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高 栋

或许是机缘凑巧,或许是命运使然,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离休老干部闫欣秋和哈萨克族青年教师努尔古力结为父女,从而演绎出他们之间一段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佳话。

——题记

A 结缘感动

2015年12月30日,兵团第四师礼堂内座无虚席,第三届感动四师和克可达拉市十大人物颁奖大会在这里召开。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这次表彰的十个人物中有一个是集体奖,即66团场老年志愿队,共六人,为首的是86岁的离休老干部、团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闫欣秋。这个老年志愿队成立十多年来主动维护市场与交通秩序,组织小学生安全过马路,去学校給学生讲革命传统,讲兵团精神,可谓远近闻名。巧得很,荣获十大感动人物之一的师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努尔古力﹒居马汗就坐在闫欣秋旁边。

生性活泼,开朗的努尔古力回忆道:"那天,其他老人身边都有子女陪着,唯独我闫爸和贾自安爸爸身边没人。贾爸爸是医生,他长期在牧区行医,懂得哈语,他是第一个与我交流的。当时闫爸坐在他旁边,脖子上挂着个照相机。"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会议休息时,闫欣秋给努尔古力和贾自安照了张相。后来,贾自安又给闫欣秋和努尔古力也照了张相。贾自安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要有你这么一个哈萨克族女儿就好了!"

"可以啊,我可以给你们当女儿!"努尔古力马上接过话茬。

"真的?"贾自安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努尔古力郑重地点了点头。

看来,她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激动,而是经过了认真考虑。

从那时起,努尔古力就自觉承担起照顾两位耄耋老人的责任。会场上,她牵着二位老人的手进进出出,搀扶着他们上主席台,下台阶。会议休息时,她主动凑过来与两位汉族爸爸热烈交谈,这一老一少的亲密程度让许多人感到羡慕。

会议结束分手那天,闫欣秋和贾自安分别把他们的QQ号和手机号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交给了努尔古力。努尔古力眼睛瞪得老大:哇塞!80多岁的老人还会这个,简直不可思议!她不由得对眼前这两位老人刮目相看。

闫欣秋和贾自安都是解放战争后期西北战场入伍,随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疆,从六军十七师五十团转业的老战士。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边疆的农垦事业,离休后还一直为社会进步发挥余热。

从那以后,四年来,闫欣秋和努尔古力一直在QQ和微信上交谈。闫欣秋就像爸爸关心女儿一样关注她的工作、生活和健康,让她心里暖洋洋的。有时几天没联系,他们就感觉像缺少了什么似的。

有人会感到疑问:要论岁数,闫欣秋和贾自安可以给努尔古力当爷爷,怎么会是爸爸呢?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原来,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要交给爷爷奶奶抚养。作为长女,努尔古力是爷爷奶奶养大的,她自幼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要论起感情,爷爷奶奶远胜于自己的亲身父母 。所以,当她第一眼看到闫欣秋和贾自安两位老人时,就感觉特别亲切,特别熟悉,觉得他们就像自己已经去世的爷爷——父亲。

自从与闫、贾二位老人结为父女后,努尔古力一直惦记着两位老人。2016年1月,努尔古力去66团场宣讲,顺便去看望两位汉族爸爸。他们是在大街上见面的,一见面,努尔古力就扑上前去拥抱两位老人,她的这个举动让陪同她的团委一位女干部都感到吃惊。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这就是努尔古力,她开朗,大方,就同他们这个民族一样。谁能想到,到2017年她再去66团场时,她的贾自安爸爸已驾鹤西去,让她空留惆怅。提起此事,她就感到懊悔:"当时我们要在一起照个相多好!"

B 携手并进

说来也巧,在老干部闫欣秋和青年教师努尔古力身上能找到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自治区级和兵团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或先进个人;他们都是自治区级和兵团级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他们都是教育世家:闫欣秋三代教育工作者,努尔古力两代人当教师,父亲还是多年的"马背优秀教师";尤其让努尔古力吃惊的是,她的闫爸还懂得哈萨克族谚语,会唱哈族歌,原来他和她一样,都在牧区生活过。

共同点也叫接近性,它可以迅速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正是这种共同点,使闫欣秋老人和努尔古力之间的距离感迅速消失,他们很快就热络得像一家人那样。

2016年5月,努尔古力去66团场宣讲民族团结和党的宗教政策,地点就在团场大礼堂内,有二三百人参加,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那天,努尔古力特意让闫爸穿上她给买的哈萨克族袷袢,戴上小花帽,坐在主席台上。她先自我介绍,然后把目光投向闫欣秋,隆重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汉族爸爸闫欣秋!"闫欣秋站起来向大家致意,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那天的宣讲,努尔古力和她的闫爸之间彼此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宣讲结束,回到闫欣秋家,心直口快的努尔古力笑着说:"闫爸,我给您起个哈萨克族名字怎么样?"

