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最近有一天,我早上送女兒去幼兒園的時候,目睹了這樣一幕:

一位小朋友的奶奶,指著門口檢查衛生的老師吹鬍子瞪眼地指責:“你們是怎麼做工作的啊!一個普通的溼疹,硬說是水痘,害得我們跑去兒童醫院,浪費半天時間不說,孩子可遭罪了!哪哪都要排隊,周圍都是咳嗽的、流鼻涕的,你們考慮過小孩子的健康嗎?!”

年輕的女教師溫言軟語地解釋著,但奶奶的怨氣還沒發完,把外孫女送進班級以後,出門的路上經過晨檢處,又扔下了幾句刺耳的話。女教師窘得滿臉通紅,憋著一肚子委屈又不能發作,眼看著眼淚都要下來了。

原來,事情的起因是,前一天這位奶奶送孩子入園的時候,被衛生老師攔了下來,說晨檢發現孩子口唇有皰疹,疑似水痘,讓她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確實是水痘的話,按照傳染病管理規定,這一個班的孩子都要採取隔離措施。幸好檢查結果只是普通的溼疹,孩子媽媽在班級微信群裡上傳了病歷後,一場虛驚也就解除。

本來這只是個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奶奶的反應卻著實有些過度了。我注意到那個孩子的表情,是有點怯怯的、不知所措的,像一頭受驚的小鹿一樣縮在奶奶身後,她小小的腦瓜裡一定盤旋著一個疑問——發生了多大的事兒,奶奶對老師那麼兇?那可是我每天甜甜笑著問好的老師啊!

幼兒園很少會發生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激烈爭執,那場面一度引起了不少家長的駐足。我送完女兒出來的路上,聽到三三兩兩的家長在小聲議論:“那女孩的奶奶不是第一次和老師吵架了!上次去公園春遊,孩子們奔跑追逐,她孫女不小心磕破一塊皮,她第二天見了老師就怪人家沒看管好孩子!”“就是就是,她家大人一點點事情就要嘮叨半天,總是怪老師照顧得不周到,老師那麼多孩子要管,哪能專盯著你家一個呢?”“聽她奶奶說過,這孩子很難帶,三天兩頭生病,脾氣也不太好,典型的窩裡橫!”

聽到這裡,我的腦海裡瞬間浮現出一個詞:矯情。

我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越來越嬌氣,動不動生病;脾氣越來越大,得全家小心翼翼哄著;越來越纏人,只要小孩在家大人就什麼事也幹不成。我們太容易把這些現象歸咎於獨生子女、環境變化、物質豐富等等外部因素,有沒有想過從家長自身找找原因呢?

孩子難帶不難帶,天性也許有一點差異,不同時代的環境可能也有一些影響,但是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還是家長。難帶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有矯情的家長,還真別不信。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矯情,可以說是現在社會一個患者人數眾多的育兒時代病。總結它的症狀,主要有這樣幾種:

症狀之一:對孩子遭受的麻煩和波折反應過度。生活中有很多像文章開頭的奶奶那樣的家長,因為孩子多跑了點路、多等了點時間、多付出了些勞動,就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非要討個說法或者找個遷怒的對象。

症狀之二: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受的歷練定義為苦、累、可憐。有位好友對我講過讓她特別煩惱的一個問題。由於他們夫妻倆車技都不太好,工作單位離家又比較近,就沒有買車,週末帶孩子出去一般是地鐵、公交,目的地公共交通不便的,再加個短途打車,一直以來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地鐵站裡花花綠綠的廣告和店鋪,還讓小傢伙覺得路途很有趣味。但是,外婆就覺得不好,總是在他們回家後連聲埋怨:“喔唷,寶貝辛苦死了、累死了!地鐵裡上上下下、顛來倒去的,沒車就是不方便!”時間長了,慢慢的孩子也開始“作”,出門不管遠近都要求打車,父母反覆解釋,這地方很方便,地鐵幾站路就到了,他也不依不饒。朋友苦惱地說,外婆這樣太矯情了!即使家裡有車,孩子將來也不可能不接觸公共交通吧?多麼正常的一件事,硬是給描繪成了苦役,孩子怎麼能不變得嬌氣呢?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孩子學游泳嗆了幾口水、被教練訓了幾句,就說孩子受苦了;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義務勞動,掃了一天馬路,就說孩子可憐;孩子學了幾門才藝,時間安排上稍微緊湊一點,就說孩子好累……

