOSUS要求合作,雖然側重點不同,SOSUS感興趣的是“綿綿無絕”的低吟,而AEDS感興趣的是“平地驚雷”的巨響,但還是有很多數據和技術可以共享。在空軍保證維持同樣的保密級別之後,雙方達成了合作,最終結果就落地在AFTAC(Air Foce Technical Applications Center,空軍技術應用中心)。美國海軍和空軍向來不睦,AFTAC雖然也能知道海里的事,空軍的名字可是不能丟掉的。

1968年3月,海軍情報辦公室的人來找Romney,大致說明了事由。聽完,Romney答應幫忙。北太平洋的AFTAC的記錄顯示,3月11日確實有一次強烈的爆炸。因為知道聲音在海水裡傳播的速度,根據不同節點聽到聲音的時間,他們可以用三角函數計算出爆炸的準確地點,大致在北緯40度,西經180度,也就是夏威夷西北1560英里。這個地點沒有地震,沒有火山,也沒有大型的鯨類。而且6秒鐘之後還有一次爆炸。兩次爆炸的聲學特徵很類似,地點都在蘇聯人搜救的大範圍之內。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K-129沉沒點。來源:Wikipedia

這不會是其它東西,這就是K-129!那麼,下一步該幹什麼呢?

在很長的時間裡,美國海軍一直不怎麼重視深海活動,他們只滿足於普通潛艇能到達的幾百米的深度,直到遇到一起事故。

1963年4月10日,“長尾鯊(Thresher)”號核潛艇在波士頓以東350公里處進行深潛任務時發生意外,沉入2560米的海底。當時,海面上配合的“雲雀”號支援船最後收到的是斷斷續續的信號:遇到小麻煩…準備抬頭上浮…吹除壓艙水。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長尾鯊”號核潛艇,攝於1961年。來源:Wikipedia

“長尾鯊”號沉沒的深度超出了海軍的能力範圍,甚至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不要說營救,就連事故分析都不可能。在這種尷尬的境地面前,美國海軍開始重視深海活動能力。到1968年,已經初見成效。

1968年5月22日,美國海軍損失了第二艘核潛艇“蠍子(Scorpion)”號。不過這一次,海軍不再束手無策。僅僅5個月之後的1968年10月,海軍就準確定位到“蠍子”號沉沒的地點和深度,並且拍取了照片,配合SOSUS的數據,基本可以還原事故的來龍去脈了。

不過在知道了K-129的沉沒地點之後,美國海軍的搜救技術要用到從來也沒想過的地方了——深海打撈敵對國家潛艇,挑戰截然不同。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蠍子”號殘骸。來源:Wikipedia

一開始,在仔細分析了K-129之後,海軍確定了最有價值的目標:核彈頭、密碼本。雖然海軍有深海搜救技術,但深海打撈完全是另一個問題,尤其是在5000米深的海底打撈一艘2000噸重的潛艇,誰都沒有做過——到現在為止,大多數打撈仍然侷限於在淺水用浮筒直接起浮。所以海軍的想法很簡單,派小型潛艇深入水下,在關鍵部位爆破,然後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對象,帶上海面來。

這個樸素的想法在海軍上將Thomas M.Moore將軍直接否定了:在5000米的深海,在核彈頭旁搞爆炸,本來就是風險巨大的操作。爆炸完成之後只會留下一地殘骸。在這一堆殘骸裡尋寶,要找的東西大的如核彈頭,小的如密碼本,談何容易?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海軍上將Thomas M.More。來源:ibiblio.org

Moore想知道,殘骸在海底是不是完整的?如果是,能不能整體撈上來?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美國海軍注意到,海底偵聽陣列沒有發現異常聲音。他們推斷,潛艇沉沒時,艙蓋應當是打開的,海水灌進了潛艇,否則沉沒後內部壓力會引起二次爆炸。為了證實猜想,他們專門找了一艘二戰的潛艇來試驗,在海面打開艙門下沉。對比SOSUS數據,可以認定,K-129沉沒時艙門是開的。也就是說,它在海底還是完整的。

第二個問題則非常麻煩,別說海軍,整個美國都沒有誰掌握過這種打撈技術。不過如果掌握了這種技術,別說打撈潛艇,攫取海底下藏著的各種寶藏都可以想象。考慮到巨大的利益,海軍決定,收集完整信息之後彙報給總統。

美國海軍的核潛艇眾多,但不是所有核潛艇都執行完全的軍事任務,“大比目魚(Halibut)”號就是例外。“大比目魚”是美國海軍比較早裝備的核潛艇,經過兩輪改裝,它安裝了國家安全局(NSA)的特殊天線,這樣可以進行特別的無線電通訊,還有一套特殊系統能讓潛艇懸停在水中保持不動,這樣搭載的NSA和CIA的專家就可以做細緻分析,甚至派出深海潛水員來近距離觀察。“大比目魚”的艦橋部分也做了改動,額外的隆起里布置了一間暗房,一個數據分析中心,還安裝了一臺當時最先進的UNIVAC 1124計算機。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大比目魚”號核潛艇。來源:nationalinterest.org

1968年7月15日,也就是K-129失事4個月之後,“大比目魚”受命出海。雖然為了保密,只有少數核心人員知道此行的目的,但大多數人都可以猜到,他們將要朝向西北,去深海里找一艘俄國潛艇。