"好啊!"闫欣秋答道。

"那就叫达尔汗好了。"原来,她早就想好了。达尔在哈语中是心胸宽阔的意思,根据她对闫爸的了解,他为人处事大气,而汗是一种尊称。

"您也给我起个汉族名字好吗?"努尔古力央求道。

闫欣秋想了想说:"你看叫闫秋冬行吗?"他进而解释说:"秋字是我名字中的一个字,送给你;至于冬字,咱们结缘于冬天,就叫冬。"

"原来是这样,太好了!"努尔古力两手抚掌,喜出望外。

从那时起,这一对异族父女就分别有了对方民族的名字。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临别时,努尔古力半开玩笑地说:"闫爸,咱们之间开展一个竞赛怎么样?今后两年中,看谁为民族团结办的实事多,做的贡献大?"

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她的闫爸却当真了。从那时起,这一对父女便在暗中比试,相互较劲,闫欣秋也仿佛变得年轻了。

2018年2月,四师召开师、市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他们二人同时被表彰,上了光荣榜。会上,努尔古力代表他二人向大会汇报了他们父女比试的情况。

努尔古力带病宣讲,两年中先后去了18个团场,48个连队。她宣讲的民族团结、勤劳致富、宗教政策和十九大精神事例生动,内容丰富,很接地气,颇受各民族职工好评。一次去昭苏,由于路远,往返就需三四天。有些地方汽车到不了就骑马去。她患有教师的职业病——咽炎,发作时连话都说不出来,可她还是坚持要去。

闫欣秋老当益壮,两年来拍摄了一千多幅民族团结的图片,被各级各类报刊采用的就有两百多幅。他还帮助连队、社区搞了30多个民族团结的展板,协助团场宣传部门组织了一百多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起初,他们的竞赛还是各搞各的,互不影响,后来,逐渐融合在一起。2017年,在闫欣秋的倡导下,66团场成立了老百姓宣讲团,邀请师里和州上退休的老领导参加,当然,他也邀请了女儿努尔古力。而努尔古力到其他团场宣讲时也不忘邀请她的闫爸,以便互动。他们一道先后六次去基层慰问访惠聚工作队,八次去基层连队和社区宣讲,尤其到64团场和69团场两次驻村,努尔古力都是带着她的闫爸一道去的,这两次经历,使闫欣秋仿佛又回到当年搞农村土改那会儿。

那天,他们去64团场一回族人家驻村,努尔古力帮助那家人去地里干活,闫欣秋则留在家里给两个儿童教认字。晚上,这家主人安排闫欣秋睡在一间屋子的热炕上。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讲的是耄耋老人在外的危险性。努尔古力懂得这一点,当晚,她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第二天,早早就醒来了,一直盯着闫欣秋住的房间。屋内的人一个个都起来了,还不见闫爸出来,她很担心。终于,闫爸出来了,她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原来,闫欣秋回到多年没睡过的热炕上,一觉睡到大天亮。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一个是年近九秩,宝刀未老,一个是年过不惑,风华正茂;一个是人生精彩,晚霞绚烂,一个是精彩人生,如日中天。他们父女之间的这场竞赛感动了出席会议的所有代表,也感动了四师的上上下下。无怪乎师领导为他们当场点评,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C 父女情深

让我们把目光移向下面几个镜头:

记不得是哪一天了,听说努尔古力要来家里住的消息,闫欣秋专门为她准备了一间卧室,还特地请人来维修久未使用的热水器,保证女儿能洗上热水澡。看到闫爸想得如此周到,努尔古力很感动。当晚,她主动为闫爸洗脚,剪指甲,按摩。闫欣秋感慨地说,这些事连我的亲生儿女都不见得能做到,你做到了!