症狀之三:對孩子正常應該做到的事過度關注。我曾經見過一個為了孩子吃飯問題而抓狂的家庭。當時那小男孩5歲,像是成仙了似的,整天玩得很嗨但就是不想吃飯,每到飯點都要大人把他拖到飯桌前坐下。孩子漫不經心地劃拉著飯菜,吃幾口跑到旁邊搗鼓玩具,看幾眼電視,總之基本沒有爽快乾完一頓飯的時候。於是全家總動員,媽媽不斷地宣傳這個菜多麼美味,那個菜多有營養,爸爸一口接一口往孩子嘴裡餵飯,邊喂邊哄,哄不住了就訓斥,爺爺奶奶則是不停地把孩子涼了的飯菜拿去加熱或換新的。為了孩子吃頓飯,大人個個吃不好飯,像伺候國王一樣圍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嚥下每一口飯菜,才得到些許安心。偶爾孩子吃得又快又幹淨,大人又會很誇張地送上溢美之詞:“寶寶今天真乖!吃得真好,太棒了!” 我曾經委婉地提醒孩子媽媽,你們把吃飯這麼個生理本能的事情做得那麼矯情,只怕效果會適得其反。但是媽媽並不願意接受,我也就沒法再說。現在那個男孩上小學二年級了,聽說吃飯問題一直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每天學校的午餐總是倒掉一半,營養跟不上,明顯比同齡孩子瘦小單薄。

症狀之四:在孩子出現些小閃失時忙不迭地遞上“關心慰問”。

有一次,女兒幼兒園組織春遊,自由活動的時候,有兩個男孩子軒軒和小威在嬉鬧中不小心滑入一個小水池。池裡的水還沒有沒過孩子的膝蓋,並沒有危險,只是弄溼了衣服。兩個孩子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有點慌張,也有點狼狽,哼哼唧唧要哭的樣子。是兩位媽媽不同的反應,促成了兩個孩子後來不同的表現。軒軒媽媽一邊麻利地幫孩子擦身換衣服,一邊微笑著說:“寶貝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小插曲喔!”換好後,媽媽拍拍孩子的背“好了,繼續玩去吧”,軒軒立刻破涕為笑,又歡快地跑去找小朋友玩了,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而小威媽媽在給孩子擦身換衣服時,嘴巴一直沒停:“寶貝,水涼吧,要感冒了!”“寶貝,下次一定要小心啊,動作慢點!”“寶貝,玩得再開心也要腳下留神啊!”小威的爸爸也坐在旁邊,一會兒遞張紙巾,一會兒遞個水杯,一會兒檢查一下媽媽給孩子擦過的身體是不是徹底擦乾了。由於他們動靜比較大,吸引了不少家長圍過來看,又七嘴八舌地表示了關心慰問。可是,大家的好意不但沒有使小威的情緒平復下來,孩子反而哇哇大哭起來,還焦躁地揮舞著雙手,似乎要打人的樣子。接下去的遊樂項目,小威一個也沒參加,一路上生著悶氣。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其實,孩子自帶白紙一樣純潔無瑕的天性,也具有超強的可塑性。孩子的性格習慣、精神面貌,都是家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投射。他們對於很多事情的承受力,並不像家長想象的那麼脆弱,只要周圍沒有超過正常限度的反應,沒有人為傳遞的可能引起負面解讀的暗示,他們就能坦然地接受環境中的一切,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諧相處。而且,沒有哪個孩子天性喜歡“作”,喜歡和別人擰著,那是一件極度消耗能量、帶來負面體驗的事。如果說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很難帶,被孩子“作”得整天不得安生,那建議要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矯情病。

