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宁国响壁”,又名“灵皈响壁”,中江县流传一千多年的“伍城八景”之一。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很高,原是中江县城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中江县城始建于隋代,那个时候,福会寺是县城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福会寺宋代改名“宁国寺”,清初更名“灵皈寺”,俗呼“鲁班寺”。该寺创始于隋开皇中,完成于大业间(公元601-603年),主持建造人是中江县令柳边、大夫赵才、司功牟德。该寺历代保存与维修颇好。高大的庙宇和佛像造型艺术,在全省亦属最古老而著名的名胜之一。其中,最奇异且艺术价值最高者当数“宁国响壁”名胜。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宁国响壁”在中江县城唐代时的福会寺毘卢殿西北,是一幅约高2米、宽1米的壁画,可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在宋代,因“官方”认定“属实”,寺名也就由“宁国寺”改称为“宁国响壁”,后又改名为“灵皈响画”。这幅巨大壁画,相传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画的是“乐工演奏图”。画面上呈现烟云缭绕,有数十名“乐人”各自敲锣、擂鼓、吹箫、弄笛、含笙、鼓瑟、弹琴、击板,不一而足。有的和着乐声翩翩起舞,有的侧耳细听领略情趣。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用手掌或用物件拍打壁画,就会发出抑扬顿挫、婉转美妙的声音来。若当月白风清、万籁俱寂之夜,亦可听到壁间发出的声音、法乐梵音,宛如天籁。唐代高僧“无德”有诗赞曰:“僧繇妙墨画西方,月殿时闻有异香。不信佛前微拍手,空中音乐韵宫商。”清代诗人王云泉有《宁国响壁》诗赞音乐画:“东国有遗壁,夹幔锵金玉。又从绀碧宇,妙音信手触。风定语檐铃,个中谁顾曲。”

中江宁国寺响画赞碣甚多,尤以北宋知中江县事兼兵马都监的万当世(公元1038-1041年任中江县令)所撰《中江县宁国寺响画赞并序》最有权威而著名。万当世在宋仁宗宝元元年来中江任职,初次听说响画,并不相信,很久都没有去看究竟,后来,他与朋友一起去看了。终于相信了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述其事。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中江县宁国寺响画赞并序》。

响壁音乐画,作于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传为吴道子画稿。万当世等鉴定响壁名胜后撰写《响画赞并序》是“康定元年岁次庚辰七月十四日,即宋仁宗执政后18年,公元1040年。其石碣碑文是“万历壬寅岁知中江县事傅遇高刻”,即公元1580年。

“响壁画”名胜流传千百年,古代全国地志、省州府志及历代《中江县志》多有记载,如宋《舆地纪胜》、明《蜀中名胜记》等亦有详录。

清康熙年间,某县令不谙此为艺术杰作,怀疑中有怪,破壁察看,其中只有墨斗、铜丝而已。认为是鲁班有灵,因已称灵皈寺为“鲁班寺”。1950年春,拆毁灵皈寺时,有人亲见响画夹壁中,满布金属细丝及琴弦之类,密如蜘蛛网络,乃悟为人工音乐壁艺术创作。效果如乐器,如用人力手拍或风雷震动,自然而然地共鸣发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证明“响壁”并非神灵,乃自然、物理与巧工而成。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号。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