从那天起,努尔古力就把闫家当作了自己的家。

努尔古力深情地回忆道:"2016年清明节后,闫爸从微信上发来一张照片,是他抚摸着过世多年的闫妈的照片,暗自流泪的情景,照片是别人拍的。他说,今年孩子们都回不来,我是一个人去墓地看你闫妈的。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很难受,心想,我要是早点知道,一定陪着闫爸一道去。"

闫欣秋的老伴闫秀珍是66团场受人尊敬的老教师,她从教37年,从普通教师一直干到校长,培育出桃李遍天下。谁知刚刚退休,1995年2月18日她就撒手人寰。她在66团场的影响有多大?一件事足以证明:2015年,在她去世20年后,团场评选感动团场首届十大人物,她和闫欣秋双双当选。去年,闫欣秋和一位内地作家合作,还共同创作了一部以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可克达拉之恋》。

努尔古力决计在第二年的清明节陪闫爸一起去界梁子墓园看望闫妈。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2017年清明节前,努尔古力给闫爸打电话,要陪他去看闫妈。"那不行,你们是哈萨克族,哪有哈萨克族为汉族上坟的?"闫欣秋不答应。

"人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最终都是要走的!闫妈生前我没见过,我是一定要去的!"闫欣秋拗不过努尔古力,只好答应。

清明节这天,努尔古力特意买来一大束鲜花,搭车去66团场,和闫爸一道去祭奠这位没见过面的闫妈。在闫妈墓前,她暗暗发誓,等退休之后,一定要把《可克达拉之恋》翻译成哈文,介绍给广大哈萨克族读者。第二年清明,努尔古力又同闫爸一道去了界梁子墓园。今年清明前,她因病住院,由于医生的极力反对,才没能去为闫妈祭奠。

2017年6月18日中午,闫欣秋刚刚吃过午饭坐在沙发上休息,听得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后他愣住了:只见努尔古力大汗淋漓地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一个崭新的照相机包。

原来,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看着闫爸整日提着个破旧的布包装相机,一不小心就会磕坏机身,心细如发的努尔古力早就想给闫爸买个照相机包。这几天,她一有空就跑商场,终于在伊宁市天百商场买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相机包,并准备在父亲节这一天。作为礼物送给闫爸。

眼前的情景让闫欣秋大为感动,他从未过过父亲节,更没想到他的哈族女儿会在父亲节带给他一个惊喜。

努尔古力在家只呆了10多分钟就走了,她下午还有课,要赶回学校上课。她是利用午休时间租了辆车来66团场的。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闫欣秋的眼睛湿润了。

有谁知道,就在这一天,努尔古力的父亲正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她无法分身,只得给父亲打了个电话问候一下。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自年轻时从军入伍,直至如今,闫欣秋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他甚至忘了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但细心的努尔古力从他的身份证上看到了。他打算选择在闫爸八十八岁生日这天给他一个惊喜。

但就在这之前半个月,努尔古力生病了,不得已回到察县的父亲家里休息。还能不能去给闫爸过生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她左右为难。

父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他悄悄地准备了生日蛋糕,然后问女儿:"咱们一起去66团场给你闫爸过生日怎么样?"

"不是没有蛋糕吗?"努尔古力问。

"我早给你准备好了!"父亲说。

"还是爸爸懂得女儿的心思!"努尔古力高兴地搂住了爸爸。

2017年10月14日早晨,努尔古力戴好假发,同父母一道,租了辆车,从察县驱车50公里来到66团场。

闫欣秋做梦也想不到努尔古力病中还赶来为他过生日,更想不到她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努尔古力带来了生日蛋糕和各种哈萨克族食品,摆满了茶几。她给闫爸戴上了哈萨克族小花帽,穿上了袷袢。趁闫爸不注意,调皮的努尔古力还往他的脸上抹了把奶油,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那天,正好团场电视台的记者来家,拍摄下过生日的全过程,记录下这一感人的场面。

2019年春节,闫欣秋的五个子女因为有事一个都回不来。努尔古力想,哥哥姐姐们回不来,我一定要让闫爸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她给哥哥姐姐一一打了电话,要他们安心在外,说家里有她。

大年二十九这天,努尔古力就来到闫家,帮助保姆打扫房间,做饭。搀着闫爸去逛市场,买春联,贴春联,贴窗花,还给闫爸洗脚,剪指甲,捶背,按摩。总之,一个女儿能做到的,她都尽力做了。看到妈妈过节也不能在家陪自己,儿子心中有点不高兴。努尔古力劝导儿子:我和你们的时间还长着呢,还是让我去陪陪你闫爷爷吧!

