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VS中國社科院:兩大旅遊研究重鎮的對轟與共振

【品橙旅遊】40年旅遊發展歷程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其獨特的作用和研究機構較深影響著旅遊學界、業界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研究室(全稱“旅遊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與社科院財貿所的旅遊研究中心,分別憑藉40年、20年的成長,講述一個行業的起承轉合。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輝煌的過去,值得銘記;纏繞的未來,等待書寫。

中國科學院VS中國社科院:兩大旅遊研究重鎮的對轟與共振

代際傳承:星火何以燎原

中科院地理所發力旅遊研究,早在1978年就有了端倪。其時,吳傳鈞院士已經涉足旅遊地理研究,但是在萬象更新的時代氛圍中,地理所需要“物色”一個更專注的研究者去把盤子做大。

地理所所長黃秉維、經地室主任吳傳鈞等一合計,認為所裡的“小郭”是最合適的人選,“腦瓜活,能說會道,文筆也好”。這個“小郭”就是已經44歲的郭來喜。

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研究就算起步了,郭來喜又找了楊冠雄、宋力夫、於福順等人,組建了旅遊地理學科組。郭來喜、楊冠雄、宋力夫成了早期中科院旅遊研究的“三駕馬車”。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不知道怎麼搞,也不知道怎麼發力。郭來喜後來回憶,幾個人就先讀讀書,找找歷史淵源,再看看國外的研究情況,搭著院士們的“便車”跟著一起做做田野調查。

真正讓這支研究力量打開局面的,是“三個一”——一篇文章、一個課題、一個活動。

一篇文章——《開發我國旅遊資源,發展旅遊地理研究》。吳傳鈞寫了個開頭,讓郭來喜繼續寫下去,最終成文1萬多字,第一次對我國的旅遊地理研究提出了系統學理性的構建設想。1979年9月,國務院在北戴河召開全國旅遊工作會議,這篇文章被大會選為會議代表的參閱論文。當然,“三駕馬車”其後也寫出了其他一些代表作如《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旅遊事業的幾個戰略問題》、《我國旅遊業發展中的十個矛盾及其解決途徑的探討》、《我國發展旅遊事業的若干問題》等以及那本《旅遊地理文集》。

一個課題——“華北海濱風景區昌黎段開發研究”。這是由郭來喜、楊冠雄、宋力夫等人在1984年完成的,也是我國第一個旅遊規劃課題,至今還有很多可取之處,基本上也為此後的旅遊規劃“打了個樣”。這一波老先生們後來在“黃金海岸”旅遊開發中樹立一派風格,也與此課題息息相關。

一個活動——80年代初開啟了中美日四次長城考察的組織工作,在強調保護的同時也提出了合理利用路徑,並將旅遊開發作為重要方向,既獲得了國外相關文化保護基金會的支持,也組織了國內的系列大咖雲集的論壇,在社會上引起極強的反響,是早期中科院開展國際合作的經典之作,也算是早期“文旅融合”的樣板。

到了90年代中後期,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研究進入了比較艱難的時候,幾位老先生漸漸淡出,後續研究力量又沒有起來。倒是陳田、牛亞菲極力支撐,延續了一脈血統。特別是城市地理出身的陳田盡力把旅遊研究隊伍攏了攏,在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也辦了個較有名氣的生態旅遊雜誌。90年代,中科院旅遊研究倒是培養了不少日後聲名日隆的學生,如範業正、唐順鐵、郭英之、劉鋒、陶偉、王雲才等一批旅遊博士,包括做博士後的陸林等人。

在中科院旅遊研究陷入困難之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創建並逐漸強勢崛起。早期是在張廣瑞主持下創建的,主要靠自收自支,有社科院財貿所旅遊與服務研究室的底子,當然也與新疆一個大財團的支持有一定關係,後來脫鉤之後,劉德謙也加入進來。

張廣瑞70年代初就涉足旅行社業,做過外語導遊。1981年進入社科院財貿所專門從事旅遊研究。不久就去英國薩里大學學習,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旅遊留學生,其在飯店業、出入境旅遊方面的研究成名很早。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在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的“三駕馬車”——張廣瑞、劉德謙、李明德。張廣瑞主要負責國際交流,劉德謙主要負責《旅遊綠皮書》,李明德主要旅遊規劃。

篳路藍縷之下,幾位創始人榮辱與共,一鼓作氣,很快還清了早期因一些原因欠下的“舊賬”。終於,在社科院體系內建立了更強大的旅遊研究正規軍,也建立了包括科研院所、相關高校、管理部門、旅遊業界在內的特約研究員制度。

