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張胡村黨支部書記張愛茂:老支書的為民答卷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記者 李宏)他是中國農村改革的見證者,也是農村改革的實踐者,在30多年的歲月裡,他始終堅守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和承諾,更傳承著基層農村幹部利民為民的信念和理想。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村落裡,他實現了村民由貧變富、集體由弱變強的宏大目標。他就是山西省勞動模範、新農村致富帶頭人、山西省2019年度三晉英才、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張胡村黨支部書記張愛茂。

從晉中市城區驅車出發,沿102省道一路向南行,不到半小時便可抵達榆次區北田鎮張胡村。沿著綠蔭掩映的道路而行,兩旁溫室、拱棚林立,在春日的照耀下綻放著勃勃生機。春風徐來,目光所及,一派令人賞心悅目的田園景象。這一條數百米長的入村路優美清淨,隔絕著公路上的喧囂。路的盡頭,視線豁然開朗,但見新民居林立,村中幹道平整清潔……

張胡村在北田鎮人口不算多、資源不算豐富,在全榆次更談不上有多好的基礎條件,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張胡村成為了全省首批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首批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省級生態文明村、全省首批國家級無公害生產基地、山西農大農科教試驗示範基地、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

在張胡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工作了24年的張愛茂,正是張胡村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勇於創新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從1979年起,張愛茂就相繼任團支部書記、會計、村委會副主任、村委會主任等職。1995年,張愛茂被村民們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當村支書一天,就要為村民做一天實實在在的事。”這是張愛茂的座右銘。自接上支部書記這個擔子起,張愛茂就立誓,要幹就幹好,否則就不幹。“一定要讓村民先富起來。”張愛茂暗下決心。如何才能富起來,當時有個口號是“若要富,栽果樹,要想快,大棚菜。”這在當時是最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1993年,張愛茂當村委主任那年,村裡有9戶人家種了溫室大棚,邁開了張胡村發展蔬菜產業的步子,也拉開了張胡村創新發展的序幕。

創新是種嘗試,但不下河永遠不會知道河水的深淺。萬事開頭難,當時對於種大棚,村民們大多心裡沒底,很多人都是持觀望的態度。張愛茂見狀,經過多番考察,認為種大棚是讓村民能夠增收的有效辦法。

說幹就幹,在張愛茂的動員下,一些村民開始和他一起著手大棚的事情。為給大家節約成本,張愛茂開著車帶領村民到山東買大棚材料,一個大棚節省了20%的開支。為給村民解決技術難題,張愛茂邀請山東、農大等地的技術員來村裡進行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在科學種植方法的支持下,在村民的辛苦付出下,種了大棚的村民當年就賺了錢,因此,也極大地帶動了還在觀望的村民們。在隨後的兩年裡,村民自發地發展起了36套大棚。現在,大棚是村裡的支柱產業,全村70%的人都在種,設施蔬菜的面積達到了900多畝。

如今的張胡村,溫室大棚裡還引進了櫻桃、玉露香梨等高端水果;拱棚裡種植了水果黃瓜、櫻桃西紅柿、秋葵等新品種;大田裡分批次安排了彩色土豆、糯玉米和各種時令蔬菜……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場景,也彰顯著張胡村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發展大棚的同時,張愛茂沒有放鬆傳統項目果樹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通過不斷地改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果樹產業日趨成熟,如今水果面積已達1300畝。全村基本實現了家庭戶均一套棚、人均二畝果的目標,僅此兩項主導產業,就佔到村民全部收入的八成以上。張胡村人終於在致富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敢於擔當 打造農村人居好環境

