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立法捍衛生命之源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水是生命之源,水源地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基礎和命脈。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在各職能部門和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水源地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但是,由於我市在水源地建設和保護方面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未形成常態化的保護機制、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導致職能部門在工作中職責界定不清、把握不準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水源地保護的步伐和效果。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水源地保護艱難前行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龍祠村位於堯都區金殿鎮,地處姑射山腳,因村中有一龍子祠泉而得名,是我市3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之一。數千年來,龍子祠泉,如蜂房蟻穴、群泉爭湧,四周渠道縱橫、密如蛛網,泉水澤潤於民,是臨汾市區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甘洌的泉水,讓人們依山而建、依水而居,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落裡,處處可以聽見泉水汩汩的低吟聲。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龍祠聲名在外,然而,從上世紀開始,在動聽的泉水聲中,還夾雜著另外一種聲音。一些村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進入泉源保護區範圍內非法炸山採石,毀壞了龍祠泉周邊的自然環境,也給泉源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為了保護水源地的飲用水安全,2003年,市委、市政府對水源地周邊開山採石以及焦化汙染等行為全面禁止取締。

那個昔日泉清柳綠、風光怡人的龍祠泉又漸漸回到了村民的視野。可是好景不長,從2010年開始,“自助式”野外燒烤在龍祠水源地悄然興起。水源地下游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成為人們近郊出遊的避暑勝地,這裡常常可以看到燒烤、啤酒、麻將、吊床……一些村民還建起了餐飲場所。

據堯都區金殿鎮龍祠村村委會副主任劉更華回憶,隨著遊人越來越多,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環境汙染、水源汙染現象也愈演愈烈,樹下面、河裡面丟滿了垃圾,報紙、一次性餐具、紙杯、餐巾紙、飲料瓶等隨處可見,連水面上都漂著一層厚厚的油花。

水源地保護刻不容緩。市主要領導多次現場督辦指揮龍祠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淨源”行動。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對位於金殿鎮晉掌村小樹林的27家非法野外燒烤餐飲場所進行依法拆除,中華鱘養殖基地的6家非法野外燒烤餐飲場所也在職能部門的督促下自行拆除。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問題清單”再敲警鐘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小樹林燒烤”的時代雖然一去不返,但龍祠水源地的保護卻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2018年5月22日,一份《臨汾市堯都區龍祠水源地環境問題清單》赫然出現在了臨汾市政府門戶網站上:龍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存在汙水垃圾未進行無害化處理;採用旱廁,存在汙染隱患;309國道穿越一級保護區,未對危化品運輸車輛採取嚴格管制措施;一級、二級保護區內耕地需要推進標準化生產;控制農藥、化肥、地膜等使用,逐步減少農藥、化肥、地膜使用量;保護區內農村居民供氣供熱環境衛生需整治,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取締散煤使用;保護區隔離防護設施存在陳舊老化、不規範。

這張清單暴露出來的每一個問題都直擊要害,實實在在地道出了龍祠水源地存在的環境隱患。於是,市委、市政府再次發起了水源地保護的指戰令,黨政領導多次督辦、職能部門群策群力,全市上下齊心協力,一一對照,逐條整改……

經過一年的努力,管網建設進展有序,旱廁改水廁馬桶正待安裝,煤改氣管道建設已經完工,每天定時都有垃圾車來收集垃圾,耕田不用農藥和化肥……除了對保護區居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整改,穿越保護區的309國道也將全面改道,嚴防危化品運輸車輛對水源進行汙染。並對泉源進行封閉、綠化、監控全覆蓋,加強宣傳及巡查力度。

雖然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水源地汙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關雲山卻有自己的見解,“這些年在水源地治理方面,我們下足了功夫,涉及的各個部門和當地老百姓都非常配合和理解,但怎樣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建立長效機制,舉一反三,深入杜絕生態建設中存在的這些隱患、問題、漏洞呢?所以必須對水源地的保護進行立法”……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水源地保護“立法之旅”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誕生記


用法律武器來捍衛水源地安全,這是專家的呼籲、代表的心聲、群眾的期盼,更是人大的職責與使命,為了讓水源地保護有法可依、形成常態,市人大常委會主動擔當、積極作為,開啟了水源地保護的“立法之旅”。

市人大代表李春玲全程參與了保護水源地辦法出臺的全過程。她感慨地說,飲用水安全是民生大事,自2018年7月起,市人大就針對《臨汾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辦法(草案)》開展立法調研並瞭解到:我市共有3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84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各級縣鄉村的水源地保護都不容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雖然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有明確的規定,但都比較寬泛,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龍祠小樹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並沒有具體規定,但是燒烤休閒帶來的汙染確實存在。於是,我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按照不牴觸、有特色、可操作的立法原則,在《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中結合臨汾實際情況明確了保護措施,在水源地一級、二級以及准保護區範圍內明確了禁止從事的活動,以及應當遵守的規定達24條、100多項具體內容,這些都符合臨汾當地的實際情況。調研中還發現,水源地保護各行政單位的管理職責也存在重複和責權不明的現象。在水源地保護中,環保部門對水源地進行達標建設,而水利部門則進行的是規範化建設,兩個部門常常會出現一些重複的工作,致使一些工作的開展不能順利進行。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增加了包括交通、林業、公安等在內的水源地保護部門,明確了各部門的相關職責。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大工作嚴謹、細緻、認真、負責的態度。

正如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張應欽所說,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全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中存在不同的問題。針對飲水安全問題,常委會歷經10餘次調研論證、多次討論修改、上會研究、面向全社會公開徵求修改意見和建議、針對我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徵求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意見,召開《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草案)》立法座談會、立法論證會,於2018年10月31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2019年1月20日《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在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通過批准,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出臺的《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不僅在保護區的劃定、保護措施方面細化了具體內容,還在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明確了各有關單位的具體職責和法律責任,確保了條例在實施後能夠真正發揮其法律效力,為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管用的法律保障。

此條例一經公佈,引起廣大市民的交口稱讚。有的說,龍祠不僅是水源地也是風景區,這有了法律保障,生態環境更好了,臨汾的後花園再現昔日榮光;有的說,這才是為咱們老百姓解決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有了法律的保障,我們吃水更放心了!

《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出臺,也在各部門之間形成合力共管的格局,更進一步加大了對水源地的保護。關雲山說:我們將積極為這部法律的頒佈作宣傳,讓大家都知道違法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守得住底線,這水自然就安全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青川說:下一步,我們會在去產能上,優先考慮去掉飲用水源地水域範圍內的煤礦,來保護水源地。臨汾市汾西水利管理局農水科科長王紅全說:法律為執法者提供了依據和保障,古老文明的龍祠泉必將煥發嶄新的青春魅力,為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美麗和諧的新臨汾發揮更大的水支撐作用。

自此,我市水源地保護工作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法律正在以她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捍衛著臨汾市民的生命之源。

張應欽說,我市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立法成效,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臨汾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頒佈,又一次彰顯了市人大常委會在市委領導下積極履行人大職責的責任和擔當,也是市人大代表發揮作用,傾聽百姓心聲、關注民生問題、致力於解決民生難題,為450萬臨汾人民謀福祉的切實舉措。相信,隨著這部法律的實施,一定會為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臨汾日報通訊員 任大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