進入新世紀,中科院旅遊研究力量恢復了元氣。陳田先生一個功績就是,主導成立了“旅遊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即以上簡稱所指“旅遊研究室”),才讓旅遊研究隊伍有了成建制的“根據地”,終於形成了劉家明、鍾林生、席建超“三大臺柱子”,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如是。

中國科學院VS中國社科院:兩大旅遊研究重鎮的對轟與共振

事實上,一個學科的代際傳承,有時候是骨肉相連的。當年,旅遊學開山祖師爺之一、北大陳傳康先生曾指導劉家明、崔鳳軍、楊新軍三名博士生。90年代後期,陳先生猝然離世,郭來喜擔任北大兼職外聘教授,與王恩湧先生一起接手指導那三名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他們也跟地理所的同批的博士生們,一起參與了多個國內知名目的地的旅遊規劃和研究項目。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們的陳年八卦,並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一段白衣飄飄的時光,是青春最好的註解。

對於社科院而言,作為張廣瑞得意門生的宋瑞迅速成長起來,在幾位老先生共同的悉心培養下,宋瑞也越來越具有擔當大梁的格局和研究視野。新世紀以來,旅遊研究中心也搭建了宋瑞、金準、吳金梅等組成的新班子。

當然,社科院體系裡還有一支重要的旅遊研究力量——就是戴學鋒領銜的旅遊與休閒研究室,戴氏的產業實踐研究功力深厚,有情致、有情懷、有格局,人也灑脫,有“戴逍遙”之稱。

不負光陰不負旅,老先生們這一棒傳給了下一代。

拳頭產品:旅遊規劃VS《旅遊綠皮書》

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規劃,對旅遊業界產生極大影響,實現了觀念更新,提供了實踐模型。僅郭來喜先生,就做過5個省級旅遊規劃、8個市級旅遊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

那一波風起雲湧的光輝歲月,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規劃挺立潮頭,頗有點四方來賀、捨我其誰的架勢。業界一度戲言,老先生們把省級都做得差不多了,不調規的情況下,徒子徒孫們的規劃路線只能“下沉”。

即使到了90年代中後期,中科院旅遊研究人才有點青黃不接的時候,陳田的《福建東山縣旅遊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也是縣域旅遊規劃的代表作。

可以說,中科院地理所的旅遊規劃引領了一個時代。後來才有了大地、巔峰、綠維、大衍致用、景域、博雅方略、來也等更專業化的一線旅遊規劃公司,它們也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成為“佼佼者”。

擴展閱讀:旅遊規劃四大天王,如何行走江湖

擴展閱讀:王衍用:三十年目睹旅遊規劃之怪現狀

面對更多勁敵的出現,中科院地理所後來也成立了旅遊地理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劉家明、寧志中、齊曉波等皆有成名作,地方上對中科院系旅遊規劃評價最高頻的詞彙就是——“紮實”。

尤值一提的是,由地理所地貌學研究室轉到旅遊研究的尹澤生先生有著相關的突出貢獻。他主持起草的全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等標準對旅遊規劃的科學化、體系化、專業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成立初期,也涉足旅遊規劃,但遠不是它的強項。真正讓優勢凸顯出來的是其宏觀產業政策、國際視野、微觀產業經濟分析等。特別是其著力打造的《旅遊綠皮書》成為其標誌性招牌,也讓它聲名大噪,取得了與中科院旅遊研究室“扳手腕”的資格。

原本《旅遊綠皮書》設想是四個主編,後來出版社嫌聯名太多,就確立了三個主編——張廣瑞、劉德謙、魏小安,以及其他幾位參與者。早期形式就是總報告、三大市場分報告等。一夥老人幹得熱血沸騰,反覆碰撞討論,具體工作由劉德謙負責。

擴展閱讀:“旅遊”何以為“旅遊學”:六大宗師的傳道之旅

那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時光,沒有私心,也沒有雜念。對於劉德謙而言,人生上半場做出了《旅遊學刊》,下半場做出了《旅遊綠皮書》。一切都剛剛好。

再後來,宋瑞為皮書做了大量工作,其他幾位老先生們都很喜歡她的好學、聰慧和認真。可以說,旅遊研究中心的人才梯隊建設做得還是比較到位。魏小安、張吉林、戴學鋒在《旅遊綠皮書》發展壯大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力越來越大後,旅遊研究中心又做起了《休閒綠皮書》。

如今《旅遊綠皮書》已經出版了17本,《休閒綠皮書》也已出版6本,現在依然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被業界公認為中國旅遊和休閒研究領域的重要讀物,也先後多次獲得優秀皮書獎。