海軍之前已經能把K-129的失事地點定位到5海里的精度,一旦到達指定位置,潛艇上搭載的專家就會把區域畫成網格,按照之前的計劃,放出名叫“fish”的深海探測器去尋找。專家會密切注意fish的聲吶圖像,找到可疑目標之後,開啟攝像機目視確認。

在深海尋找了幾周之後,“大比目魚”仍然一無所獲,情況開始變得惡劣,空氣渾濁、壓力上升、士氣下降……而且本次深海搜索屬於臨時派給“大比目魚”的任務,甚至沒有來得及補充足夠的新鮮食物,潛艇上裝的全部是罐裝或冷凍食品。但是,艇長仍然沒有放棄。

到時間過去四周半的時候,聲吶忽然發現一個小的山峰,仔細偵察,看起來像是潛艇的指揮塔。靠近再用攝像機觀察,確定這就是此行的目標:蘇聯海軍的K-129潛艇。

“大比目魚”花了三週時間回到珍珠港,帶回來了成堆的照片。所有的照片,還包括任務簡報,被一群特殊人員嚴格看護,在第一時間送往華盛頓。

與海軍將領們想的不同,這些資料事關重大,卻沒能第一時間交給尼克松總統,而是索要材料的是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和副手Alexander Haig,他們打算先看過,再交給尼克松。雖然這違反了保密條令,但考慮到資料最終會交給總統,海軍容許中途保留24小時。

一年以前,在競選總統時,尼克松聲稱美國的軍力在林登·約翰遜總統任期內下降了,理由之一就是“普韋布洛(Pueblo)”號事件。

1968年1月,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海域從事諜報活動時被朝鮮扣留。儘管美國的軍力比朝鮮強大很多,但沒有采用軍事行動解救人質。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作為朝鮮方面將人質釋放的交換條件,但朝鮮仍宣佈沒收該艦。這起事件被尼克松當成了攻擊的靶子。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如今被朝鮮陳列於大同江畔。來源:nationalinterest.org

如今,基辛格遞上了照片,尼克松有機會展示美國軍力的復甦了。

未完待續……

冷戰中雖然有很多瘋狂的舉動,但“打撈敵對陣營潛艇”實在太大膽,一共只發生過兩次。一次是上面說的K-129,另一次是中國打撈英國皇家海軍“海神”(Poseidon)號。

19世紀末期開始,英國殖民者強佔了山東威海劉公島一帶,將其作為海軍基地。一戰勝利之後,北洋、民國政府相繼與英國展開了漫長的談判,到1930年終於收回威海殖民地,但劉公島海軍基地仍然被英國人強行續租十年。1931年,皇家海軍派出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十二艘潛艇在內的艦隊,前往劉公島示威。其中的”海神“號潛艇因為與貨輪相撞,沉沒於劉公島海域。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英國皇家海軍“海神”號潛艇。來源:Wikipedia

1972年,當時國內唯一的打撈機構——上海海難救助打撈局啟動了“威海一號”計劃,確定打撈“海神”號潛艇。據當事人回憶,當時主要有幾個目的:

第一,避免殘骸影響漁業生產;第二,獲得鋼材支援生產建設;第三,檢驗和鍛鍊水下作業能力;另外還有一個未公開的目的,是為海軍封鎖渤海的演習做準備。

1972年7月15日,打撈船隻順利起浮,“海神”號出水。原本計劃是將“海神”號整體拖到上海,但綜合現場情況考慮(潛艇裝備複雜、空間狹小,天氣也逐漸轉冷)放棄了原定計劃,改為現場拆解。

到1973年春,“海神”號拆解完畢,共收穫鋼材908噸。經有關部門指示,鋼材運往吉林、瀋陽等地,有力支援了當地的建設。

有意思的是,英國人一直不知道“海神”號被打撈的消息。要等到30年後,潛水愛好者、記者Steven Schwankert在網上搜索時,偶然看到2002年某期《現代艦船》雜誌刊載了打撈“海神”號的當事人回憶。他在香港的圖書館裡閱讀了完整的文章,這才確認原來“海神”號早已被打撈。

對這個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紀錄片《The Poseidon Project》。

“中俄秘密打撈墜毀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國人倒是幹過這種事

紀錄片《波塞冬計劃》



我是很偶然的機會知道K-129的,這個驚險而真實的故事很快吸引了我。春節期間,我看完了幾本專門講述K-129的英文書,和幾部紀錄片,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整個故事相當精彩,尤其是整個項目的過程,對如今的工程也有很多借鑑和參考價值。儘管K-129的故事仍然有很多秘密沒有公開,但如今已經公開的各方資料能夠互相印證,也就說明已經公開的不是地攤文學,不是虛構作品。

然而遺憾的是,中文世界裡雖然有一些關於K-129的文章,但大多錯誤連篇,打撈公司的名字、船隻的製造地點搞錯不說,許多決策邏輯都是模糊不清。這麼瘋狂而神奇的工程,被當成了簡單的故事來講,實在有點可惜。

許多人大概沒有能力或者沒有耐心來閱讀這麼多的英文資料,才把故事講得支離破碎。如果你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又懶得花時間去讀英文原著,記得關注我的連載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