擔當是種責任,但抓住機遇的往往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張愛茂記得,張胡村第一次舊村改造是1992年。當時因為長期大力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手裡逐漸有了餘錢。富裕起來的農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願望非常強烈,建房熱情高漲。但是,張胡村有個現實的制約是,村子北高南低,且位於疙瘩河的下游。這條季節性河流一到雨季,常常形成洪水,村南的村民經常要遭到洪水的襲擊,房屋修了毀、毀了修,勞民傷財還不安全,村民們都想把房子建到地勢較高的北邊去。瞭解到村民的願望後,村裡請來專家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為整村作了詳細的規劃。當年,村裡按照規劃統一建起小二樓82套,並完成了配套和綠化。村裡人住上了比城裡人還高檔漂亮的小二樓,這在當時成為了轟動性的新聞。一時間,張胡村成了全區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

小二樓建起後的十年裡,張胡村嚴格按規劃辦事,沒有再隨意批過一塊宅基地。直到2002年,村裡又規劃建設了22戶的新小區,並先後完成了園林村建設、大型秸稈氣化設備建設、農村文化衛生設施建設等。

1992年和2002年,張胡村的兩次舊村改造,共有104戶村民住到了新規劃的小區。良好的居住條件,引來了各方的稱讚和羨慕。但是張愛茂知道,新村舊村居住環境不均衡,全村居住規劃還不合理。如何徹底改變這種現狀,讓全村的老百姓都住進嶄新的樓房,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謀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2年,榆次區召開區、鄉、村三級幹部座談會,提出利用“土地增減掛鉤”資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想法。機會來了,說幹就幹,當在座的其他鄉村幹部面面相覷、無人敢應的時候,張愛茂挺身而出說:““張胡村先幹!如果我能幹成功,大家再接著幹,如果幹不成功,我情願摘下支部書記的帽子。”他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而就此,張胡村也成為榆次區舊村改造第一個敢於扛鼎的村落。

就這樣,張胡村舊村改造拉開了大幕。

舊村改造最大的難題在於拆遷,拆遷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既敏感又複雜,如何做好這項工作確實不容易。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老支书的为民答卷

為了在全村營造建設新農村的濃厚氛圍,村黨支部、村委會聯合印發了《致村民們的一封信》,對舊村改造的目的意義及實施辦法進行了說明,以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為保證公平公正,減少消除拆遷過程中的矛盾糾紛,村“兩委”通過嚴格的“四議兩公開”程序,專門成立了舊村改造領導組,對所有涉及改造的院落進行了摸底、調查、丈量、保存影像資料,並結合張胡村實際,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分”辦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拆遷補償的公正透明。

針對房屋建設、拆遷範圍、拆遷步驟、拆遷時間、拆遷補償、村民安置等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村“兩委”通過調查摸底、核算費用、可行性討論、宣傳發動、摸底測量、制訂方案、規劃設計、評估定價、入戶見面、簽訂協議十個步驟,次第展開工作。

作為“領頭雁”,張愛茂率先帶頭,把自己價值近30餘萬元的小二樓拆除。同他還發動身邊的親屬帶頭拆遷。他的這些舉動,村民們紛紛被感動、被影響,成為了新村建設的真正主體。

人心齊,泰山移。2012年,張胡村在兩次舊村改造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榆次區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進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分兩期實施的改造工程共建成了136套小二樓,4棟單元樓。從此,村裡90%的村民告別了昔日的小平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與此同時,村裡還不斷推進環境整治,同步建成了生活汙水處理站和公共衛生間,並實施綠化、美化、亮化等配套工程,“棟棟新樓拔地起、戶戶村民住新居”的美麗宜居新張胡展現在人們面前。記者行走在張胡村裡,給人最直接的視覺衝擊就是幾乎每家都有兩層高的“小洋樓”,房子立面整潔,窗明几淨。

“任重而道遠,在為民服務的征程中必須更加努力,才能不負使命。”看著排列整齊的溫室大棚、漂亮整潔的張胡新居,張愛茂未來的願景是,借鄉村振興的東風,結合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拓展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把張胡建成了一個集旅遊、採摘、觀光、休閒、住宿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新典型。厚積薄發、生機勃勃的張胡村,正大步邁向更加幸福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