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记者 李宏)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见证者,也是农村改革的实践者,在30多年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承诺,更传承着基层农村干部利民为民的信念和理想。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落里,他实现了村民由贫变富、集体由弱变强的宏大目标。他就是山西省劳动模范、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山西省2019年度三晋英才、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

从晋中市城区驱车出发,沿102省道一路向南行,不到半小时便可抵达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沿着绿荫掩映的道路而行,两旁温室、拱棚林立,在春日的照耀下绽放着勃勃生机。春风徐来,目光所及,一派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象。这一条数百米长的入村路优美清净,隔绝着公路上的喧嚣。路的尽头,视线豁然开朗,但见新民居林立,村中干道平整清洁……

张胡村在北田镇人口不算多、资源不算丰富,在全榆次更谈不上有多好的基础条件,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张胡村成为了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全省首批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试验示范基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在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工作了24年的张爱茂,正是张胡村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勇于创新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从1979年起,张爱茂就相继任团支部书记、会计、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等职。1995年,张爱茂被村民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村支书一天,就要为村民做一天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张爱茂的座右铭。自接上支部书记这个担子起,张爱茂就立誓,要干就干好,否则就不干。“一定要让村民先富起来。”张爱茂暗下决心。如何才能富起来,当时有个口号是“若要富,栽果树,要想快,大棚菜。”这在当时是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1993年,张爱茂当村委主任那年,村里有9户人家种了温室大棚,迈开了张胡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步子,也拉开了张胡村创新发展的序幕。

创新是种尝试,但不下河永远不会知道河水的深浅。万事开头难,当时对于种大棚,村民们大多心里没底,很多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张爱茂见状,经过多番考察,认为种大棚是让村民能够增收的有效办法。

说干就干,在张爱茂的动员下,一些村民开始和他一起着手大棚的事情。为给大家节约成本,张爱茂开着车带领村民到山东买大棚材料,一个大棚节省了20%的开支。为给村民解决技术难题,张爱茂邀请山东、农大等地的技术员来村里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在科学种植方法的支持下,在村民的辛苦付出下,种了大棚的村民当年就赚了钱,因此,也极大地带动了还在观望的村民们。在随后的两年里,村民自发地发展起了36套大棚。现在,大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全村70%的人都在种,设施蔬菜的面积达到了900多亩。

如今的张胡村,温室大棚里还引进了樱桃、玉露香梨等高端水果;拱棚里种植了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秋葵等新品种;大田里分批次安排了彩色土豆、糯玉米和各种时令蔬菜……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也彰显着张胡村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发展大棚的同时,张爱茂没有放松传统项目果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果树产业日趋成熟,如今水果面积已达1300亩。全村基本实现了家庭户均一套棚、人均二亩果的目标,仅此两项主导产业,就占到村民全部收入的八成以上。张胡村人终于在致富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敢于担当 打造农村人居好环境

担当是种责任,但抓住机遇的往往是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张爱茂记得,张胡村第一次旧村改造是1992年。当时因为长期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村民手里逐渐有了余钱。富裕起来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建房热情高涨。但是,张胡村有个现实的制约是,村子北高南低,且位于疙瘩河的下游。这条季节性河流一到雨季,常常形成洪水,村南的村民经常要遭到洪水的袭击,房屋修了毁、毁了修,劳民伤财还不安全,村民们都想把房子建到地势较高的北边去。了解到村民的愿望后,村里请来专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为整村作了详细的规划。当年,村里按照规划统一建起小二楼82套,并完成了配套和绿化。村里人住上了比城里人还高档漂亮的小二楼,这在当时成为了轰动性的新闻。一时间,张胡村成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小二楼建起后的十年里,张胡村严格按规划办事,没有再随意批过一块宅基地。直到2002年,村里又规划建设了22户的新小区,并先后完成了园林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设备建设、农村文化卫生设施建设等。

1992年和2002年,张胡村的两次旧村改造,共有104户村民住到了新规划的小区。良好的居住条件,引来了各方的称赞和羡慕。但是张爱茂知道,新村旧村居住环境不均衡,全村居住规划还不合理。如何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让全村的老百姓都住进崭新的楼房,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谋划。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榆次区召开区、乡、村三级干部座谈会,提出利用“土地增减挂钩”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机会来了,说干就干,当在座的其他乡村干部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的时候,张爱茂挺身而出说:““张胡村先干!如果我能干成功,大家再接着干,如果干不成功,我情愿摘下支部书记的帽子。”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就此,张胡村也成为榆次区旧村改造第一个敢于扛鼎的村落。

就这样,张胡村旧村改造拉开了大幕。

旧村改造最大的难题在于拆迁,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既敏感又复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确实不容易。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为了在全村营造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合印发了《致村民们的一封信》,对旧村改造的目的意义及实施办法进行了说明,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保证公平公正,减少消除拆迁过程中的矛盾纠纷,村“两委”通过严格的“四议两公开”程序,专门成立了旧村改造领导组,对所有涉及改造的院落进行了摸底、调查、丈量、保存影像资料,并结合张胡村实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分”办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拆迁补偿的公正透明。

针对房屋建设、拆迁范围、拆迁步骤、拆迁时间、拆迁补偿、村民安置等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村“两委”通过调查摸底、核算费用、可行性讨论、宣传发动、摸底测量、制订方案、规划设计、评估定价、入户见面、签订协议十个步骤,次第展开工作。

作为“领头雁”,张爱茂率先带头,把自己价值近30余万元的小二楼拆除。同他还发动身边的亲属带头拆迁。他的这些举动,村民们纷纷被感动、被影响,成为了新村建设的真正主体。

人心齐,泰山移。2012年,张胡村在两次旧村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榆次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分两期实施的改造工程共建成了136套小二楼,4栋单元楼。从此,村里90%的村民告别了昔日的小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与此同时,村里还不断推进环境整治,同步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公共卫生间,并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工程,“栋栋新楼拔地起、户户村民住新居”的美丽宜居新张胡展现在人们面前。记者行走在张胡村里,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就是几乎每家都有两层高的“小洋楼”,房子立面整洁,窗明几净。

“任重而道远,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负使命。”看着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漂亮整洁的张胡新居,张爱茂未来的愿景是,借乡村振兴的东风,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把张胡建成了一个集旅游、采摘、观光、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新典型。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张胡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