繼往開來:一個等待書寫的時代

保繼剛先生將現代旅遊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9是理想主義階段;第二階段,1990—1998是現實主義階段;第三階段,1999至今是理想主義迴歸並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階段。

保繼剛認為,第三階段重新顯示出對建構理論的重視,跨學科研究增多,國際交流增多,學科獲得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強。此言不虛。中科院旅遊研究室與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正經歷這一階段。

當前,劉家明在旅遊度假區、城市遊憩空間等方面的的研究極見功力,奠定了一些理論基礎,也開創了該領域的新境界。以旅遊度假區為例,劉家明進行了系統持續研究,在旅遊度假區的內涵、功能與結構、選址與開發策略、開發模式、發展演化規律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相對完整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為後來大量的旅遊度假區規劃設計實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更關鍵的是,劉家明團隊還將這套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多個旅遊度假區的研究與規劃實踐中,獲得了市場認可。

早年一直專注城市地理研究的劉家明,在旅遊的理路下,紮實地構建起城市遊憩空間體系研究,聚焦城市旅遊中的遊憩空間構成、產業集群、休閒商業區、城市綠帶等不同的城市旅遊系統,關注其空間演化規律、驅動因素和機等等。

鍾林生在生態旅遊、國家公園等領域都有學界不能忽視的“硬貨”。多位學人都承認,鍾氏在生態旅遊方面是最捨得下笨功夫的研究者,理論構建上會有大氣象。一本《生態旅遊規劃原理與方法》直到現在還有極高的指導價值和前瞻性。沉潛的鐘氏在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的戰略思考正引起業界越來越大的關注。

席建超則對於旅遊地城鎮化、國土遊憩空間優化等方面著力深耕。在揭示旅遊地城鎮化的基本規律方面,席氏提出不少極具價值的判斷。例如,以旅遊區為中心,旅遊城鎮化過程呈現核心—邊緣擴展減弱態勢,核心旅遊村落土地利用則向旅遊小鎮演化;核心旅遊村落和臨近傳統村落呈現“空心村”和“實心村”差異,並造成“生存型”和“發展型”生計模式分化;區位條件作為主導因素,決定旅遊聚落髮展模式分化,內部旅遊業態佈局演化、人口分佈等等。其中,《過去25年旅遊村落社會空間的微尺度重構——河北野三坡苟各莊村案例實證》一篇極見紮實的研究和調查水準。

在國土遊憩空間優化理論方面,席建超創新和實踐作用不容低估。他建構與目前國土空間格局相協調的國土遊憩空間理論模型,形成了一些對現階段區域旅遊研究發展導向的基本判斷。相關結論也應用於國家“十三五”旅遊發展戰略規劃“空間戰略規劃”和“長江國際黃金經濟帶”規劃編制中。而且對於當前大熱的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和評價標準,江湖傳言,席氏和戴學鋒分別代表中科院和社科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對於全域旅遊的產業組織形態、空間要素建構等問題的認識大概也在逐漸影響著政策。

之於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而言,宋瑞的研究水準已支撐起門戶,其個人研究實力也頗有當年文化場域的“陝軍東征”的勢頭。宋瑞有著極好的國際視野,在產經脈絡裡的宏觀視野和微觀分析也頗見功力。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方向以及當下發展形勢,宋瑞領銜的團隊應該會在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全球化旅遊發展趨勢及中國旅遊發展戰略,國民休閒與美好生活等方面進一步著力鋪排。

40年來女性旅遊研究者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群體。伴隨著牛亞菲、韓玉靈、彭青等退休,宋瑞、谷慧敏、徐紅罡、徐虹、郭英之、餘青、孫九霞、陶偉、張瑛、李燕琴等成為一線陣容,而唐曉雲、沈涵、吳麗雲、蔣依依、朱鶴等新勢力也在強勢崛起。

宋瑞正作為一個代表,隱喻著女性旅遊研究者“群像”的成長和成熟。如今,宋瑞擔任了《旅遊綠皮書》、《休閒綠皮書》主編,主持完成諸多課題研究,也發表了一些引起關注的學術成果。

此後的路,對於宋瑞而言,擔子不輕,責任重大。老先生們期許的眼光,是厚望,也是壓力。

2019年,是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成立20週年,在風雲激盪的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其經歷了一半的歲月,而中科院旅遊研究室則見證了全程。

“如果提前知道你要面對的人生,是否還有勇氣前來”,這個假設讓人心顫,但禁不起推敲。

未來,會更好嗎?不知道,但是未知的東西總是那麼蠱惑人們勇敢前行,對於兩家旅遊學術研究重鎮亦如是。(品橙旅遊 周易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