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新體驗# 現實版《急診科醫生》來了!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五一新體驗# 前不久,小編又將《急診科醫生》看了一遍(沒有快進的那種……),相比那些套著醫療外殼的俊男靚女偶像劇,小編更喜歡這部國產劇,它關注社會熱點,刻畫人性冷暖。在急診科每天都要面臨的生死語境下,探討了醫者何為,時代何為。

而在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小編收到了一份非常Special的“禮物”——到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體驗觀摩

帶著一點興奮、一點擔憂和一點茫然無措,我換上白衣進入了急診搶救室……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4月28日,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搶救室。

搶救危重急 與死神賽跑是常態

上午10:30,小編剛到急診搶救室,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譚志勇大夫邊忙邊對我說:“搶救危重急,沒有‘淡旺季’,24小時連軸轉,今天病人還不算太多……”還沒等給我介紹完,搶救室就推進來一名腦出血的患者。

“把床加到這兒吧。”譚志勇挪開一把椅子。

不用醫生叮囑,兩名當班護士就開始為那名腦出血患者查體、輸液、採血、做心電圖……看似繁瑣的工作流程,對於當班護士們來說早已輕車熟路。

關於加床:

急診科搶救室正常狀態下可放7張病床,但加床是避免不了的,“最多的時候得放12張床,還經常找別的科室借床。”一名準備配藥的護士邊走邊告訴小編。

上午10:42,護士們正在同那名腦出血患者的家屬瞭解病情,搶救室又推進來一名中年男子,他面色青紫,嘴角和下巴還掛著殷紅的血漬,看上去苦不堪言。還沒等護士拿來垃圾桶,鮮血再次從他嘴裡不斷湧出,吐了搶救室一地。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4月28日,護士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提供護理。

譚志勇見狀馬上停止手頭的工作跑了過來,“消化道出血,必須馬上藥物止血,安排胃鏡。” 跟患者堂哥短暫交流後,譚志勇馬上開了止血藥。

通過在電腦上查閱患者病例,譚志勇發現患者曾因肝硬化在地壇醫院住過院,初步判定為肝硬化合並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事不宜遲,他馬上電話聯繫了胃鏡室給患者安排胃鏡止血手術。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在10點半到12點這一個半小時裡,譚志勇總共接打電話17次,協調病房、安排手術、解答病情……他語速很快,顧不上喝水。

何止996 誰說他們百毒不侵

“急診的醫生,天天跟病毒打交道。”“他們都有抗體了,百毒不侵。”搶救室外,兩名家屬的對話很德雲社(想象力豐富...)!但也透露出,患者對急診科醫生護士的理解誤區。

其實,每天高強度、黑白班、暴露於感染環境中的急診醫護工作者,也難逃免疫力下降,生病的困擾。“有時帶病工作,患者多,忙不過來,很正常。”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王利娟對小編說。

最近,微博上被吐槽的“996”在這兒都不算什麼,這兒是“007”啊!(7天x24小時)需要有人晝夜值守。急診科三班、四班倒,有時還會加班,黑白顛倒成了他們的日常。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急診科護士長王利娟

中午12:30,已經超過醫院午餐時間1小時,忙碌的搶救室才逐漸有醫生護士兩兩替換的去吃飯。

醫生辦公室內一個能容納三四個人的長條桌子和幾把小椅子,就是他們的“食堂”。幾名醫生護士匆匆低頭吃飯,偶有交談。譚志勇吃完這頓飯只用了7分鐘,他放心不下那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人多的時候,也只能湊合站著吃一頓了......

因為飲食不規律,很多急診醫生都有慢性胃炎,“經常吃午飯已經2點多了,有時一頓飯能吃好幾次,剛端起碗,搶救室那邊有病人就得馬上去,等回來飯已經涼了。” 王利娟語氣中帶著一絲心酸。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急診科護士荊曉紅(右一)

荊曉紅2006年就來了北京地壇醫院,調到急診科從事護理工作也已經4年了,家住石景山的她每天開車上下班,往返80多公里。中午,她要了一碗熱湯麵,“感冒了,想喝點兒熱的。”她邊吃邊告訴小編,“最近身體不太好,犯了乳腺炎,而且平常也沒時間吸奶,孩子才7個多月,就已經被迫斷奶了。

蘇然也是急診科的一名護士,患感冒和腸梗阻的她依舊帶病堅持工作,“不用報道我,別人更辛苦。”她笑著對小編說。

其實,在急診科,無論是哪個學科的醫生、護士,每個人都很辛苦。對大多數人來說,五一小長假,意味著歡聚一堂與美味佳餚。但對依然堅守在崗位上的醫護人員而言,這天與其他364天沒有什麼不同。

醫患並肩行 讓關愛與感恩迴歸

除了搶救病人,急診科也是一個經常需要解釋溝通和安慰情緒的地方,不厭其煩地給家屬解釋救治方案;設身處地的為患者節約開銷;情真意切地安撫患者和家屬激動的情緒,也成了急診醫護人員的日常。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這裡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4月28日,急診科主治醫師譚志勇大夫正在向家屬介紹病情。

但即便如此,在急診科,醫者仁心偶爾也會被不理解的患者和家屬質疑……

“在急診科工作最怕什麼?”

“最怕家屬投訴。”一名醫生道出了心中的苦與淚。

他說,有的時候盡心盡力,但還是會遭到家屬的投訴,“雖然這樣的情況可能只有1%……遇到也只能多跟家屬解釋與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

一名年輕護士告訴小編,“有時候做了很多努力,反而被投訴了,真的很委屈。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4月30日,急診科護士趙新波(左一)和同事正在接待患者家屬

急診科是醫患糾紛的高發區,因為急診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患者和家屬情緒也易急躁,說到底常常是信任和理解的缺失。小編認為,假如患者能換位思考,就可減少某些場景下對醫護的不滿。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4月30日,急診科護士長王利娟在搶救室整理儀器。

在病魔面前,醫護人員和患者其實是並肩同行的“戰友”。於患者而言,對於讓自己擺脫疾苦的醫者“戰友”,猜疑臆斷之心不可有,真誠敬重的感恩之心不可少。從醫者而言,也應多一分對職業的返璞歸真,檢視內心愛的分量,提升職業的人文情懷。

其實,醫患關係的本真,應該是愛和感恩。

· 寫在最後的話:

短短三個半小時的急診體驗,猶如看了一場4D版的《急診科醫生》。截止我離開時,搶救室依舊繁忙一片,除了新收的兩名患者,出院的一名患者和轉至病房的一名患者,其餘患者還留在搶救室搶救。這次體驗,小編主要在搶救室度過,其實急診內外科診室、護士臺、留觀室的節奏也不輕鬆,只待小編下次再深入體驗。

走出急診大廳,回首望去,譚大夫又一溜兒小跑地進了搶救室……望著他的背影,回想這三個半小時的身臨其境,小編看到的是急診科的醫生護士們為了挽救生命忙忙碌碌、進進出出的身影,卻完全沒有想象中的血肉模糊,沒有影片中的驚心動魄,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

#五一新体验#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来了!

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護士合影。韓鐵 攝

絕處逢生的狂喜、回天乏術的悲慟、生死未卜的無措、性命相托的信任,每天都在這裡發生著。如果說醫院是一個生與死較量的戰場,那麼急診科醫護人員就是這場戰役的先頭部隊。

勞動節

向他們致敬!

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

醫護人員致敬!!!

向所有的勞動者致敬!!!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醫者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