分析矯情病的病根,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家長自身的完美主義情結,什麼都要追求極致、完美。這類家長往往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上都極為嚴謹周到,這種性格延伸到親子教育中,就表現為要把孩子的一舉一動納入自己的標準中來規範;第二,潛意識裡對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覺得自己不插一槓子、不說點什麼就會失職,總覺得孩子的知識和心智沒法跟大人比,他們懂什麼,家長有義務替他感受周圍的事物並作出反應。

矯情的家長,看似非常愛孩子,願意為孩子做一切,但他們的言行造成的效果,恰恰是對孩子造成傷害,阻礙孩子生命潛能的正常展開。促使他們這樣做的,是想要一種“孩子在自己可控範圍內”的潛意識,他們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想法表達了沒有、自己的意見被接受了沒有,滿足的是自己的“正確”、“到位”,而眼睛裡並沒有看見孩子。

讓我們把自己置於孩子的位置,來還原一下之前提到的那些場景,看看孩子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什麼吧。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那位因為孩子疑似水痘跑了趟醫院而怪罪老師的奶奶,她的孫女感受到的是奶奶不尊重老師,這與她一貫所受的教育是相悖的,與周圍同學和家長的禮貌、友善相比,她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孩子。潛意識裡她對家長的做法不滿,但是又不知如何表達和消化,於是只能用壞脾氣來消極反抗。而且,這樣的做法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一個可怕的觀念——凡是讓我不舒服、給我添麻煩的人都是可恨的、應該被指責教訓的。時間久了,這孩子今後怎能不形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

那個坐地鐵回家被外婆的大驚小怪包圍的孩子,他其實一直在自我體驗與外婆帶來的人為干擾中搖擺,心理感受是不適的,但是以他的年齡,還不具有消化這種不適的能力。一件原本習以為常甚至感覺良好的事,被身邊人、尤其是與自己有著特殊親密關係的家人反覆“描黑”,難免不形成負面認同,真的不再接受這件事情。成年人有時候都很難避免這種影響,比如一些觀念傳統又性格強勢的婆婆不滿意兒子寵愛、照顧兒媳,在兒子面前反覆吹風,最終“作”沒了兒子的婚姻,何況是心智不成熟、還未形成獨立判斷能力的孩子呢?

那個整天被全家人監督催逼著吃飯的孩子,心裡一定覺得自己像一隻關在鐵絲籠裡被遊客圍觀的大猩猩,沒有私人空間,沒有對自己進食的自主權,對吃飯也就越來越牴觸,於是就會出現家長越是催逼、越是追著餵飯,孩子越是吃得不好的情況。別的很多事情也是一樣。

那個不小心滑入水池的孩子,本身已經在為自己的閃失深感尷尬和自責,希望這件事注意到的人越少越好,事情平息得越快越好。誰知道,家長只顧著表達緊張和關心,卻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不信任孩子化解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的一點小閃失置於眾目睽睽之下,幼小的孩子還沒有消化這種尷尬的能力,除了發火還能怎麼樣呢?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我所在集團公司的老總J,是一位年輕有為的70後。他出生於北方農村,五六歲就開始幫父母幹農活,第一次做飯時人還沒有灶頭高,踩個小凳子才勉強夠著。盛夏季節,他經常和同村的小夥伴們一起跳進鄉間小河避暑,上岸後渾身溼透,顧不上擦身換衣,就又滿世界地瘋去了。溼衣服在大太陽下一曬很快乾了,居然也不感冒。