努尔古力的爷爷是她结婚那年去世的,奶奶在她有了孩子后也离开人间。亲人的匆匆离去,使她痛感时间的无情,她还没来得及给两位老人尽孝,这一直是她心中的隐痛。如今,她把对爷爷奶奶的思念转移到她的闫爸身上,她生怕时间来不及,想在老人健在时好好为他尽一尽孝。

春节放假七天,努尔古力在闫家就呆了五天。大年初三那天,闫欣秋身着努尔古力给他买的唐装,父女二人一道搭车去伊宁市英也尔乡六段村,看望结识了半个多世纪的维吾尔族老朋友库尔班江的遗孀阿米乃,接着又去看望了当年支农时结识的一位回族妇女队长,如今已达113岁高龄的老寿星阿舍子。

这两次探望使努尔古力对她闫爸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她知道眼前这位老人不仅是一位老革命,还是一位重情重义,关心他人的好人,他与老人的心贴得更紧了。采访中,她曾动情地说:"我这一生受过那么多表彰,得到那么多荣誉,但我得到的最大的礼物,是认识了闫爸爸!"

D 心心相印

自打与闫欣秋结为父女,努尔古力就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尽快认识闫爸在外地工作的五个子女,尽早融入这个家庭。

2017年11月,努尔古力去北京国家民委学习,她给在中央电视台做编导工作的闫爸的二女儿闫珊打了个电话,闫珊立即开车过来接她。她们去了闫珊的家,观赏了北京的夜景。闫珊是闫家五个子女中她认识的第一位。接着,她又认识了在乌市工作的二哥闫季罡和在山西工作的大哥闫颖罡。认识大姐闫颐萍较晚,但她们之间特别投缘。她喜欢颐萍姐的开朗,爽快,真心实意。从颐萍姐嘴里她了解到闫爸闫妈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尤其闫爸,整天脖子上挂着个照相机,根本顾不上管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颐萍姐替父母操心,弟弟妹妹也是她帮着照看的。五个哥哥姐姐只有在吐鲁番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小哥闫科罡没见过,他曾在电话里邀请努尔古力去吐鲁番玩,但努尔古力一直抽不出时间。她甚至同闫爸孙辈中在山西工作的大孙女都见过面,对方把她一口一个"小姑"叫着,说:"有您在我们就放心了!"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努尔古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闫欣秋五个子女的感激与敬重。2018年8月1日,从内地和乌市返回66团场看望父亲的闫颐萍、闫颖罡和闫珊与努尔古力相约,一道去察县看望努尔古力的父母,走一走亲戚。

可克达拉赞歌——我和我的汉族爸爸

这一天,努尔古力父母的家像过年一样热闹。父亲居马汗率领全家大小20多口人在楼门前等候,像迎接贵宾似的。一下车,努尔古力就拉着闫欣秋的手,搂着他的肩膀向家人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汉族爸爸!"

他们簇拥着闫欣秋和他的家人走进屋里,坐在簇新的地毯上。为了迎接亲戚的到来,居马汗宰了一只羊,用哈萨克族待客的方式招待大家。他们边吃边谈,亲密的像一家人一样。席间,努尔古力正在上高中的弟弟塔力哈尔还弹奏起冬不拉,用哈汉两种语言为大家演唱了哈萨克族歌曲。团聚的高潮是两家人在住宅楼前留下的一张别具特色的全家福:在绿树的掩映下,汉哈一家人相互依偎,其乐融融。民族团结的旗帜照亮了人心,深入了人心,连幼小的孩子都沉侵其中。

居马汗共有五个子女,努尔古力是老大。为了赶回家参加这个盛大聚会,那天,她在伊宁市工作的弟弟妹妹特意向单位请了假。大家玩了一天,聚了一天,直到天黑,闫欣秋才带领子女告别了居马汗一家,尽兴而归。

回到家里,努尔古力收到大哥闫颖罡发来的微信,上面写道:"努尔古力妹妹,非常感谢你及你家人对我们的热情接待。由此也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哈萨克民族热情、豪爽的性格,朴实、传统的民风。咱们是一家亲,就是一家人。我对父亲说您有六个儿女,我们是六兄妹。希望你事业有成,工作愉快,生活幸福。有机会到山西来,我们真诚地欢迎你!"

