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豆豆十歲了,從3、4歲開始就迷戀上吃手、啃指甲,看電視時、寫作業時、甚至走路時都在啃,十個手指被啃得光禿禿的,怎麼說他,都無濟於事。

——豆豆媽


吃手、啃指甲……說起這些孩子們怎麼也戒不掉的小動作,很多家長都感慨萬千!既然這些小動作我們司空見慣,還要強迫孩子改正嗎?

當然一定要改!

這些小動作暗藏危害!

危害一:衛生隱患

咬手指或啃指甲,會使細菌、病毒或有害的物質從口進入身體內。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指甲縫中會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在咬手指時,不知不覺中大量病菌進入口腔和體內,很容易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等。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危害二:影響牙齒髮育

經常咬手指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等,影響孩子的容貌。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危害三:損害指甲、皮膚

啃指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手指變醜。指甲變得坑坑窪窪,不僅難看,嚴重時還會導致指甲永久性縮短,產生倒刺、甲溝炎等問題。

經常吃手也會導致手部皮膚敏感,手指脫皮、腫脹,甚至感染。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為什麼還這麼熱衷於吃手?

1歲以前(有的在1.5歲前):

口欲期

這個時候寶寶喜歡吃手,是由寶寶的生理發展特點決定的。寶寶的大腦是漸進發展的,隨著各種動作的熟練,大腦的各項功能也逐步完善。寶寶出生後,伴隨著生命的覺醒,口的敏感期到來了。這個時候,寶寶發現了自己的小手。最初的時候,寶寶用口去認識自己的手。這個時候寶寶用嘴咬東西,不是飢餓的原因,而是要通過口的接觸去感知、瞭解這個陌生的世界。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2歲以後:

太寂寞

如果寶寶吃手吃得特別厲害,幾乎是手不離嘴,那麼可能是寶寶太寂寞了,媽媽要及時給予他愛的滿足。

抒發內心的壓力

2歲以上的寶寶,開始有了獨立意識,探索世界的慾望會更強烈,對自己的身體部位已經沒有了太大的興趣,如果還是樂此不疲於自己的手、腳、很有可能是在抒發內心的壓力。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缺少某些微量元素

比如缺鋅的寶寶喜歡咬手指甲。若出現這類情況,媽媽先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確診了才能對症下藥,千萬別自作主張,給孩子亂補營養品。

吃手怎麼辦?根據年齡巧應對!

2歲前

媽媽沒有必要太介意,只要沒有出現皮膚傷害,只需要注意一下手部衛生就好了。在外面玩耍時,制止寶寶斥候行為,回到家,手洗乾淨了,就讓寶寶自由吸吮吧!

2歲後

多陪伴孩子

2隨後寶寶依然吃手,而且伴有不合群、膽小、羞怯等性格傾向或者緊張、焦慮等情緒,媽媽就要注意了。寶寶可能時因為內心孤獨、缺少安全感而用吃手來滿足內心的空虛,媽媽要多花點時間和寶寶在一起,和寶寶一起出去玩、聊天、做遊戲,給寶寶講講故事,有媽媽和寶寶一起玩,寶寶的注意力就會從手上轉移開了。

表達你的愛,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有的寶寶吃手,是因為自信心不足,從這個小動作上尋求安慰。媽媽平時要多表現自己對寶寶的愛,多微笑,多擁抱、多按摩寶寶,讓寶寶從媽媽愛的表達種獲取安全感、幸福感和滿足感,有了自信,寶寶就會從外界尋找快樂,而不是侷限於自我這個小範圍內。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幫助孩子緩解壓力

有的寶寶過早地與媽媽分離,為了緩解壓力,也會吃手。必須分離做好寶寶的心理工作,媽媽要好好跟寶寶溝通,能不與寶寶分離就不分離。

轉移注意力

從口的敏感期進入手的敏感期,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媽媽多給寶寶準備一些有趣的寶寶喜歡的小玩具,多帶寶寶去外面玩耍,寶寶有了觸摸、探索、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就能淡化吃手的行為。所以,媽媽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著急。比如,讓寶寶的小嘴裡有個東西,當寶寶開始長牙時,媽媽可以給寶寶準備磨牙餅乾,寶寶的小手裡有東西拿,嘴裡有東西,就不會吃手了。

吃手、啃指甲……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Tips

如果寶寶已經養成了吃手的習慣,媽媽不要著急,不要呵斥寶寶:"這麼大了,還吃手,髒不髒啊!"在寶寶的意識裡,自己的手並不髒,媽媽這麼說,會讓寶寶無所適從,甚至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媽媽也不要把寶寶的手強行從嘴裡拽出來,這樣會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強化他的吃手行為。

毛毛媽最後說一句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看似不太正常的動作,我們往往會發現直接糾正這些動作,比如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往往效果不大,因為這些動作只是表象,他們在說明一些信息,只有讀懂了這些信息,才能從根源上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