上初中後,學校離家遠,交通不便,他每天穿著奶奶做的布鞋來回步行十公里;上高中開始住校,每天的十公里升級為沿著操場長跑。參加工作後,他每天天矇矇亮就起床,走過公交車+擺渡船+自行車的長途通勤路,冬天加班時在沒有空調的辦公室打過地鋪。先後調動過七八個單位任職,還曾經援藏三年,在每個崗位上都幹出了突出成績。同時,他還保持著一個令公司上下羨慕不已的記錄——參加工作二十多年,醫保卡從來沒有用過。偶爾的感冒發燒,喝點熱水睡一覺便也輕鬆解決。

J總那一代孩子,就像撒落在原野上的種子,環境的粗放,物質的清貧,多子女的家庭結構,家長文化程度和精力的不足,使得他們的父母不可能給予他們過度的關注和保護。這對於他們恰恰是一種成全,為他們的自然生長提供了空間,無形中促成了他們體格和精神的茁壯。

時代在發展,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孩子即使有心想體驗J總那樣的童年,都不可能了。但是,在任何時代,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都是相似的,有一個“大道至簡”的育兒理念,值得每一代家長踐行,那便是“不矯情”,學做一個“心大”的家長。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專門用一篇長文來闡述“自然養育”的觀點,提醒年輕一代家長在育兒中儘量迴歸自然,使育兒這件事趨於簡單和美好,防止用不必要的外力來打破兒童的“生態平衡”。簡直不能更多贊同,我理解,尹老師所提倡的“自然養育”,除了指儘量少用技術和產品去幹預孩子的自然生長,還包含著在心理上也要減少不必要干預的意思。

人的生長有著神奇的內在秩序,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態平衡”,有著與生俱來的適應環境、自我完善、在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越少有過度的評判和人為的干預,他的這種能力就發展得越充分。

為何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嬌氣,脾氣大,黏人,怎麼辦?


不要對孩子遇到的麻煩、波折表現出大驚小怪,麻煩和波折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驗積累,很多時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理解規則的途徑。

不要去屏蔽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磨練和蛻變,這都是他將來自立於世的必修課。小時候缺課多了,長大再補課才會嚴重打擊他的自尊和自信,消耗掉他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能量,而且可能終其一生都未必能補到位。我們常常見到一些活到三四十歲看問題仍然幼稚偏激、不會控制情緒、做一點點事就叫苦叫累的“巨嬰”,社會化程度始終停留在低水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把他們應該經歷的事情都看得很大、很難、很苦,給屏蔽掉了,他們從未獲得過真正的成長。

不要在孩子習得正常生活能力的過程中反應過度。對孩子的進步可以給予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適當引導和提醒,但都記得,千萬不要過度,更不要嫌他做得不好、費時費力就輕易出手包辦。要讓他知道,獨立吃飯洗漱、獨自出門回家、獨立完成作業、獨立做出一餐飯,乃至將來獨立謀生、獨立成家,這些都是人生的常態,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具備的功能。

不要對孩子的小閃失、小洋相送上過度的關注,把小傢伙本可以一笑了之、自行消化的事情聚焦、放大,讓他難堪和羞愧。太把一點事情當“事兒”的小格局,養不出成熟、獨立、豁達的優秀孩子。

教育學和生物學一直在證明,未成熟的生命總是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本能和潛力。愛孩子,就相信他可以、他能做到,給他一片“天高任鳥飛”的廣闊藍天。

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要把他們養成一棵筋骨堅韌、不懼風雨的參天大樹,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還是一根綿軟無力、只能依附於其他植物才能存活的菟絲子,在苟延殘喘的寄生中草草了卻一生?答案不言自明。判斷家長教育成敗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你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適應環境、與人相處、獨立做事、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不斷增強,還是停滯不前?你與孩子相處的過程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雖然忙碌但心態一直快樂、平和、享受,並且有成就感?

要想有個好帶、省心的孩子,試試看,從做個不矯情的家長開始!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學堂”簽約作者,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