看到大哥发来的微信,努尔古力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想,人心是用真诚换来的,既然大哥认了我这个妹妹,我就不能辜负哥哥姐姐对我的期望,要做得更好才行!

努尔古力不但尊老而且爱幼。她1994年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翻译专业,成为四师伊犁职业学校第一名少数民族教师。从教25年来,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她把心中的爱播撒在各民族学生中间。她努力帮助因残疾、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恢复学业,积极推荐年龄大一些的学生上电大、函授类学校,她还热情地向农村待业青年传授创业知识,经她援助或救助的各民族学生达二百多人,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阿帕"(妈妈)或"老师妈妈"。她能获得感动四师十大人物之一的"爱的使者"称号并非偶然,也是当之无愧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建起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体系。尊老与爱幼密不可分,尊老必然爱幼,这是因为在尊老和爱幼之间始终有一根爱的红线在维系。努尔古力正是如此。

她从小生长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是69团场一名牧工,是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他曾因养羊方面的突出业绩获得过兵团劳模的称号。在努尔古力的心目中,胸前佩戴大红花的爷爷就是一名英雄,她多么想长大了也当一名爷爷这样的英雄。

从她记事起,经常看到一拨又一拨汉族叔叔阿姨从内地来看望爷爷奶奶。原来这些都是当年内地大城市的支边青年。他们初来乍到,不适应边疆的牧区生活,爷爷就教他们放牧、圈羊。他们生活中有了困难,爷爷奶奶全力相助,待他们像亲生儿女一样。爷爷放了几百只羊,春天母羊下春羔后需要母子分离,母羊奶泡每天涨得好大,爷爷便让周边的邻居都来挤羊奶喝。他经常对小古力说,人要让人,要关心人,爱护人。爷爷的一举一动耳濡目染,伴随着小古力的成长,爷爷就是她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光阴如梭,闫欣秋和努尔古力结为父女一晃就是四年了,他们之间互相牵挂,心心相印。努尔古力由于工作压力大,落下一个头痛的毛病,经常夜里失眠。闫欣秋放心不下,有好几次买上药打车到20公里外的伊宁市努尔古力家中探望。

努尔古力是个工作狂,一旦忙起来什么都不顾了,有好几次病了也不知休息。他的爸爸居马汗心疼女儿,多次劝她她也不听,没奈何,他只好求助于闫欣秋。"丫头就交给你了,我是管不了啦!"

这种无奈中蕴含着信任,因为居马汗知道,只有闫欣秋能说服自己的女儿。

同样,努尔古力也牵挂着她的闫爸。前不久闫欣秋由于腿肿和舌苔发黑住进了四师医院肾病科,不到十天,努尔古力就来了七八次。她领着闫爸到相关科室找医生看病,给医生护士介绍说这是她爸爸。别人都感到奇怪:一个汉族,一个哈萨克族,怎么会是父女?

闫欣秋舌苔发黑的毛病一直没找出来,努尔古力抽空就赶来医院,带着他两次打车去州中医院找老中医诊治,先后花去1600多元。闫欣秋要给她钱,她生气地摆手说,那要女儿干什么!

眼前的一切让九旬老人闫欣秋十分感动,他动情地对笔者说:"为了这么好的女儿,我也应该多活几年!"

努尔古力和她的闫爸相识于偶然,结缘于必然。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种大爱,爱亲人,爱他人;他们都长期生活在各民族的大家庭里,一直被民族团结的乳汁浸润,懂得民族团结的珍贵,这正是他们父女结缘的纽带。她们的结缘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外来因素,不会因形势的变化而转移,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色,它只会历久弥坚,牢不可破!

今年春天,闫欣秋家阳台上种的一盆皮牙子花像往年那样长出五个莛子,并渐次吐出粉红色的花蕊。没想到,在它的旁边又顶出一个莛子来,并孕育出花苞。听说此事,努尔古力拍手笑了起来:"那就是我!闫家终于接纳我了!"

高栋,记者、原伊犁州电视台副总编辑、《奎屯日报》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